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bdo id="ydtpl"></bdo></meter></label>
    <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meter></label><span id="ydtpl"><optgroup id="ydtpl"><xmp id="ydtpl"></xmp></optgroup></span>

      1. <li id="ydtpl"><mark id="ydtpl"><strong id="ydtpl"></strong></mark></li>

        <thead id="ydtpl"><optgroup id="ydtpl"></optgroup></thea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國學
        投稿

        一路跋涉心向陽——寫在父親誕辰100周年前夕

        2021-10-31 07:29:31 來源:今日報道網 作者:李佩山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懷念父親(全文)40.png   
             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
         
            我父親是個農民,生于1921年11月7日,與中國共產黨同歲。伴隨著黨的發展壯大和新中國的建立,他一路艱難跋涉,始終心向陽光,命運發生了根本改變。他是我國億萬農民的一個縮影。在慶祝中國共產黨誕辰100周歲的日子里,我禁不住回首父親人生中的點點滴滴,以更好地學黨史、頌黨恩、跟黨走,亦寄托我對父親無盡的哀思。
         
        懷念父親(全文)207.png
             父親遺像
         
                                       手藝助他渡難關
         
            父親小時候,家境非常貧寒,整天過著衣不遮體,食不飽肚的生活,根本上不起學,可他內心卻充滿了對文化知識的好奇與渴望。碰見富人家的孩子到學堂上課,他也很想去學。于是,他就利用撿柴、拾糞的間隙,悄悄地蹲在窗外聽,扒在窗戶上看。久而久之,他也能漸漸地摸索著看書了。遇到不認識的字、看不懂的地方,他就找機會向有學問的人請教。
            在生存異常艱難、饑寒交迫的歲月里,父親不僅自己從未放棄對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且更為不易的是他費盡千辛萬苦,供應包括我在內的五個子女最低也上到中學畢業,其中兩個上了大學,這讓我們受益無窮。有人曾當面問我父親: “這些年,您是怎么從苦難中掙扎過來的?”
            “是手藝幫我渡過了艱難歲月。”父親深有感觸地說,“人活在世上,要生存發展,至少要有一技之長!”父親是個木匠,會做桌椅板凳和嫁妝等家具,還會加工木制門窗和梁、檁條、椽子,合成棺材等,尤其是農戶家用風箱,是他的強項。同樣的木料,他做出來的風箱,不僅美觀光亮,而且風大輕便,結實耐用。
         
        懷念父親(全文)644.png
                                   風箱示意圖
         
            有時大塊木料不夠用,父親出于無奈,就把一些粗壯的泡桐樹枝和樹根解成條板,然后刨直、刨平、刨光、對位,用竹簽穿、皮膠黏,再用繩子捆,烤火定型,打蠟拋光,精心制作,做出來的風箱也一樣好看實用,一點也看不出接縫,敲打風箱發出的是整體圓音,而不是分杈聲。
            在我的記憶里,父親加工風箱時是那樣精細,那樣全神貫注,那樣獨具匠心。他賣出去的風箱,就像是他心愛的藝術作品,代表著他的水平、責任和良心,決不允許有半點瑕疵。久而久之,不僅親友愿用父親做的風箱,而且三里五莊、十里八鄉的農戶,也慕名前來訂制。
            每逢村里村外,鄉里鄉親誰家修房蓋屋、婚喪嫁娶等需要幫忙時,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放下自家的活,二話不說,隨叫隨到,發揮他的一技之長。不論家里事情再多、再忙,他從未推辭過一回,且不講吃喝,不圖報酬,連天加夜,無怨無悔。
         
        懷念父親(全文)1003.png
                       農村修房蓋屋,他們正在進行木料加工
         
            在人民公社時期,集體成立了木業社,父親被選去當木匠老師。靠木工技能養活著全家的父親,看到有的年輕人沒技術,家里生活特別困難,就想伸手幫他們一把。于是,父親就先后收他們為徒弟,手把手地教會了他們一些木工技術。包括本村本家族、外村外姓的,足有10人之多。甚至,父親在用舊車拉著工具、材料和行李,走村串戶維修風箱等家具謀生期間,還收下一位外出討飯的小伙為徒。
            他叫蘇國強,是蘭考縣壩頭鄉人,在東明縣農村,父親遇見他和其母親討飯,20多歲還沒找到對象。“你光靠要飯不行,跟我學木工手藝吧!”“謝謝大伯!”就這樣,他成為我父親收下的又一位徒弟。徒弟們跟著父親大都學有所成,為渡過艱難時期發揮了作用。逢年過節,不少徒弟懷著感恩之心,前來看望父親。
         
