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bdo id="ydtpl"></bdo></meter></label>
    <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meter></label><span id="ydtpl"><optgroup id="ydtpl"><xmp id="ydtpl"></xmp></optgroup></span>

      1. <li id="ydtpl"><mark id="ydtpl"><strong id="ydtpl"></strong></mark></li>

        <thead id="ydtpl"><optgroup id="ydtpl"></optgroup></thea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傳統國學
        投稿

        梁培寬:走近父親梁漱溟

        2021-10-05 21:58:05 來源: 中華讀書報 作者: 張建安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1986年重陽節,梁漱溟(左三)與長子梁培寬(左五)一家合影
         

          這些年,我寫了不少關于梁漱溟先生的文章,也在出版社工作時編輯過他的著作《憶往談舊錄》。這個過程中,漸漸地便與梁培寬先生熟悉了起來,不時地向他請教,并從他的言談中對梁漱溟先生有了另一層面的理解。讓我感觸最深的是,數十年來,梁培寬先生一直持續不斷地認真整理他父親的作品,即便現在已是九十多歲高齡,依然以此為自己應負的責任與使命,這讓我深感敬佩。2018年6月23日是梁漱溟先生逝世30周年,我把這篇訪談錄整理出來,以此表達對梁漱溟、梁培寬父子的敬意。 ——張建安

            “整理先父的著作,就是重新認識、理解他的過程”

          中華讀書報:令尊梁漱溟先生已經辭世30年了,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散發著巨大的魅力,影響著當今社會乃至以后的時代。他的書仍在不斷地以不同形式出版,不少還是暢銷書。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注意到,很多書的整理出版,比如《梁漱溟全集》《梁漱溟日記》《梁漱溟往來書信集》等等,您都做了很多工作,而且不時增加一些新的內容。您似乎是把這件事當作一個使命來做的。

          梁培寬:我心中本不曾有從事編輯整理先父遺著舊著的任務。1979年,先父約我表哥曉青與我和我的弟弟培恕,商談解放之前已出過的書與已寫成而未曾出版的書怎么出版。議論后并未提出什么辦法。可是對我而言,我開始明白我有這個責任了。

          中華讀書報:在整理出版您父親著作之前,您對他的思想、作品熟悉嗎?

          梁培寬:不熟悉,沒有過問,也不關心。我原來是學理科的,對他的許多見解和學術思想,并不懂,也覺得太難了,有畏難心理。

          中華讀書報:那您是從什么時候投入主要精力整理他的著作?

          梁培寬:1986年退休后,當時我60歲出頭。兩年后我父親去世,我也就一直整理他的作品。

          中華讀書報:是不是可以說,重新整理父親著作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認識他、理解他的過程?

          梁培寬:當然啦。他這些作品,越整理就越覺得自己了解得不夠。但總的來說,還是了解得越來越多了。比如說《中國文化要義》這本書,我看過不止一遍,現在再看,就更清楚了。

          中華讀書報:比方說?

          梁培寬:比方說,文化這個詞包括的內容很廣,可是他這本書是有他自己的特點的。他說文化無所不包,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這本書并不是泛及一切,而是特別就中國的社會人生來討論。只討論中國的社會人生,著重討論人生態度、中國社會構造的特殊,重點在這里頭呢。

          中華讀書報:他有他自己的觀察,從他的角度去觀察和論述。

          梁培寬:對。另外我又查過他給別人寫的信。他在信里告訴別人讀《中國文化要義》要特別注意什么問題。他說我的這個中國要義,著重的是討論中國社會結構。不過書信或者日記里提到怎樣讀《中國文化要義》,都是一兩句話,零零碎碎的。他在上世紀80年代還有一個談話,我當時有個記錄,也專門說到《中國文化要義》這本書。

          中華讀書報:書信、日記、談話,可以從不同側面、多角度地了解梁先生以及他的思想。我買了上下卷的《梁漱溟日記》,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

          梁培寬:去年11月,《梁漱溟往來書信集》上下卷也出版了。

          中華讀書報:我記得1996年中國文史出版社出過《梁漱溟書信集》,并不厚。新的書信集跟以前的書信集有什么不同?

