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片尾曲《歷史的天空》 中說:“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湮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王彥紅介紹藏品。
山東省寧陽縣堽城鎮堽城里村農民王彥紅,用他的質樸、執著和堅守,記住了歷史,留住了歲月......

王彥紅最早經營酒廠,后又在縣城開起飯館酒店,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能人”,但他對古玩卻情有獨鐘。
王彥紅用了13年的時間,淘到了5600多件自戰國至近代以來的各時期物件,耗資300多萬元在堽邑古城遺址旁建起了民俗博物館,供游客免費參觀。

當地小學生在民俗博物館內體驗。
寧陽縣堽邑古城民俗博物館占地約4畝,共分為9個展廳,分別為壺具類、陶瓷類、生活用品類、農具類、兵器類、紅色文化類、古籍類、體驗區。整個博物館突出“民俗”二字,不少展廳內都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每個展廳內,都有相對應的藏品供游客欣賞。目前,整個博物館內留存時間最長的藏物為新石器時代留存的石器,保守估計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王彥紅(右)向記者介紹藏品。
自開館以來,寧陽縣堽邑古城民俗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還聘請了三位講解員為觀眾免費解說,成為這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鄉村的一道靚麗風景。
王彥紅的民俗博物館中的藏品,大都是他從民間或古玩市場上收購的。當地在大汶河內采砂過程中出土不少古錢幣、銅劍以及陶瓷類的古物,有的也成為王彥紅民俗博物館的藏品。而一些農具之類的藏品,在偏遠農村,有的目前還是農民耕種及生活的用品。

王彥紅的民間故事隊排練舞龍。

王彥紅的民間藝術團在鎮敬老院慰問演出。
同時,王彥紅還自費組織起民間藝術團、故事隊,每到逢年過節,在寧陽縣城市鄉村大街小巷以及鄉鎮敬老院里,總會看到王彥紅的藝術團鑼鼓鏗鏘唱豫劇、故事隊舞龍、耍獅、跑旱船的影子,為活躍鄉村生活,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受到當地政府和群眾的一致好評。(王達 張子秋)
相關鏈接:
“堽”讀gāng,同“剛”。從古至今,是山東寧陽一個叫堽城的地方的專用漢字,一般外地人不大熟悉。
堽城,是戰國時期趙、衛、齊、魏、秦國等兵家相爭之地,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史記·趙世家》中記載:“(敬侯)四年,魏敗我兔臺。筑剛平以侵衛。五年,齊、魏為攻趙,取我剛平。”這段史料記載的是:敬侯四年(公元前385),魏軍在兔臺擊敗趙軍。趙國修筑了剛平城來作為進攻衛國的據點。五年(前384),齊、衛幫助魏國進攻趙國,攻占了趙國的剛平城。可見,“剛平”為趙國最早所建,“剛平”即堽城始建之故城名;第二年,齊、衛攻占了剛平城之后,遂成“齊之剛邑”。百余年后,秦昭襄王三十六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史記·秦世家》)。剛邑為秦所有。不難看出,剛平原本本是列國紛爭的產物,至少百余年中為趙、衛、齊、魏、秦國等兵家相爭;堽城最初的名字是“剛平”,漢改“剛縣”,“晉稱剛平”是恢復舊稱。“北魏復置”是復漢之“剛縣”,治“剛城”(見《魏書·地形志中·東平郡》)。“剛城”之“剛”何時改稱“堽”,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
《寧陽縣志·文物·堽城故城址》中說:“故城址……東西約1000 米,南北約800米,東、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見,不少地段仍聳立于地面,城東南角最高處有十多米。……東城墻有兩個高十多米突出墻外的城臺,俗稱‘炮臺 ’。城中部有一高十多米,徑約40米的夯土臺基,傳為釣臺或梳妝樓。該城址內遺跡、遺物豐富,除頹垣斷壁外,還暴露有基石、石柱礎和豐富的磚瓦等建筑材料及春秋陶鼎、漢代半兩石范等。古城墻遺址偶爾可見古代的箭頭;而其東南所謂“堽城屯“者,相傳即堽城屯兵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