        懷念父親(全文)1341.png
                              父親在濟南泉城公園留影
         
            我們村有一對宗家哥嫂,對我父親非常理解和尊重。一次,我專程前去看望年邁的他們。嫂子當著丈夫和兒女們的面感激地說:“俺倆口一輩子也忘不了國保(父親大名)叔,是他在俺生活最難時,親手教會你哥木匠手藝,緩解了家里的困境,不然七個子女不要說上學、上大學,參軍、當國家干部,就是能把他們養活、拉扯大也難上加難。”
            那么,父親這個木匠是跟誰學的呢?我曾問父親,他講:“與其說跟人學,倒不如說是自學或者說是被苦難逼出來的。”那是1933年初春的一天傍晚,從一大早就出門拾柴、拾糞的父親回到家里,看見奶奶正抽泣著,一個勁地抹眼淚。“娘,你怎么哭了?”“咱借的大床,人家自己要用,剛才拉回去了,今晚我們只得睡在涼地上。”
            “娘,別哭,我給您做一張新大床。”“你做?你會做?你拿什么做?”
            “咱住的屋山東頭不是有一棵榆樹嗎?”
            一周后,一張嶄新的榆木大床,就讓奶奶鋪上了。那天,奶奶扶著新床競激動得流淚。那年,父親12歲。他借來工具,從刨樹、分解到制作,憑著一腔熱情,憑著看過木匠做床的記憶,
            憑著用心琢磨、親手摸索,就完成了做床的全過程。
         
        懷念父親(全文)1817.png
                               一張榆木大床
         
            這張床,已歷經了四代人、整整88年,至今沒有變形,還放在蘭考我老家的堂屋里。看到這張床,我仿佛就想起了爭強好勝的父親!
            原本在我們村,有一家孔氏兄弟,開了一個木匠鋪,由于人好技術也好,生意還算湊合。遇到刮風下雨天,10余歲的父親就跑去看,見兩位大伯忙不過來時,就湊過去當幫手。時間長了,潛移默化,心領神會,他便漸漸懂得了一些木工技術,也由此產生了當木匠的念頭……
            窮日子難熬。就在做好那張榆木大床不久的一天晚上,父親對奶奶說:“娘,我想到外地再學門手藝。”“你去吧,出外要小心,別惹事。”父親“嗯”了一聲,隨后便跟著同村幾個都比他年長的外姓人,來到山東省定陶縣城附近的一家香煙作坊,學習制作香煙。
         
        懷念父親(全文)2125.png
                                手工制作香煙的工具
         
            父親初來乍到,一切從頭學起,每天早起晚睡,干活搶在前面,吃飯排在后頭,勤學好問,留心觀察,很快便掌握了香煙加工的一些基本技能,給東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后來,由于香煙銷路不佳,生意不好做,要壓減人員,東家主人出于情面,去留一時不好決定,就讓大伙都回家了。
            不過在這之前,東家悄悄告訴父親:“過幾天你再回來,繼續在這兒做香煙。”這一來,父親又干了好幾年,完整地學會了香煙手工制作的全套技術。他不僅煙絲切的細,香料拌得勻,而且紙張卷得緊,漿糊黏得牢,包裝也更平展。這既為父親日后返鄉手工制作香煙創造了條件,亦為開張木匠攤子,培養眾多徒弟,更好地養家糊口,渡過生活難關,打下了點滴的基礎。
                                 
                                          初心不改意志堅
         
            “家有萬貫,可能毀于一旦;腹有詩書,不怕火燒水淹。”我父親堅信,“只要子女們學到文化知識,將來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都有利,就終歸會有用武之地。為此,我就是再苦、再累、再難,也要堅持供應他們讀書。”
            事實上,縱觀千家萬戶,尤其是在貧窮的農村,誰家子女學歷高,成績大,有出息,誰家父母就必定多吃苦,多受累,多作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做兒女的,就越要理解父母在背后付出的艱辛。他們的大恩大德,我們是永遠報答不完的!
            新中國建立之初一窮二白,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未能完全解決。父親出于生計,也為了供應子女們上學,就白天參加集體勞動,利用晚上和雨雪天、農閑時間,在家加工風箱。為把噪音減輕到最低點,以免影響別人休息,父親用棉被捂在加工的風箱上,這樣就大大降低了響聲。
            本村一位與父親要好的姓竇的大伯,也和父親一樣,是兩男三女五個子女。他讓子女們多則上五六年、少則上二三年學,就讓他們割草、拾柴、做家務,到生產隊勞動掙工分,全家生活過得相對好些?伤娢腋赣H一年從春忙到冬,每天起早貪黑,兩眼布滿血絲,累得疲憊不堪,便好心相勸:“二弟呀,你別自討苦吃、供子女上學啦!讓他們去生產隊掙點工分,總比你一人養活全家要好吧?”
         
        懷念父親(全文)2941.png
                                 父親在天安門廣場留影
         
            父親低頭不語,將一支剛在手里卷好的香煙遞給竇大伯,接著又卷了一支放在自己口中,然后劃火點著他倆的煙。使勁地吸了一口煙后,父親一本正經地回答:“哥說的都是好意,但我仔細想過,不能讓子女輟學;他們有了學問,以后無論是種地,還是外出營生,都比沒有學問要強;為了他們的未來,我就是砸鍋賣鐵,也要繼續供其讀書。”親愛的父親,您不僅給了我們子女生命,而且含辛茹苦拉扯我們長大,還供我們讀書,給了我們求生、進取的本領啊!
            一批風箱做好后,父親還得抽空外出賣掉,才能換回微薄的收入,以補急需和家用。那是三年自然災害最嚴重的關頭,冬月的一個風雪之夜。家里幾近斷炊,難得揭不開鍋了;年近八旬的爺爺,吃進去的樹皮、樹葉,大解時疼得拉不出來;姐、哥放學回家,因缺少吃的,嗷嗷叫餓;年幼無知的我,經常拉著母親的手,哭嚷著找飯吃。父親心急如焚!
         
