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是先進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黨的建設,如何在機關業務工作中充分發揮好先進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實現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濟南市探索出了先進經驗,即開展黨支部共建,通過黨建引領之下巧做整合資源文章,支部共建成為破題抓手,以聯建促聯防聯控,實現技術人才資源共享,凝聚流域水污染治理最大合力,推動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達到生態環境共治目的。
一、以互聯網+支部共建構筑治污聯盟
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堅持自我革命,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這是我們黨完成歷史使命的重要戰略和寶貴經驗。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提出要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國之大者”,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推動濟南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濟南市堅持以黨建為抓手,以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開展與高校、可研單位的黨支部共建合作,形成以黨建為載體的新形式治污聯盟。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疫情當前,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在借力互聯網和數字云建設,提升流域智慧化監管水平和能力同時,探索開展黨支部云共建,同清華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山東省環境保護科學研究設計院、濟南市供排水監測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依托“1+N”支部共建,簽訂黨建共建框架協議。同時與中科院生態中心簽訂一處三院合作協議,將黨建與使命擔當有機融合,在管理、技術、服務和工程方面進行深入交流。通過發揮各支部優勢,凝聚星星之火,“燎”起濟南市流域治污大勢,實現圍繞業務抓黨建,提升黨建促業務,以聯建促聯防聯控,最終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水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
二、以支部共建、共研共商推動精準治污
發源于濟南市的小清河,向下一路流經淄博、濱州、東營、濰坊5市的10個縣(市、區),全長237公里,長期以來一直處于劣五類水體,多次被省生態環境廳通報。濟南市聚焦小清河治污難題,與生態環境部國家海洋監測中心、自然資源部第一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開展黨支部共建,多次組織召開座談會、實地調研深入研究小清河陸海統籌流域污染問題,利用專業技術、大數據對小清河進行把脈問診,通過黨支部共建結對子,共研共商找思路,實現技術人才資源共享,開闊了治污思路,確定海上污染、陸上防治模式,精準破解了小清河治污難題,切實解決百姓身邊的污染。2021年,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年均值水質首次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水質化學需氧量指標年均值濃度同比下降32.4%,總磷指標年均值濃度同比下降34.4%,實現四十多年來的歷史性突破,入選山東省美麗河湖,被市委組織部選定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改革攻堅教學案例”現場教學點。為濟南市長久發展特別是下游四個地市提升城市發展空間,增加環境容量,提高環境承載力打下扎實基礎,為解決萊州灣入海通量污染提供了陸海統籌協同防治的濟南治污新模式,小清河水質改善提升成為濟南通江達海復航夢的關鍵節點,必將成為濟南市乃至全省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引擎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三、以支部共建、模式聯建激發創新活力
守正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特質,在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中,黨支部要不斷發揮實踐創新、制度創新的生機活力和不竭動力。濟南市借勢發展、借智作為、借力推進,推動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形成“邊研究、邊產出、邊應用、邊反饋、邊完善”的工作模式。
創新天空地一體化的環境監管體系,與華鑒、蘇州國溯等水生態環境治理高新科技公司進行聯防聯控,構建了“人防+技防”聯動的環境監管新模式,通過“國標站+微站”的全域監控系統,利用81個水質監測“哨兵”,實時監控濟南市水環境質量狀況。同時在省內首個采用水質指紋溯源分析技術,結合無人機、無人船、管道機器人等天地一體監控系統實現聯合監管,搭建起濟南市智慧環保的綜合監管平臺。通過環保網格員加密巡查、河流沿岸徒步排查,織密排查、監管網絡,形成集監測、管控、執法、治理為一體的智慧環保體系。
打造疫情防控“濟南模式”,為應對突發新冠疫情,濟南市充分發揮支部共建作用,2020年聯合山東建筑大學、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省生態環境規劃研究院、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山東分院,牽頭編制了《疫情防控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技術規范》。2021年在此規范的基礎上,邀請50余位行業專家組成技術討論群,集中了山東省內絕大部分的專家資源,還多次征求了中國環科院、清華大學等技術權威機構的意見,并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侯立安、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陳飛勇、烏克蘭工程院外籍院士崔兆杰、中國疾控中心主任張嵐等作為評審專家進行把關,歷經7次修訂,重新完善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技術標準》。該標準對規范集中隔離場所污水消毒,推動全市科學精準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義。
濟南市堅持黨建引領,借力專家團隊在技術創新、集成、研發的科技支撐引領優勢,發揮相關部門保障實施和監督管理作用,搭建起濟南流域污染治理的“四梁八柱”,打造了濟南市水生態環境保護治理藍圖:2021年,全市水質實現“三個消除、四個提升、五個百分百”:國控斷面消除四類水體、省控斷面消除五類水體、市控斷面消除劣五類水體。國控斷面好三比例達到創紀錄的100%,比2020年提升30%;90%的國控斷面水質類別實現提升,比2020年提升50%;二類水比例達到60%,比2020年提升50%;三類水比例達到40%,比2020年提升33.3%。所有國控、省控、市控斷面和飲用水源地100%達標,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小清河辛豐莊出境斷面年均水質首次達到地表水三類標準,創有監測紀錄以來的最好水平。濟南市盡顯“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水生態風景線,使泉城人盡享水潤泉城的生態紅利。(李計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