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沂水縣沂城街道前石良村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在短短的5年時間里,這個小山村完成了跨躍式的發展,村集體資產由欠債120萬元到集體資產達到4000余萬元年收入600萬,一躍成為全街道的“明星村”、“模范村”,“網格長”陳永奇和兩委干部辛勤的勞動和默默的奉獻促使了山村的巨變。前石良村的社會管理服務和平安建設工作富有創造性和實用性,同樣受到了眾人矚目。對于前石良村,大多數人還是知之甚少,只知這個村只不過建了幾幢高樓而矣,現在房地產開發如火如荼,哪里沒有高樓哪里沒有“人間仙境”。其實不然,到了前石良村,每個人立即有一種總是想往高處跑的感覺,想站在東邊緊鄰的羅鼓山上看個究竟。一個小山村是如何在幾年之間脫胎換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又是什么力量促成了這一切?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了,“奇跡”!
陳永奇書寫“大手筆”。沂城街道前石良村今年50歲的陳永奇中等個、相貌平平、身材偏瘦,正是這個貌不驚人的村民在2007年11月被群眾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同時兼任村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主任,過去對于陳永奇為村里集體事業所做的好事,群眾沒有忘記,1998年村里通街、修路缺少資金,陳永奇得知后一次又一次地給村委送去了捐款,解了村委的燃眉之急,像這樣為集體和老少爺們所獻的愛心還有很多次,陳永奇順利當選為支部書記也是眾望所歸。陳永奇接管的村財務只有8元現金,外欠債務卻多達120萬。當過兵又是企業老板的陳永奇并沒有畏難發愁,他在尋找機遇,他在尋找發展之路。
2008年3月,陳永奇當上書記的第二年,機遇來了,沂水城北路網二環路開通,涉及前石良村拆遷戶76戶。領到拆遷任務的陳永奇馬不停蹄層層召開會議發動,先是召開兩委干部會議,然后召開黨員和群眾代表會議,最后召開村民大會,分析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路通了就會給村莊今后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既改善了居住環境,同時也給群眾帶來實惠。30天,76戶拆遷戶全部拆遷完畢,同年10月底建設安置樓4棟,設施配套完成后,同年12月拆遷戶喜遷新居。
2011年二環路開通后,陳永奇看著村周邊寬闊明亮四通八達的道路,再看看與道路建設格格不入的山村,家家戶戶是簡陋的平房,有的村民甚至還住在相當原始的草房里面,每家都有一個簡易的廁所,村里沒有排水溝,廁所里的糞水排到院外面的化糞池,有的戶直接把糞水排要院墻外,一到雨天,村巷里污泥遍布,自行車讓臭泥粘得停住了車,只能由人扛著走,是人走車不走。進到屋里則滿屋臭氣熏天,令人窒息。陳永奇思前想后萌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實施整村搬遷。村民的擔憂隨即就出來了“拆遷好拆,咱村里自已拆,上級不撥款,還得蓋樓,這需要一大筆的巨額資金啊!拆了自家的房屋之后,到時候又沒錢蓋樓,全村的老少爺們怎么辦?”。陳永奇沒有一絲的責怪,而是在全村群眾大會上鄭重表態“只要老少爺們支持我,資金是難不倒的,安置樓也一定預期完成,保證明年中秋節全村入住”。群眾從陳永奇上任以來的所作所為都感覺到陳永奇從來沒有食言過,是一個敢做敢為而且是一干一個成的主,就再信他一次吧。陳永奇一句話一揮筆,整村拆遷。
前石良村平地起高樓。前石良村位于城北二環路與沂博路交匯處,是一個有著311戶、856口人的小村莊,東靠《水滸》好漢李逵老家的羅鼓山下,西鄰河水孱孱碧波蕩羕的沂河,南面是鼎鼎大名的山東青援食品有限公司,北面則是村村相連路路相通一片田園風光。