        懷念父親(全文)3313.png
                                埋頭為生計發愁的老人
         
            父親只好趕緊把加工好的6只風箱,急忙打包捆靠,然后扛在肩上,頂風冒雪,走出了家門。他要在次日清晨,徒步趕到離家90華里的山東省東明縣集市上去賣。風越刮越急,雪越下越大。踏著皚皚積雪,他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邁進。寒風像刀割似的從臉龐掠過,雪花打在臉上,掛在眼睫毛上,他不時要擦拭一下。走累了,渾身是汗,他就歇一歇,喘口氣再走;口渴了,鼻喉生煙,他就彎腰抓把雪,捂進嘴里緩慢咽下;鞋濕透了,雙腳冰涼,疼痛麻木,但想到窮困潦倒的家人,他仍一往無前……
            風大路滑,負重前行,父親一路上不知跌了多少跤。由于常吃冰雪解渴,他40多歲時,牙齒就過早地損壞、掉光了。90多里的路程雖不算遠,但對于徒步扛著6只風箱的父親來說,這一夜是多么艱難?但不論是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還是刮風下雨,他每月至少像這樣,要兩次到東明縣城集市賣風箱,且大都是在夜間去,晚上回,往返全是步行啊!
            因長期熬夜,勞累過度,營養不良,加之意想不到的苦難,父親瘦弱的身體,難以承受生命的極限。那時的他,剛過不惑之年,卻形銷骨立,眼窩深陷,面黃肌瘦。天亮時分,他終于風塵仆仆地趕到了目的地。當他路過東明縣第一中學門口時,看到男男女女的學生背著書包,正信步走進那寬敞的校園,窗明幾凈的教室,著實打心眼里羨慕。于是,他自言自語:“如果將來我的孩子,也能到這樣的學校讀書就好了!”
         
        懷念父親(全文)3890.png
                                     東明縣第一中學
         
            然而誰能料到,父親剛放下風箱,卻突感一陣眩暈,兩眼一黑栽倒在地上。“當時,我什么都不知道了,幸虧被人及時救了一命!”據父親回憶,救他的是一位祖傳老中醫,當場為他把脈診斷:“暈厥”(西醫稱低血糖)。他給父親喂下一碗甜粥,不一會兒就醒過來了?筛赣H卻喊:“我兩眼刺疼,一點都看不見了。”
            老中醫隨后又為父親做出進一步診斷:“氣蒙眼”(又稱青光眼)。他連忙從隨身攜帶的醫療盆內取出一根銀針,麻利地在父親后腦勺上扎了進去:“疼不疼?”“有點疼。”
            “酸嗎?”“酸。”
            “麻嗎?”“麻。”
        懷念父親(全文)4140.png
            后腦勺處扎銀針
             ……
            一針,僅僅一針,就此一針,大約半小時后,父親就漸漸恢復了視力。“好心的醫生,您救了我的命,我現在卻沒錢給您。您給我留下尊姓大名,等我把風箱賣了,我一定會給您錢的。”父親心里過意不去啊!
            “我見危相救,只喂你碗粥,扎了一針,都是該做的,不要你的錢,并保你終生不會再犯氣蒙眼。”果真,父親直到去世,也沒再犯此眼病,且視力尚好,90多歲時讀書看報幾乎不戴眼鏡。事后,父親曾四處打聽,卻不見這位老中醫的下落。
            好一位人間神醫!您不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心地善良;您不光救了我父親,還間接地救了俺全家,他是家里的頂梁柱,還有老少七口人,全都指望他養命;您回春的妙術,高貴的品德,無私的奉獻精神,應當得到傳承、發揚和光大啊!
                                 
                                     灑向兒女都是愛
         
            世上有一種亙古綿長的愛,心甘情愿,無私無求,無怨無悔;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浮沉,不因環境變遷,這就是父母的愛。我的父親就是這樣。在子女的婚姻大事上,他向來堅持:“人品好,有文化,求上進;不攀高門,不圖錢財,不做交易。”他不僅說到做到,而且一條道走到黑。
         
