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年,2021年3月5日也是我們敬愛的開國總理周恩來誕辰123周年。

我們要向周恩來同志學習,敢于擔當責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決問題,以時不待我、只爭朝夕的精神,以釘釘子精神落實好黨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項戰略部署,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人們在沉痛悼念周恩來總理
在舉國上下慶祝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凱歌聲中,在全國人大,政協兩會召開的重要時刻,3月5日上午,山東省、市部分退休的老干部、部隊官兵,還有市民等近千人來到位于黃河岸邊的濱州周恩來紀念園,深切緬懷,寄托哀思。在周恩來紀念碑前舉行紀念活動!向周恩來、鄧穎超漢白玉像敬獻花籃,并行三鞠躬。
濱州市老干活動中心,濱州市老干部京劇團也來到濱州周恩來紀念園舉辦懷念總理詩歌,京劇演唱會。用藝術的形式歌頌總理精神,講好黨史故事,表達追思之情。

各界群眾有序敬獻花籃
中國和諧藝術團副團長曹志穎(周恩來總理特型演員扮演者)、副秘書長邢世強從北京專程來到濱州周恩來紀念園,山東省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啟光一行3人從濟南也趕到紀念活動現場。
濱州周恩來紀念園何時建成?是誰發起?“周恩來總理骨灰撒放地紀念碑”是否得到周恩來家人許可,記者在采訪中找到了答案。

曹文濱(左三)向北京客人介紹周恩來紀念碑落成情況
“周恩來總理骨灰撒放地紀念碑”是誰發起豎立?
濱州周恩來紀念園建成于2018年的7月1日,是在金天地黃河紅色文化旅游開發顧問委員會的倡導下,由愛心企業家曹文濱出資建設,其中“周恩來總理骨灰撒放地紀念碑”座落于山東濱州市金天地黃河生態園的黃河岸邊,也就是今天的濱州周恩來紀念園內。

京劇團團長楊秉任,主持會議并講話
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周恩來侄子周秉鈞、空軍原副司令員景學勤中將、國防大學原副政委李殿仁中將、周恩來總理秘書,中共中央警衛局原副局長高振普、周恩來總理秘書,武警指揮學院原副院長紀東、第12屆全國人大農村和農業委員會原副主任委員唐雙寧、受周恩來總理三次接見的楊柳雪大隊原黨支部副書記楊秉利等領導嘉賓曾為紀念碑揭幕。


濱州職業學院教授楊超利(左一)向曹志穎介紹周恩來紀念園相關情況
據了解,“這座紀念碑石材取自太行山脈,碑身一體,重180噸。碑體總高為18.98米,均寬3.05米,底座高0.78米,寓意周總理生于1898年3月5日,壽高78歲。碑頂厚0.76米,五星直徑1.8米,碑身高15米,寓意周總理1976年1月8日逝世,15日骨灰撒放于此。碑臺南北28米,東西27米,寓意周總理自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至1949年革命勝利,為中華民族解放事業奮斗了2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當選為國務院總理至逝世執政27年。”

將鏡頭聚焦每一個感人瞬間
碑體正面碑文“周恩來總理骨灰撒放地紀念碑”,由周總理秘書紀東將軍題詞;背面碑文“周恩來總理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由周總理貼身警衛員高振普將軍題詞。
談及紀念碑的豎立,充滿了傳奇色彩與風波。有很多人對該不該豎立周總理紀念碑?骨灰撒放地是否有依據?志愿者曹文濱是否在作秀?

從濟南趕來的山東省天平經濟管理學校校長張玉臣痛哭流涕
周總理四把骨灰撒濱州 親山親水報母親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逝世,舉國上下沉浸在無比悲痛之中。遵照他老人家先前遺愿,在中央辦公廳和鄧穎超同志的 組織安排下,經骨灰播撒工作人員的密切協助下,于1月15日晚8時許,將周恩來總理的最后一包骨灰,準確平穩的撒放在了我們面前的這片黃河灘區。”周恩來紀念園負責人曹文濱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山東省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啟光(中)捐贈由毛澤東身邊警衛戰士王繼紅書寫的“為人民服務”書法作品
對曹文濱的說法,記者也查閱了相關資料,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頻道2015年3月20日題為“周恩來骨灰撒在四個地點有何寓意?”文章報道中曾這樣描述,1976年1月15日晚8點15分,安—2平穩地起飛后,分別在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庫上空、天津的海河上空和山東濱州的黃河入海口上空撒掉了周恩來的全部骨灰。每撒一處都有一定的含義,都能體現周恩來生前的博大胸懷。

原濱州電視臺的編輯王培棟(左)、連續兩年受周總理接見的楊秉利老人參加了活動
據周恩來總理衛士、骨灰撒放者高振普將軍回憶,周總理去世后,在中央辦公廳和鄧穎超同志的精心組織安排下,1月15日晚8時許,我與張樹迎同志到達北京東郊通縣機場,登上中央辦公廳安排好的安-2型飛機。空軍執行這次光榮任務的有,正駕駛、副中隊長胥從煥,副駕駛、飛行員唐學文,領航員白海坤,通訊員李永順,機械師、機務副中隊長陳寶森。借著月光,穿破云層,飛向了我們執行任務的目的地。在順利撒完前3包后,到達山東北鎮黃河上空已近午夜,我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將周總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撒在山東濱州黃河入海口。在這里安然撒放完畢。其間,歷經4個半小時,沒搞儀式,沒驚動任何人,按照選定的撒放點,圓滿完成了任務。于16日0時45分順利返回北京。完成了鄧穎超同志的重托,了卻了周恩來總理生前的夙愿。

