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智能手機掃碼支付盛行的現代城市,大多數居民幾乎不再使用現金支付,出門拿著一部智能手機,只要有網絡,干什么都不耽誤。其實,人民幣都已經發行到了第五套,無論支付方式如何更新換代,它依舊是實實在在地關系到大家生活保障的法定通行貨幣。
2015年12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審議批準了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SDR的決議,人民幣與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一道,成為SDR貨幣籃子中的五大貨幣之一。這意味著人民幣變成了國際主流社會的“硬通貨”,代表著國際主流社會對中國政府實施的“對外戰略”的認同。這個對外戰略,就是推動中國過剩的資金、產能走出國門,將中國從“引進來的時代”帶入“走出去的時代”。這將讓穩增長、保就業、促轉型獲得更大的回旋余地和新的動力。
——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是中國金融業發展征途中一個燦爛輝煌的時刻! 其實,經濟從來都不是小事。尤其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世界經濟下行,由此帶來的巨大沖擊導致“蕭條經濟學”的論調大面積回歸,一度將全球宏觀經濟學家們的智慧供給逼到了墻角。危機是考驗各經濟體在非常時期的應激彈性以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與韌性的重要標尺。 作為2020年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中國在此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面對重大危機與風險考驗的綜合應對能力顯得尤為亮眼。 事實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充滿智慧的國度。無論哪個時期,在哪個領域,都有一大批杰出人才活躍在歷史舞臺上。即使是最艱難的抗日時期,也有很多無名英雄在隱蔽戰線上為國家為人民沖鋒陷陣,為山河破碎的祖國重建著金融秩序。 “如果把中國比作巨龍,那政治就是它的頭腦,文化就是它的靈魂,民氣就是它的意志,現代工商業就是撐起它身軀的骨架,現代金融業就是滋養它的血脈。”這句話出自宋文盛先生的新書——《烽火銀花》。這是一部圍繞著新中國紅色金融事業的誕生和發展歷程,講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抗日革命根據地創辦銀行、發行貨幣,并與日寇展開艱苦卓絕、針鋒相對的貨幣戰爭并取得輝煌勝利的故事。本書由山東城市出版傳媒集團·濟南出版社出版發行。 書名“烽火銀花”蘊含著烽火歲月中的銀行之花的意義——在民族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中,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色銀行機構就像一簇簇璀璨的鮮花冒著敵人的炮火萌發著,成長著,綻放著自己獨特的美麗,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為新中國金融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以貨幣戰爭和紅色金融為正面題材的文學及影視作品。不但填補了長期以來文學創作的空白,其題材的獨特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小說在一開始就描寫了北海銀行被伏擊,眾人被迫轉移的驚險場面。情節絲絲入扣,險象環生。女主張佳欣是一個極具浪漫主義的女孩,在躲藏敵人的搜捕時,還會回憶當初自己參加反日宣傳表演的畫面——她曾經也是眾星捧月的千金小姐,和一群青年人們歡聚一起,吟詩作畫、載歌載舞、風花雪月。可敵人無情的炮火摧毀了她們本來安靜美好的生活…… 直到那天,這群人里的佼佼者——齊魯大學學生,實際上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夏洪波,接到了老師的報告。在報告中,已經壯烈犧牲的老師講述了同志們與敵人抗爭時的艱辛,講到了因為沒有錢而買不到物資,救治不了傷員,最后大家相繼犧牲的壯烈場面。老師點醒了夏洪波,他才恍然意識到“辦銀行”的重要性。 “抗日救亡的事業一旦插上了銀行的雙翼,它將會飛得更高更遠。” 于是,青年人們在老一輩金融家的帶領下,辦起了北海銀行。從此,他們走上了一條戰斗之路。 戰時部隊的建設主要依靠于市場渠道,北海銀行發行的貨幣流向市場,保證了戰士們吃穿用度,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戰士們才能有充沛的體力和精神頭兒去訓練、行軍、打勝仗!同時,北海銀行的建立和北海幣的發行也為整頓混亂的金融秩序,抑制通貨膨脹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北海銀行的員工同志們,白天戰戰兢兢給群眾們宣傳、辦理銀行業務,晚上還要被迫轉移陣地;發展業務時,躲避日寇的追捕是家常便飯,國統軍背后搞的小手段也總讓同志們徘徊在生死線……他們面對著慘烈的掃蕩和反掃蕩戰斗,通過地下斗爭和諜戰與敵人周旋著,最終成功發行了北海幣,光榮完成了肩負的使命…… 在這樣艱苦嚴峻的環境中,他們依舊堅韌樂觀、奮發進取。在一次次驚險的斗爭中,中國人民終于盼來了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 中國人一次次創造著奇跡,中國的金融業也因為北海銀行的存在和堅持,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如野草一般茁壯成長! 北海銀行的事跡應該被銘記,苦難下英勇奮戰的歲月不能遺忘。 為此,在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到來之際,長篇小說《烽火銀花》邀請社會各界人士,一同回顧那段難忘又險峻的歷史,為中國金融業及各項事業在新時期的改革、開放與發展提供新的動能。這部文學性和思想性俱佳、時代感和歷史感并重的主旋律作品,對于教育全體黨員和全國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砥礪前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宋文盛,山東煙臺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經濟金融運行調研和分析工作,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論著十余篇,3200多萬字;曾榮獲全國金融改革征文一等獎的第一名;創辦編撰的《山東金融年鑒》連續多次獲得全國和省級一等獎,并在省級及全國期刊報紙上發表小說、散文、詩歌十余篇,近50余萬字。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