        懷念父親(全文)4598.png
                       大姐和父親合影
         
            我大姐在蘭考六中畢業,是當時農村少有的文化人,找對象應當是個有利條件?墒,有人介紹農村富家子弟,父親都婉言謝絕,說不“門當戶對”。村衛生室一位父親的發小,給大姐介紹了一個小學民辦教員。父親認同他們交往了解后,沒要一分錢彩禮,就張羅結了婚。沒有房子,村里一位五保老人,把她住的兩間舊房擠出一間,他們算是暫且有了安身之地。
           1968年夏季的一天午飯時分,剛剛端起飯碗的父親,還沒顧上吃一口飯,便急忙放下碗筷,匆匆趕往大姐家準備蓋房曬坯的地方,從中午一直干到晚上,才把出力流汗加工的土坯,全部壘起蓋好。有人不解地問:“還沒干透,又未下雨,你這是為啥?”“下不下雨,不一定吧?不如把坯摞蓋起來保險。”果不其然,當天夜里就下起了瓢潑大雨。幸虧父親及時把坯摞起蓋好,不然就前功盡棄,被泡湯了。原來,父親是根據自己多年患腰肌勞損,一有大風、雨、雪天氣,就會有預感先兆,而判斷出將會降雨的。
            1970年秋季的一天深夜,正患重感冒、且在生產隊勞累了一天,服完藥就昏昏入睡,早已進入夢鄉的父親。忽聞屋外電閃雷鳴,眼看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父親便強忍身體不適,披衣起床,一路小跑趕到二里多遠的大姐家,把曬在院里的玉米和紅薯片,悄悄緊急收好,放到其廚房里,避免了被大雨淋壞?稍诜祷氐穆飞希赣H卻被大雨淋得透濕,病情一度加重……
            窮沒根,富無苗。只要腳踏實地向好處努力,人就一定會不斷地向好處發展,過上日益美好的生活。早在2000年之后,大姐夫婦就先后從公辦教師崗位上退休,隨兒女在縣城安家,住上了獨家小院、兩層樓房,安享晚年生活。三個兒女大學畢業后,有高級教師、高級技師,也有自謀職業者,均已成家立業。孫輩中有火車司機、軍官,還有在大學名校和初高中讀書的學生。
            大姐及其一家人由窮到富、從弱到強的發展變化,折射了我父親對子女“三觀”教育,促使后代窮則思變、發奮圖強、成長進步的一個縮影。俗話說:十指連心,咬哪個都疼。兒女與父母也是這樣,哪個都連著父母的心。其實,父親對于我們每個子女,又何嘗不是用心良苦、關懷備至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我二姐一度得了重病,哭笑無常,不吃不喝,有時甚至不省人事,昏迷不醒,她的子女們年齡尚小,身邊還有個幼小的兒子。在當地幾家診所、醫院治療多日,均不見療效。年近七旬的父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得知徐州、碭山一帶某醫院能治此類病癥,便連夜乘汽車、轉火車、再坐三輪車,邊走邊打聽,終于到達目的地。
         
        懷念父親(全文)5611.png
                           二姐和二兒子夫婦及孫子合影
         
            父親向大夫說明患者病情,然后帶著一大包中草藥,又日夜兼程地往回趕,唯恐耽誤一分一秒;氐郊依,父親親手為我二姐煎藥,并端到床前,看著她把中藥湯服下。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一個療程、兩個療程、三個療程,二姐的病情逐漸好轉、明顯見效、直到痊愈,父親的臉上才露出一絲微笑。
            在求醫奔波途中,父親曾落淚自責:“是我勸說二女兒,就近嫁到后雙井村一戶貧窮的人家。她公爹早逝,公婆癱瘓、雙目失明、長年臥床,一進門就侍候病人。在娘家吃苦受累,進婆家更是不易,真是難為她了,我對不起女兒。”
            父親并非對不起二姐,二姐夫初中畢業,忠厚實在,吃苦耐勞。如今,她們家已今非昔比,三個子女都在省城太原創業,有兩位都在那兒買了商品房、私家車。三年前,兩個兒子同時在村里建起了樓房。二姐夫婦過著閑適的晚年生活,孫輩有的已成家,有的上了大學,還有的正在初、高中讀書。
         
        懷念父親(全文)5998.png
                            二姐家現在農村住的房子
         
            我哥家分了幾畝責任田,孩子小,忙不過來。父親在尚能勞動時,總是幫著干些農活。后來,體力不支了,他就主動趕集上會,幫家里買些蔬菜和生活用品等,偶爾也到鎮上交一下座機話費。再后來,他腿腳不方便了,就幫著干些力所能及的瑣碎小事。總而言之,他一天也不肯坐享清閑。
            我計劃1982年春節在老家結婚,父母決定把他們住的房騰給我用。“我就是搭庵子住,也決不讓你們搬動。”父親瞞著我借債備料,請來我舅和二姐夫幫忙,幾個人一兜泥、一塊磚地往上蓋,終于在父母住的堂屋西邊,搭建起了一間房。這間房,滲透了他們、尤其是父親的心血與汗水! 
            1989年6月上旬,我三妹在鄭州上大學期間,她的一位同學突然到家找她返校。“她沒回來呀!”母親坐立不安,擔心她卷入學潮。于是,父親不顧白天麥收辛勞,連夜乘車趕往鄭州,第二天一早來到三妹所在院校,見她正和同學在寢室說笑,“哎”了聲:“三妮兒,我和你媽這就放心啦!” 
         