          梁培寬:書信的數量多很多。另外就是,以前收集的,多半都是他給別人寫的信。這次書信集,有大量別人寫給他的,特別是他的學生和朋友給他的。

          中華讀書報:都是您這些年搜集到的?

          梁培寬:別人給我父親的信,絕大部分他自己存著。他很看重朋友、學生給他的信。當然他當時也沒想到要發表,但是他覺得這些信對他來說有紀念意義。因為這跟他的生活攪在一起。他存起來,有時也把一些舊的信拿出來,批一批。現在印的時候,也把他批的內容印上去。當然,包括日記,他也沒想著要發表。

          中華讀書報:第一次發表他的日記時,他在世嗎?

          梁培寬:不在世了,第一次發表的日記編到全集里去了。“文革”期間丟了一些,損壞了一些,有多少算多少。

            “和朋友的相處中互相補益”

          中華讀書報:您父親很重視與朋友的相處。我在一篇文章中寫他與朋友們的交往,用的標題是“求友”。

          梁培寬:他喜歡用的詞是親師取友。一輩子也這樣做了。他親師取友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話說,就是我有兩個家,一個是家庭,指妻子呀,兒女呀,長輩呀,這一家子。但是還有一個家,就是老師朋友們在一起。

          中華讀書報:朋友在處即我家。梁培寬:對,他很看重這個東西。過去他在自己家里的時間,常常不如和朋友在一起的時間多。中華書局出了一本我父親給我后母的書信集,這信并不是我們要拿出去發表的,是文物流傳在賣呢,估計是“文革”期間抄家時拿走的。你從這本書里就可以看出來,當時我的后母在北平,準備到四川去,還沒去,我父親答復她:“你來了以后,我還不一定住在家里,因為我還要跟我的學生在一起。”先說清楚。他一直是這樣。

          中華讀書報:他還喜歡“共學”。就是與朋友交往的過程,也是一同學習的過程。

          梁培寬:他確實是這么做的。一個人呢,常常看不上自己,問題發現不了,或者發現了之后又難以改變。這就需要在和朋友的相處中,互相補益。

          還有一點,他對別人采取包容的態度。包容,就是即便你反對我,不贊成我,與我的意見不一致,我也要包容你。

          中華讀書報:梁先生早期就是這樣。比如說對梁啟超,他一方面提出我尊敬你,但另一方面要在書中公開提出不同的意見。那么同樣,如果別人這樣對他,他也會采取包容的態度。

          梁培寬:“文革”期間,馮友蘭先生批孔,我父親當然不同意,但是他在會上沒說什么,日記里面也只說,可嘆,令人嘆息。還有一次在民族文化宮召開批孔座談會,我父親去了,沒有說什么。其他一些先生也去了,還有工農兵學員。我父親的日記里寫了這件事,就是說這些人胡說一氣,但沒有指明姓名。在家人面前,他也不會去說三道四。他只是表示我不贊成,這樣做很不好,別的不發揮。

          有一位溫州的朋友,他來北京見我父親,談了很多問題,后來就聊天,問我父親,說社會上流傳了很多關于郭沫若的話,說他這個不好那個不對,然后就問我父親:“你對郭老怎么看?”我父親回答:“那是個才子。”就一句話結束了。

          中華讀書報:這已是“文革”后的事吧?

          梁培寬:是“文革”后。不談,就是不在背后議論別人的缺點、毛病。總體而言,這種事由他自己反省去就是了。你又不是當面跟他談,背后說來說去,這有什么用?你對他有什么幫助呀?沒有。他不知道你在說什么,他聽不到。那你為什么要說?無非是當笑話說,當作茶余飯后的閑話,沒什么積極的意義。

          中華讀書報:但是外國學者艾愷來采訪他,他對很多人做出了評價。

          梁培寬:不過他那個評價常常是觀點。比如說馮友蘭,他就說不是儒家,并沒有說他在那批孔如何如何。他只是說,如果他是儒家的話,他不會這樣做。我看他是老莊的這一流。那個對不對是另一回事。

          中華讀書報:反正他是不會進行人身攻擊的。其實我看他對馮友蘭的學問還是很看重的,所以他經常說馮友蘭是他的學生。

            “現在更多的人是從立德的角度來看我父親”

          中華讀書報:您父親對待朋友和學生都很厚道,那么他怎樣對待自己?