事不宜遲。同年9月分,陳永奇組織兩委干部、全體黨員群眾代表到外地縣市的典型社區,學習了他們的工作經驗和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回來后立即展開了對311戶的整村拆遷工作,陳永奇對村拆遷工作組強調工作紀律“要將心比心,分析說服,感情拆遷,不要以威脅、恐嚇的態度去干工作,都是當莊老少爺們沒有過不去的事情”。黨員、群眾代表及村干部分了四個小組分別包了四個片區,到每家每戶發放明白紙、簽訂拆遷協議、清理地上附著物。
82歲的老黨員陳彥松被陳永奇無私無畏、敢于奉獻的精神所感動,率先同村里簽訂了房屋拆除協議,并第一個帶頭拆遷。在他的帶動下,全村一天內就有200多戶村民與村委達成了拆遷協議,僅僅用了50天就完成了總拆遷戶的96%。陳永奇把最難啃的硬骨頭留給了自已,大多數村民是顧全大局通情達理的,少數思想不通,是由于或多或少的原因和顧慮。其中一戶村民剛翻建了房屋,一切都是裁新的,哪里舍得拆掉。陳永奇不厭其煩地到他的家中做思想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分析過去和未來,一連5天,陳永奇上午9點進他的家門,都是晚上10點才走,中午飯也吃不下去,一心一意地撲在工作上,最終感動了拆遷戶“陳書記俺可服了你了,你可不要再來了,俺家的純凈水都讓你喝光了,我簽了我簽了”。陳永奇神秘地說“趙善金,住上樓后,全村的純凈水全部免費喝”。
說干就干。陳永奇先是跑銀行,把自己雪婷食品廠的三層辦公樓作了抵押,貸款300萬元。同時,又通過信譽借貸,陸續籌措到2000萬元。起動資金到位后,安置樓建設、道路硬化、區域綠化美化、水電暖及燃氣配套等進展十分順利,2012年10月311戶拆遷戶全部住上了安置樓。目前,投資1.6億元占地面積達200畝的30棟高樓大廈已全面建成,現已有2400口人入住,全部入住人口可達6000人。居民區里超市、銀行、托兒所、小學校、大酒店、醫院門診、村民健身活動中心等等一應俱全。村民安居樂業,村情民風樸實自然。村民由平房住上了高樓,并沒有變得拘禁不知所措,相反,生活質量的提高帶來的是幸福指數的提升,城里有的東西鄉下一樣也不缺,這里有空氣的清新和跋山水的甘甜,有“世外桃園”和“人間仙境”之說,更是“中國夢”的實現。
2015平安是福。陳永奇每天所思所慮的是如何進一步提升村里的平安建設工作。富裕的村民需要一個和諧安定的居住環境,這是幸福生活的必備條件。沒有平安就沒有幸福可言。前石良村在平安建設工作中狠抓了社會管理服務中心和“五室一廳”的建設,合理地設置了辦公室和配齊配強了工作人員,做到了政令暢通,護村如護家。“五室一廳”即、綜合管理室、矛盾糾紛調解室、治安聯防室(警務室)、群眾工作室、計劃生育辦公室,便民服務廳。陳永奇在抓好綜合治理基層基礎建設的同時加以細化為我所用,黨員警衛示范崗、特別保安、保潔網格長、三線安保等等都是新型的平安建設措施。
前石良村兩委提議經全體黨員會議表決一致同意由32名黨員輪崗值班,狠抓社會穩定,一舉解決了令群眾頭痛的治安問題。
村兩委為“黨員警衛示范崗”制定了完善的規章制度和詳細的工作計劃。要求全體黨員每人每月至少履崗一天,確保每天都有人在崗,24小時不空崗。在崗黨員具體負責日常巡邏、治安防控等工作,一旦發現情況,及時跟村“兩委”進行匯報。黨員的在崗情況要隨時接受群眾的監督,對無故空崗、擅離職守的,提出嚴肅批評并責令改正。每月的黨員大會上,各黨員匯報自己的執勤情況,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及時整改落實,確保了村莊的絕對安全。
前石良社區“黨員警衛示范崗”的設立,不僅充分發揮了農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還切切實實解決了群眾普遍關心的難點、熱點問題,實現了黨建工作與平安創建的良好結合。自2013年“黨員警衛示范崗”設立以來,小區內沒有發生過一起刑事、治安案件,得到了群眾的一致好評。2015年2月20日下午3點左右,在崗人員陳永奎在村西門衛崗亭值班時發現一鬼鬼崇崇形跡可疑人員,逐上前詢問,可疑人員一看不妙便拔腿就跑,陳永奎邊追邊打電話聯系村委,數名黨員警衛接到報警后迅速從不同的方向朝村家前菜地跑去,并形成包抄之勢,將如驚弓之鳥盜竊嫌疑人抓獲。
特別保安。走進前石良村,全副武裝的保安令人耳目一新,在村保安裝備上,前石良村投入3000元為8名保安統一配備了對講機,投資4000元為保安購買了制服,投資 7200元購買了2輛警用電動自行車。三個治安崗廳配備有防暴叉、電警棍、橡皮棒等巡邏工具,裝備優良是前石良村保安的一大特點。特別保安每月工資定時發放,年工資發放額達9萬元。