        懷念父親(全文)6403.png
                           父親坐在家中自己種的菜園里
         
            灑向兒女都是愛。親愛的父親,您對兒女的恩情,我三天三夜也說不完,道不盡。千言萬語化為一句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樂意傳播正能量
         
            父親沒進過一天學校門,但由于他愛好讀書,加上記憶力強,且善于表達,因此他常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給子孫后代和喜歡聽講的人們講故事,無論是在家中,在田間地頭,還是在街頭巷尾,都深受人們的歡迎和喜愛,大家聽得津津有味,他亦樂此不疲,樂在其中。
            我曾打算等退休后,專門守著父親,請他把腦子里積累的經典故事、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乃至智慧人生和經驗教訓等,都詳細地講給我聽,我認真地記錄下來,加以整理,以更好地傳承后人。但是,我的這個愿望落空,留下了終生的遺憾!
            然而,讓我略感欣慰的是,幾位有心人彌補了我的少許遺憾。
            ——我的女兒李霖曾在《爺爺的樂趣》一文中寫道:爺爺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談話時目光總是注視著對方,顯得深邃而有穿透力,似乎能探測到對方的心靈深處。
         
        懷念父親(全文)6819.png
                            李霖和爺爺在趵突泉合影
         
            記得2012年爺爺來濟南我家小住。一次,他對我講起二十四孝中閔子騫“單衣順母”和“鞭打蘆花”的故事,并說有詩稱贊:“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后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當時我想:這未免帶有封建思想,有些夸張和過時。爺爺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妮兒,孝是老祖宗留下的優良傳統,啥時候都不過時。古人能做到這一步,現在人也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爺爺視力好,平時除了外出散散步,就是喜歡坐在家里,靜心看書。他說,“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書是靈魂的居所,至樂莫如讀書。”他還說:“看電視有時聽不清楚,沒有看書有意思,書猶藥也,可以治愚,看書能潤心養神。”像《岳飛傳》《鬼谷子》《春秋史》等傳記類、歷史類的書,他總是愛不釋手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從中獲得了智慧的啟迪和精神的愉悅。
            為此,我母親專門陪爺爺到書店,買了好幾本他愿意看的書。有一本《劉伯溫傳記》,他反復看了好幾遍,給我講起書里的故事情節、人物對話,都如數家珍。他說:“劉伯溫出身名門望族,自幼聰明好學,有神童之譽。23歲一舉考中進士,開始步入仕途生涯。他立志報國,但朝廷昏庸腐敗,使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屢遭磨難貶抑。接受朱元璋的邀請后,他成為參贊軍務的謀士,為明王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民間有‘上有諸葛孔明,下有劉伯溫。’” 
            有時在飯桌上,聊起什么話題,爺爺總能聯系到一些生動的小故事。上至唐宗宋祖,下至康乾盛世,很多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他總能信手拈來,恰當運用。看書、講故事,成了爺爺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其實,作為一個九旬老人,能如此消磨時光,過得有滋有味,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呢!
         
        懷念父親(全文)7502.png
                       在部隊時期的孔令氣
         
            ——2021年3月1日19點06分,我在故鄉《崢嶸歲月》微信群里,看到群友農資(真名孔令氣)發的信息:李國保老人,是李佩山(微信名:河山)的父親,他與我已故的父親孔祥禮是至交。2011年3月3日到9日,李老先生在蘭考縣城居住期間,我們爺兒倆邂逅作了幾次交談。他隨口說的話挺有意義,我都記到了筆記本上。今無意翻閱,深感對我們為人處世很有指導作用,F予以轉發,供群友們欣賞。
            我們在談到酒、色、財、氣話題時,李老這樣說:“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
            李老隨即改為以下四句話:“酒無不成禮儀,色無路靜人稀,財無世路難走,氣無會被人欺。其實它們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李老笑了笑,又進一步說:“飲酒不醉尚為高,近色不亂乃英豪,無義之財君莫取,忍氣饒人禍自消。關鍵是適可而止,要恰到好處啊!”
            我們談到人生在世,即使地位懸殊,也不應高高在上,優越感太強。李老遂心誦出下列兩首七言詩:“山下青松山上花,花笑青松不如它。等到秋后嚴霜降,光顯青松不顯花。”“小小鯉魚不成龍,揾到淺水漚麻坑。有朝一日春雷動,跳出龍門千萬層。”李老強調說:“為人要立青松之志,要有鯉魚之勇!”
            5月5日上午11時,在蘭考火車站附近的一家農資門市部,孔令氣向我出示了他記錄上述內容的筆記本。
            ——我的大外甥陳海燕深情地回憶說:“我之所以能堅持刻苦學習,不斷追求上進,并鼓勵兒子進軍營,考軍校,報效祖國,是與姥爺的諄諄教導分不開的。姥爺曾用北宋宰相呂蒙正的話教育我:‘人生立志苦琢磨,莫向人前言奈何,富貴能借銀百兩,貧窮難求米半盒。雪中送炭君子少,錦上添花小人多,親朋厚友勿全靠,世情更比浮云薄。’
         