中國和諧藝術團副團長曹志穎(周恩來總理特型演員扮演者)此時此刻內心沉痛無比
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周恩來生前無數次表達過他對母親的熱愛和懷念。無論是他在天津坐牢期間寫下的《念娘文》(該文現已失傳),還是他留學日本記下的念娘日記,都無不充滿對生他、撫育他成長的母親的感激之情。
周恩來轉戰陜北時期的警衛員王還壽同志在北京接受訪談時深情地回憶說:“1948年3月23日(戊子年二月十三日),按農歷算是總理的50周歲生日,那天我們中央縱隊從陜北的吳堡縣川口鎮東渡黃河。總理登上渡船后,一邊和船工舵手們握手,一邊熱情地說:‘感謝你們今天把我們送進母親(指黃河)的懷抱,享受母愛的溫暖。’”王老還說:“當時我們還不太懂總理話的意思,后來才知道。”

周恩來、鄧穎超伉儷雕像圖案由濱州周恩來紀念園設計提供,取材湖南漢白玉
周恩來12歲離家,從讀書追求革命真理到投身無產階級革命和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未能再回故鄉一趟,“想來母親墳前已白楊蕭蕭,而我卻痛悔親恩未報。”他期望死后將骨灰撒進“母親河”,以報答生他、養他的母親;同時,祖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他回歸了母親河,也就回歸了大地,回報了祖國。周恩來生前曾說過:“人生來是為人民服務的。生前的工作、勞動是為人民服務,死后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水大地上,落在山頭田野的,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落在水里的可以喂魚蝦,營養水生植物,還在繼續為人民服務。只有這樣,人類才是生生不滅的。”這是周恩來的貼身衛士韓福裕1991年10月25日親口講述的。

此外,1997年在訪談周恩來最后召見的一名部長羅青長同志時,他說,周總理的骨灰撒到黃河入海口,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他是想通過海水把他的骨灰帶到臺灣海峽,表示他十分關心臺灣同胞,祈盼著祖國的早日統一。
該不該豎立周總理紀念碑?
骨灰撒進江河大地,豐碑樹在人民心中!
“周總理一生理想堅定,高風亮節,功勛卓著,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是人民的“總服務員”,臨終前,他要求把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死后也要為人民服務。”他沒有留下遺產,他沒有兒女,他沒有墳墓,他什么也沒有留下來!我一生敬仰總理,當初的想法是請一尊總理像,當我了解此地就是骨灰撒放地時,與受周恩來總理三次接見的楊柳雪大隊原黨支部副書記楊秉利等人商議后,決心自己出資豎總理紀念碑,供后人敬仰。”曹文濱說。
那么,豎總理紀念碑是否合適?其實對當初的曹文濱、楊秉利心里都沒有底。為了把這塊碑豎立起來,楊柳雪大隊原黨支部副書記楊秉利三次到達北京拜訪周恩來侄女周秉德女士。

周恩來總理侄女周秉德(左)與周恩來紀念園負責人曹文濱交流(資料圖)
據楊秉利先生回憶,起初沒有明確表態,后來周恩來侄女周秉德表示,周總理生前明確表示,不能動用國家一分錢為自己立碑樹撰,鑒于你們是志愿者、個人出資,而且又在總理骨灰撒放地立碑,于是才同意。
隨后,志愿者曹文濱于2017年4月1日動工開采,7月15日下午5時剝離山體,18日下午運至河北曲陽石雕廠,經20余天精雕成形,8月14日裝車啟運,16日上午8時順利抵達濱州金天地黃河生態園,17日上午9時舉行隆重安放儀式,下午1時零8分安然落成。

來賓與濱州職業學院士官生合影留念
周恩來總理一生克己奉公,身后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連自己骨灰也撒放到了祖國河山,其骨灰撒放最后一處就是山東黃河入海口的北鎮(現濱城區市中街道黃河大橋北鎮段)。
濱州市金天地生態農牧有限公司董事長、愛心企業家曹文濱等志愿者懷著對周恩來總理的敬仰愛慕之情,在金天地黃河紅色文化旅游開發顧問委員會的倡導下,順民心,合民意,借助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勢,在這塊不平凡的土地上,自籌資金百萬多元,建起了周恩來骨灰撒放地紀念碑。
周恩來總理衛士、骨灰撒放者高振普將軍告訴記者,濱州人民立碑紀念,以緬懷周總理,弘揚周總理完全徹底的革命精神值得全國人民發揚。
周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永遠懷念您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周恩來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重要講話中強調:周恩來同志是不忘初心、堅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對黨忠誠、維護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熱愛人民、勤政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遠奮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擔當、鞠躬盡瘁的杰出楷模,是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杰出楷模。
現如今,這幢紀念碑,已享譽京華,名播大江南北,成為魯北大地上的地標性建筑,紅色旅游景點。為進一步引導青少年愛黨愛國,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0年4月1日,山東省濱州市關工委命名濱州周恩來紀念園、濱城區文匯社區紅色家園服務站、濱城區彩虹湖社區等100個教育基地為“濱州市關心下一代教育基地”。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前行;回首,是為了更好的出發。敬愛的周總理鞠躬盡瘁為人民,我們永遠懷念您。( 王寧 許順喜 秦九鳳 楊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