治安網格長。前石良村為每一幢樓均設置了一名治安網格長,同時兼任保潔員、調解員、社保員。30幢樓30名治安網格長,每年發放工資18萬元。每一名治安網格長的工作任務十分廣泛,除村民家庭事務,其它一律納入治安網格長的管轄范圍,治安巡邏、調解糾紛、環境衛生、社會保障、便民服務等,治安網格長職務最小,任務卻是最大。在治安網格長的管理上,前石良村采取了加扣工資的有效措施,連續3個月治安網格長所轄樓區未發生丟失被盜案件的,獎勵治安網格長工資9元,并依次累計。哪個樓區出現丟失被盜案件,每發生一起扣網格長工資9元。由于治安獎懲措施得當,極大地調動了治安網格長的工作積極性,治安網格長除吃飯睡覺的時間,其它時間大多數用在了對所轄樓區的日常管理上,自整村拆遷改造以來,前石良村沒有一起盜竊案件的發生。
三線安保。前石良村采取了視頻監控、無線報警、電子感應的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村民的安全。全村共有視頻監控平臺2處,西區投入6萬元安裝了高清探頭20個,東區投入12萬元安裝了高清探頭40個,實現了全村視頻監控全覆蓋無縫隙。在村里重要部位配電室、暖氣房、視頻監控室、凈水房等處安裝了7個無線報警器,做到了明處有高清探頭,暗處有無線報警器。同時在村治安崗亭投資8萬元按裝了“道閘”系統,對過往車輛進行智能識別,住戶不用停車用智能卡便可進出自由,對陌生車輛進行阻止,在詢問、登記、辨別后方可持電子感應卡進入。前石良村三線安保措施發揮了技防最大的作用。
該村還組建了一支夕陽紅護村隊,由6名老黨員、老退休干部、老群眾代表組成,每年發放工資1萬元,每天夕陽紅護村隊員戴著紅袖標在村里的大街小巷保家護村,成為一道靚麗的風采。在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面,前石良村近幾年未發生一起矛盾糾紛,緣于一條嚴歷的村規民約,凡是村民打架斗毆的,一律停發當月社會福利。
今年72歲的村民武紀香老人激動地說“這一住上樓了,簡直那個好勁啊,進去樓又方便,自來水燃氣電,對待老人是著方便,真是好!大米、面發著,想吃菜呢,下來樓向南看,整個菜園一大片,愿意摘什么吃摘什么,自來水從南到東澆個遍”。今年66歲的村民李新芳說:“以前俺那村都是老房子,整村拆遷,俺那書記就拆了蓋上了樓,現在都搬樓上來了,供著暖氣使上燃氣都很好,還有自來水,很講衛生,社員都很滿意。以前沒想到過這么好,現在都很高興”。
1988年陳永奇從濰坊武警某部退伍后,先是在沂水一家鄉鎮企業飲料廠當會計。1992年,他同村里其他能人一樣,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也成立起了自己的糖果廠。有辛勤的付出必有豐碩的回報,陳永奇的糖果廠獲得了客觀的經濟效益。1994年,他順勢而上,將糖果廠擴建成雪婷食品有限公司。到1997年,雪婷食品廠已在沂水食品業小有名氣。目前,前石良村工業園區頗具規模,擁有規模以上食品企業18家,年產值達5億多元。僅陳永奇的企業就安排農村剩余勞動力200人,一年帶給農民800萬的收入。
集體經濟強大富裕了,陳永奇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使全村的老少爺們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使得農民的錢包鼓起來。一項項社會福利讓鄰村的農民艷羨不已,村集體為村民每人每月發放5斤大米、10斤面粉;自來水費、純凈水費、燃氣費全免;60周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補助60元;60周歲以上老人過生日,村集體給予價值80元的生日禮物,到村超市領取20斤面粉、5斤掛面、5斤綠豆,也可以兌換成其它的物品;兒童入托給予15%的保育費、生活費補助。全村大多數壯勞力都在村工業園里工作,每年村民的收入頗豐。
前石良村為了留住鄉愁,在村前開辟了一處集貿市場,每逢集市,人頭纘動熙熙攘攘,周邊村莊和鄉鎮的農民也過來趕集,純樸的民風就在這熱鬧的場面里忽隱忽現,令人流連往返,浮想聯翩。前石良村對來經商趕集的商販不收取任何的管理費用,并派出2名保安維持市場秩序,搞好治安防范。
錢包鼓鼓!平安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