        懷念父親(全文)8225.png
                        外甥陳海燕
         
            “我年少時,姥爺還給我講過宋真宗《勸學諭》里的這段話:‘學也好,不學也好,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如禾如稻兮,國之精糧,世之大寶。如蒿如草兮,耕者憎嫌,鋤者煩惱。他日面墻,悔之已老。’
            “姥爺還把宋代趙恒的《?勵學篇》講給我聽:‘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關鍵是姥爺還語重心長地對我說:讀書使人明理,讓人賞景,引人觀史,助吾鑒人,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但要注意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帶著批判的學習、繼承和發揚……”憶起奶奶淚滿襟
            父親性格堅強,從不向困難低頭,面對人生的挫折與打擊,也從未屈服過,沒有見他為此掉過一滴眼淚。然而,每當回憶起奶奶時,父親卻總是忍不住痛哭,哭得是那樣傷心、那樣難過、那樣令人動容。
        懷念父親(全文)8613.png
                        父親在趵突泉公園留影
         
            記得2012年春節,大年初一的那天晚上,我和愛人、女兒剛陪父親吃過飯,來到客廳準備看電視。父親突然說:“別看啦,我心里好難受。”
            “咋啦,您身體不舒服?”我問父親。
            “沒有,我想起了你奶奶。我們吃的有大米、饅頭,有魚、有肉,還有好酒;我卻沒能讓她跟我吃過一頓好飯、飽飯,對不起生我養我的親娘啊!”父親一邊哭一邊說:“從我記事開始,俺娘就沒享過一天的福,常年逃荒要飯,有病都沒錢給她治療,我眼睜睜看著她離開了人世。”
            父親深情地回憶道:“那是民國32年,是歷史上青黃不接,災情最重的一年,民不聊生,掙扎在死亡線上。這一年,俺娘得了一場重病,全身浮腫,尤其是腹部腫脹,肝部已經嚴重服水。
            “臨終前,俺娘拉著我的手,斷斷續續、上氣不接下氣地說:‘二兒啊,你爹靠給人家扛長工,僅能給碗飯吃;你哥整天拾糞,快30歲了,還沒找到媳婦;你有點手藝,要爭一口氣,全家人就看你了,可別讓娘失望、別讓咱家斷了香火啊!’”
            父親深深地呼了一口氣:“我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俺娘說她走以后,挖坑把她軟埋了就中,我說絕對不可,一定要用棺材成殮后再葬。我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當時,俺爹和哥都反對,說連飯都吃不上,哪還有錢買棺材?我明確地說:借債,我還,不信我這輩子,就掙不了一口棺材錢!”
            …… 
        懷念父親(全文)9158.png
            母親(右三)和家人在一起
         
            六十九年后,我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不僅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而且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和改革開放,全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有了根本改善。我的家庭也和全國千千萬萬個家庭一樣,發生了可喜改變,過上了美好的生活。每當想到這些,我的父親就無比激動。
            父親擦干眼淚,不無自豪地說:“現在,我可以無悔地告慰俺娘:您的臨終愿望沒有落空。我為您守孝三年后,就幸福地成了家。您未曾謀面的兒媳,是咱南邊鄰村毛草莊的,一個心地善良,樸實賢慧,勤儉持家的好人。我們一起走過了近五十年的風雨坎坷和悲歡離合,先后送走了我50歲的哥和83歲的爹。但她沒有我有福氣,挺過了艱難歲月,在本該享福的時候,卻于1995年農歷4月29日,不幸病逝,年僅69歲。
            “娘,我接著告訴您:我們共養育了五個子女,還供他們都讀了些書,學到了應有的文化知識。如今,我已經是四世同堂,子女們也都成家立業,過著豐衣足食的體面生活。在子孫后代當中,已有近十個共產黨員,十多名大學畢業生。他們中有工人、農民、經商者,還有教師、軍官、作家等,文武兼備,天南地北,人丁興旺,目前有30多口。他們誠實為人,踏實做事,努力工作,追求上進,經常有人立功受獎、被評為多項先進、受到各層級的表彰。
         
        懷念父親(全文)9723.png
            父親和家人在一起
         
           “娘啊,我的親娘:我打心眼里為他們高興。倘若您在天有知,聽到了這些消息,也一定會很高興。您就含笑于九泉吧!”
                           
                                      一席感言眾人贊
         
            父親生活儉樸,從不亂花一分錢。他說,一分錢能難倒英雄好漢。只要能穿的衣服他就堅持穿,哪怕補了又補也不在乎,直到無法縫補為止。兒女誰要給他買衣服,他若事先知道了準不讓買。他說:“我小時候‘冬穿棉,夏穿單,春秋穿兩邊’(冬天穿的棉襖、棉褲,夏天抽出棉花,分開就是兩套單衣,秋天再合起來穿夾襖),哪有那么多講究?” 
            吃飯,父親從來不挑揀,有啥做啥,做啥吃啥。他說,是飯充饑,是衣擋寒。他碗里從來沒剩過一粒米,每次喝完粥或面湯,他都要用塊饃,擦干凈再吃掉,哪怕是不慎掉一粒米,一個小饃花,他都要揀起吃了。他說每粒米、面都來之不易,浪費了心疼。
         