          梁培寬:他是嚴于反躬自省,不容自昧。包括批林批孔,包括討論憲法,他就強調一個,不容自昧。不能含糊其辭,不能瞎說。不容自昧,

          就是平常所說的,不能自欺欺人。

          中華讀書報:所以說他這個人特別認真,完全是言行一致。也正因為這樣,有人說他是最后的儒家。您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為什么直到現在,還會有這么多的人受到他的影響?他的影響會是哪些?或者從您的角度,您覺得他哪些方面是最有價值的?晚清民國出了很多大學問家,但隔了這么多年了,真正像您父親這樣有影響力的,非常非常少。

          梁培寬:有人說,一個人有成就沒有成就,能不能站得住,要從三個方面衡量,就是:立功、立德、立言。

          立言,比方說他的思想、他研究的問題,有一定的原創性,是他提出來的,是他看到的。立德,就是他的為人行事,經過的這些事,大家看見都點頭,說這樣好,這樣做不容易。

          現在更多的人,是從立德的角度來看我父親的。首先是知道他,但對他的那些見解主張,并不是很清楚。可是,他這個做人的態度,如此認真,如此不茍,還不能不點頭。確實更多的人是從非常直觀的這個角度看他的。

          當然也有一些人,因為承認我父親品德上的一些長處,就想進一步了解他有什么思想,有什么主張,他的學問如何。那么,再去看看他的著作。

          但是立功就不好評了。你比如說,關于鄉村建設,有人寫一篇關于我父親的文章,就提到有一個問題,說我父親搞鄉村建設,在鄒平前后七年,可是后來日本人來了之后就根本不提了。那么請問,就這段工作而言,他的成敗如何?是成還是敗?還是成敗對分?這個問題沒法回答。為什么呢?因為他這個實驗,不是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可以做出來的。所以不好說,沒法說。

          后來呢,我看我父親的文章,他說:“抗戰起來,山東工作已經停了,就沒法做了,全部停了,人也散了。”他說我在山東,也就是找這么一個地方,試做一些研究,開開風氣,就是引起大家的注意,大家都來關心這個事。你也可以根據你的見解主張去做這方面的事,不一定跟著我做,不一定都相信我的主張。大家都做,有更多的人來關心這個事。他說:“我忙乎了這么多年,也就是這么個結果。”

          中華讀書報:就是大家都關心起來了。

          梁培寬:是呀,關心起來了。他跟我說過,那個時候要召開農村工作討論會,很簡單,就是在報上登個啟示,說我在哪個時間什么地點開這個會,想要來的人報名。沒有邀請函,你愿意來就來,來回路費你自己負責。你在我這兒開會的時候,食宿我來管。如此而已。結果來了很多人,各方面的,搞教育的、搞農村工作的、搞合作的、搞救災的、搞慈善事業的,各方面的人都來了,后來還成立一個鄉村建設學會。有人把“學會”寫成“協會”,寫錯了。協會之間有時候還有一些互動,有些共同追求的東西,而我們學會,在一起就是討論,你對這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看法,就到此為止。

          中華讀書報:回到剛才的話題,您剛才說,他的言行受到很多人的贊成,然后有人進一步看他的著作。但我有另外的觀點,比如說《朝話》,印了很多次,讀者很多,像現在的讀者,基本上是青少年了,他們之所以閱讀這本書,可能還是能從這里面學到不少他們所欠缺的和想要了解的內容。我是經常看您父親的書,而且有個體會,隔段時間再看,仍然能看到很多新意,他的書仍能帶給我一些力量。他的一些主張,像印度哲學之類,可能很多人看不懂,不一定會了解。但是比如像《朝話》《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等等,這樣的書,直到現在,我覺得還是會對很多人有所幫助。尤其是精神方面、人生態度方面,會對年輕人產生積極的影響。

          梁培寬:現在學校里面主要是傳播知識和技能,你自己頭腦里頭有什么問題,不管,就是灌輸知識技能。我父親的這些文章呢,他就讓你考慮考慮自己,和自己腦子里的東西。

          中華讀書報:當下很多人正欠缺這些。現在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都是一直不停地往前奔,不斷地向外獲取,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向內的一種追求和省悟。這樣下去,就會活得很累,其實是達不到一種真正的幸福。

