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里,諸多鮮為人知卻意義重大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閃耀。老莊子村,便是這樣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記憶的地方,它宛如一顆隱秘而堅韌的火種,在黑暗年代里為抗戰勝利發揮了關鍵作用。

2025年3月5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有誰能夠想到1939年3月10日,十大元帥之一的羅榮桓正從寧陽縣老莊子村地下交通站趕赴沂蒙山區指揮八路軍抗戰
1938年,平型關大捷的消息如一聲驚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的抗日信心。然而,驕狂的日本鬼子不甘心平型關的失敗,一路瘋狂尾隨八路軍。當八路軍轉戰至山東,途經鄄城、肥城的陸房時,與日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斗,史稱陸房戰役。陸房戰役打得異常艱難,八路軍面臨著敵人的重重包圍和猛烈攻擊,但憑借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和出色的軍事指揮,成功實現了突圍。
突圍后的八路軍急需一個安全的轉移通道,以便保存力量、發展新生力量,繼續開展抗日戰爭。而老莊子村,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可靠的群眾基礎,成為了理想的選擇。1938年底,八路軍115師為便于部隊人員來往和物資運輸,在地理位置偏僻、易于隱藏的老莊子村設立了地下交通站,它也成為了延安—魯西—泰西—魯中南中央交通線上的一個重要環節。

這里就是位于山東省寧陽縣東莊鎮老莊子村的地下交通站舊址
1939年3月10日,羅榮桓政委踏上這片土地,通過老莊子村地下交通站進入沂蒙山區。彼時的他,肩負著領導八路軍在這片戰略要地開展游擊戰爭、建立穩固抗日根據地的重任。沂蒙山區地勢險要、群眾基礎良好,是開展持久戰的絕佳區域。在羅榮桓的帶領下,八路軍在沂蒙山區扎根,發動群眾、壯大武裝力量,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寧陽縣鳳凰山詩社找尋紅色記憶,在老莊子村地下交通站門前合影
同年6月,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徐向前、政委朱瑞在地下交通站宿營,繼續奔赴沂蒙山區,為山東地區的抗日斗爭注入強大動力。老莊子村地下交通站不僅見證了眾多八路軍重要人物的過往,還為部隊的物資運輸、情報傳遞提供了關鍵支持。1939年5月,115師東進支隊冀魯邊區七團從此路過;1939年9月下旬,129師津浦支隊在此宿營。山東黨政領導陳光、肖華等也經常在村里住宿。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印刻著先輩們為民族解放而奮斗的足跡。
時光流轉至當下,每年3月5日左右召開的北京兩會,成為新時代中國發展的重要坐標。在兩會中,代表們齊聚一堂,共商國是,從民生保障到科技創新,從鄉村振興到綠色發展,議題涵蓋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這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生動實踐,也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有力彰顯。
回首1939年3月,先輩們在戰火中艱難前行,為民族獨立與解放不懈抗爭;再看今日3月,我們在和平環境中謀劃國家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兩個不同時空的3月,一條是救亡圖存、抵御外侮的艱辛之路,一條是繁榮富強、民族復興的奮進征程,緊密相連,映射出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守的初心與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寧陽縣鳳凰山詩社采風團在“東莊紅”紅色教育基地采風時合影
曾經,革命先輩們在老莊子村這樣的紅色據點中傳遞希望,以熱血和生命換取民族的獨立自由;如今,我們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繼承先輩遺志,在兩會精神指引下,向著更美好的未來奮勇邁進,以實際行動續寫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