        懷念父親(全文)10066.png
             父親在頤和園
         
            我們做子女的每次想給父親過生日,他總是說現在生活這樣好,還不是天天過年、過生日嗎?在他90歲生日的2011年秋末,趁父親在蘭考縣城大姐家住的當兒,我們商定為他做了一次壽。那天,親友們有的手捧鮮花,有的拿著錦旗,還有的提著蛋糕等,大家圍坐在父親身邊,噓寒問暖,有說有笑,其樂融融。
            古人云,人生70古來稀。可父親90歲時,除稍有耳聾外,眼睛不花、聲音洪亮、腿腳利落,街坊鄰居羨慕他兒孫滿堂,無憂無慮,幸福安康。父親身穿大姐給他特意買來的綴滿“壽”字的唐裝,黝黑的臉龐上泛著紅光,高挺的鼻梁上掛著一絲汗珠,飽經滄桑的臉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皺紋,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艱難歷程。
            “各位親朋好友,大家安靜啦!”一句渾厚的男中音、我們村定住縣城、在蘭考知名度頗高的竇氏鄉親,將眾人的目光吸引了過去。
         
        懷念父親(全文)10420.png
            竇春
         
            他叫竇春,上世紀80年代從解放軍某部轉業,先后任蘭考縣棉麻公司總經理、縣供銷社副主任。他在任期間,蘭考縣棉麻公司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是該公司歷史上最好的時期,而且在全縣、在開封市乃至河南省,都是赫赫有名的優秀企業,省、市、縣領導曾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竇春不愧是在部隊大熔爐里,鍛煉成長起來的人才!”
            竇春說:“今天,我們一起慶祝李老先生90大壽!”在前方的后墻上,貼著一個偌大的“壽”字。“壽”字兩旁,懸掛著由竇春轉贈的書法家王澄的合體墨寶《八仙恭壽》條幅。上聯:拐李先生道德高,鐘離盤石把扇搖,洞賓背劍清風客,果老騎驢走趙橋;下聯:國舅手執云揚板,采和瑤池品玉簫,仙姑敬奉長生酒,湘子花籃獻蟠桃。
            “壽”字前方的桌子上,懸掛著父親的侄子李世平、侄媳周素梅敬送的錦旗:“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錦旗兩邊,擺放著兩只鮮艷的、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花籃……
         
        懷念父親(全文)10808.png
               為父親祝壽的條幅、錦旗和花籃
         
            “請老壽星發表感言。”竇春的話音剛落,大家掌聲響起。父親接過陌生的話筒,緊貼著放在了胸前。我連忙幫他調正位置,又不免擔心:父親即席發言,能講好嗎?
            寂靜片刻后,父親掃視了一下親友們,雙眼閃動著幸福的淚花,無比激動地說:“今天我90歲了,這個年紀在舊社會,想都不敢想。小時候過的是啥日子?吃不飽,穿不暖,牛馬不如;如今是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過著天堂般的生活。我們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毛主席。沒有黨的正確領導,沒有國家的繁榮富強,哪有咱們今天的好光景!”
            父親個頭不高、面容消瘦、背已微駝,看上去弱不禁風?伤v起話來頗有底氣,抑揚頓挫,不急不緩。“君有道,忠臣良將;家有道,孝子賢孫;天有道,甘露細雨;地有道,五谷苗根。”他深情地感嘆:“家庭和睦是福,社會和諧是大福,國家強盛才是全國人民的幸福之本!”
            父親說完,大家掌聲又起。親友們交口稱贊:“老人家講的真好!” 
         
        懷念父親(全文)11207.png
            父親90歲生日時和家人們合影
         
                                      最后日子仍從容
         
            父親一生經歷過許多磨難,但他卻從不悲觀,總是樂觀向上,充滿自信。即使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仍給我留下了這樣深刻的印象。
            對于晚年的父親來說,老有所養,病有所治,食有所欲,就是他的幸福和快樂所在。他能吃到愛吃的糖糕、油條,喝到想喝的面筋湯、豆腐腦,吃上兒媳做的饅頭、花卷、手搟面,就仿佛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最后一次住院期間,父親先后幾次點兒媳做的西紅柿雞蛋面。父親曾感慨地說:“這碗雞蛋面,拿肉都不換,吃了好消化,回味心里甜。” 
            2013年國慶節期間的一天早晨,在蘭考縣城大姐家小住的父親,到南湖公園游玩時,因給一位老人讓道不慎跌倒,造成左股骨頭頸骨折。我和愛人隨后趕到,立即把父親送到縣公療醫院急診。住院十個晝夜,我有幸陪護十天九夜。在外地工作的大外甥聞訊趕來,非要守護姥爺一夜不可,說姥爺向來疼愛他。我雖然兩鬢平添了少許白發,夜間就躺在父親床邊地板上,但見父親漸漸基本痊愈,我心里著實感到欣慰。
         