          梁培寬:這是《三種人生態度》提到的。現在,大家都是第一種態度——逐求。我父親認為:“這樣的人生態度就是欲望本位,欲望得到滿足就快樂,欲望得到最大的滿足就幸福。得不到怎么辦?就想辦法得到,不考慮其他東西。只要我能得到,我就是勝利。”目前一般的人生態度就是這樣。他這篇文章很重要。

          中華讀書報:所以他點出的問題,不只是他那個時代的問題,而且點出了當下人的很多問題。要不然他的思想怎么可能傳播這么廣?很期待新的全集能早日面世。

          梁培寬:我現在的主要時間都放在全集上了,中華書局也在抓緊這方面的工作。

          “怎樣覓我們的路?怎樣走我們的路?”

          中華讀書報:其實很多先賢著作的出版,都與他們的子女有關系。有些人的著作很有價值,但他們的子女不重視,不少著作便會被遺忘。有的出版社想出,但找不到他的后人,也無法出版。可是您不一樣。如果從1986年算起,您整理您父親的著作已經32年了,其間您也有身體不佳的時候,如果沒有深厚的感情和毅力,恐怕很難堅持這么久。您是如何看待這個過程的?

          梁培寬:2015年,我90歲生日時寫了這個發言要點,談了四個方面:一、父親一向愿以自己的見解主張向國人求教,我盡了一份力量。他的著述出版正是這一精神財富回歸社會;二、父親一向愿以溝通東西文化為使命。如今有若干外文版出版;三、通過出版工作,我在思想上精神上與父親拉近了距離;四、這為我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絕好機會。我愿以才智平平、又無一技之長之人,盡力而為,死而后已。至于感情,我父親曾一再說:“一個人的行動都是感情在支持,沒有感情做后盾不行。”他所說的感情是指無私的感情。

          中華讀書報:以這種方式走近自己的先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我也從您身上能更好地了解您的父親。

          梁培寬:這確實是走近先父的一種很好的方式。為編輯整理他作為問題中人、求問題之解答所寫出之文字,我讀了他所有的文章。《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最為重要,我一讀再讀,對這幾本專著增加了認識和了解。但還不能說都讀懂了。作為“走近”的另一方面,對我則是更為重要的,這就是在人生態度上,我開始知道對自己是必須重視的大問題。這個大問題,對所有人來說是根本性問題。有的人可能不明白這個問題必須解決,糊涂地過一生。人為什么活著,和應該怎樣地活著,我二十多歲時還不知道有此問題,更不明白正確的答案,還是糊涂地過日子。可先父在十多歲時有了此問題的產生,并試尋其答案。1919年,先父曾在《少年中國學會報告》第三期上發表《一個人的生活》,其中提到“我怎樣去生活?倘我沒有打好主意,我一步都走不了。”“怎樣覓我們的路?怎樣走我們的路?這無別的道,就是誠實,唯一就是誠實。”“自從起意思的那一天。——就是發問的那一天。——一個人的生活便已開始,唯有誠實地往前走,不容休息休息,不容往左往右往后,永無歇止,只有死而后已。”“除非這‘一個人的生活’完了的時候,方才拱手一聲‘告別了!’。”我認為,這些話與先父一生相對照,這就是他人生軌跡的寫實。他一生正是這樣走過來的,說到做到。我無法與他相比對。我很晚才開始有這種認識,至踐行是很晚的事了。

        責任編輯:孫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天天摸天天躁天天添天天爽| 三级理论在线播放大全|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xxxxx亚洲| 国内自产少妇自拍区免费|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网站| 日本免费看视频| 久久伊人中文字幕麻豆|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成年片人免费www|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乱码|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射|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色图古典武侠| 欧美乱大交XXXXX疯狂俱乐部| 亚洲乱人伦在线| 日本人成动漫网站在线观看|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女人扒开裤子让男人桶| R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 雄y体育教练高h肌肉猛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影院| 精品69久久久久久99|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精品一二三四区|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男女很舒服爽视频免费|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免费| 欧美午夜伦理片| 九九在线观看精品视频6|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xxxxx.av| 国产盗摄在线观看| 麻豆69堂免费视频|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