        懷念父親(全文)11629.png
            作者同大姐和父親在天安門城樓上合影
         
            父親出院后,住到了二姐家。由于這次意外受傷,他明顯活動少了;顒右簧伲眢w就弱,抵抗力就差。抵抗力差,就容易患病,就難以治愈。2015年冬月上旬,因感冒引起肺氣腫,住進了鎮衛生院。第二天上午,二姐打電話讓我抓緊回去。我不敢有半點遲疑,知道二姐一般情況下,不會打電話催我回去,這次恐怕是兇多吉少。
            我和愛人當晚由濟南乘火車趕往蘭考,翌日清晨一出火車站,就四處聯系可以接收父親的醫院。隨后趕到鎮衛生院,接他轉縣衛生學校醫院。鎮衛生院病號太多,很多人擁擠在樓道里,治療、陪護都不方便。縣衛校醫院為父親安排了一個單人病房,有暖氣、衛生間,治療、陪護都較為便利。但在此治療近一個月,病情非但不見好轉,而且發生過幾次休克,出現雙腳及下肢嚴重水腫。
            俗話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也就是說,男的腳腫,女的頭腫,都是不祥之兆啊!我問主治醫生:“治療父親的病,還有無良方?”“你可以到縣城大藥店,自費購買兩支丙種球蛋白,然后注射看看。”第二天一早,我冒著濃重的大霧,買回兩支丙種球蛋白,交給了主治醫生。用藥后,父親腳腫似有一絲好轉。但主治醫生卻把我叫去:“請抓緊回去料理后事吧,你父親能活著到家就很不錯了。”
            當天傍晚,我們子女就陪著父親,由救護車送到老家,住進李場村自家的房子里。天氣很冷,滴水成冰。偌大的房間,開啟暖氣扇,燒著煤球爐,還止不住身上的寒冷。就這樣,我們一邊另起爐灶,守著父親一起生活,一邊請村醫為父親輸氧、輸液,插管、服藥,精心的治療與護理,又使父親度過了20多個晝夜。大罐裝的氧氣,又為他輸了近9筒。
        每逢親友前來探視,父親總是充滿感激,不惜忍著病痛,主動與客人打招呼,囑咐我或是在家,或是去飯店,一定要招待好,不可因他臥病在床,而慢待了任何一位來客。臨終前幾日,三妹的公爹來看他。父親拉著他的手,催我做幾個好菜,陪客人喝杯酒。我馬上照辦,父親滿意地笑了。
         
        懷念父親(全文)12430.png
            父親在趵突泉留影
         
            大外甥媳婦來看父親,只叫了一聲“姥爺”。父親就問:“妮啥時候從南京回來哩?”“今早上。我買來了香蕉、桔子、火龍果、獼猴桃,您吃哪一種?”父親笑了,“我哪一種都想嘗一嘗。”“好。姥爺樂觀、記性好,我還是大上周來時,對姥爺說過去南京的。”
            父親的病情每況愈下,呼吸異常困難,又幾度出現休克,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他的兩個表弟,還有我的舅舅和宗親等,一起悄悄地商量他的后事。我以為他不知道,但誰料到客人剛走,父親就平靜地問我:“我埋在哪兒,你們商定了嗎?”我只好如實回答:“商定了,按您的愿望,就在村西南咱的那塊地。”“好,那我就放心了!”
            2016年2月5日7點59分,天色陰沉,滴水成冰。我的父親終因心肺衰竭,醫治無效,永遠地停止了呼吸,靜靜地走完了他95年的人生旅程。
            ……
        懷念父親(全文)12778.png
            父親在泉城公園留念
         
            夜深沉,難入夢。我輾轉反側,不禁想起哲人的話:“只要我的名字不被忘記,我就活著;只要你還記得我,我就活著。”“活在活著的人的心里,就是沒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的父親就還活著。他“一路跋涉心向陽”的人生經歷,他“寧愿吃盡千般苦,也讓子女多讀書”的堅定信念,他不畏艱難,追求光明,自力更生,頑強奮進的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向前!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子孫后代的心中!
         
            (個別照片來自網絡,特向攝影者真誠致謝。
         
            作者李佩山
         
            李佩山簡介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特約研究員、中企聯企業管理咨詢山東專家組成員,曾任中國鐵道建筑報記者、記者站站長,中鐵十四局集團黨委宣傳部部長和《人民日報》特約撰稿人,先后有3900多篇計460余萬字的作品被中央和地方及行業媒體發表。其中,160多篇獲獎,被人民出版社、新華出版社和中國鐵道出版社等選入書中。出版新聞專著《忠誠的人生》。榮獲中國新聞獎、首屆“全國鐵路百優新聞工作者”、首屆和第二屆“山東省優秀青年記者”、第三屆“山東省十佳記者”和“山東省十大杰出職工”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王寧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最近2019中文免费字幕| 春雨直播免费直播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华人亚洲欧美精品国产| 香蕉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成人av免费电影| 中文字幕亚洲区| 日日av拍夜夜添久久免费| 久久婷婷五夜综合色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完整国语|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男女超爽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 一级做a爰毛片|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久久电影网午夜鲁丝片免费| 青青草原1769久久免费播放| 中国一级淫片aaa毛片毛片| 男人桶女人的肌肌30分| 国产一区第一页| 中文视频在线观看|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日本一区二区三| 久久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被扒开胸罩| 国产毛片久久久久久国产毛片| 美国式禁忌免费看| 亚洲精品www| 成人无遮挡裸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巴西大白屁股bbbbxxxx| 永久免费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 好大好猛好深好爽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一级特黄录像视频免费|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AV在线在线播放|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免费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