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輪賽事,亮點頻出,前有浙江隊的吳前砍下39分擊敗衛冕冠軍廣東隊,后有廣廈隊孫銘徽獨得41分帶隊獲取勝利。本土球員們在職業籃球聯賽上的表現,讓球迷感到欣慰。
但讓首輪比賽更具戲劇性的是另一事件。
八一隊由于未到達賽場,裁判以八一隊棄權為由,判罰其對手北京首鋼隊不戰而勝,比分為0:20。
一時間,坊間嘩然,曾經輝煌高光的八一隊,是到了要跟大家告別的時候了么?
圖/圖蟲創意
沒說再見
八一隊棄權的事情不僅讓球迷感到意外,通過現場情況看,作為賽事主辦方的CBA也沒有料到新賽季首輪,八一會以這樣的方式缺席比賽。
比賽現場拍攝的視頻顯示,本場比賽開始之前,現場本來貼著八一南昌的地貼。但在比賽臨近開打時,工作人員卻進場把八一南昌的地貼揭下。隨后北京首鋼隊員來到現場熱身,現場的比分牌上也顯示出了北京隊的名單,但另外一邊的八一男籃的名單上,卻沒有任何顯示。
當比賽時間過了15分鐘后,八一隊仍然沒有抵達球場,隨后裁判宣布了判罰。
隨后,CBA官方做出了相對含糊的回應,“近期會對八一隊的情況做出說明”。
前籃球運動員焦健通過社交媒體發布信息稱:
“八一隊解散了,曾經的八冠王隊伍解散了,那個以前無論哪個隊伍遇見都會心驚膽戰的隊伍沒有了,那個在CBA隊伍里一直保持全華班,全部都是中國人的隊伍從此以后不會再出現了,不知道為什么,感到一陣陣心疼……”
隨后,有媒體爆出,八一隊已經集體提交了退役申請書,也就意味著他們將不會繼續為八一隊效力,八一隊也將會成為歷史的名稱,不會再出現在中國職業籃球的賽場之上。
看到消息后,球迷們開始紛紛表達自己的情感和不舍,“劉玉棟、阿的江、李楠、張勁松、王治郅、范斌……”一個個在人們記憶中已經模糊的名字,重新被提起。
八一隊曾在CBA聯賽的前6個賽季實現六連冠,并斬獲“八冠王”殊榮,構建了中國籃壇的“八一王朝”。但在市場化大潮的沖擊下,這支全由本土球員組成的軍旅逐漸走下神壇,近7個賽季的排名均列最后三席,近4個賽季更是3次墊底。
在上賽季,八一隊經歷了一個艱難的賽季,人們還記得,時任主帥王治郅說過的那句話。
“在別人都看不起你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看得起自己。”
曾經輝煌
八一隊從1995年聯賽創辦以來,共12次進入半決賽,11次打進總決賽,其中8次奪冠。1995年到2001年,鐵軍八一所向披靡戰無不勝,連續6次取得總冠軍,連續五年在季后賽中不失一場零封對手奪冠。
2003年和2006年,八一隊分別由劉玉棟和王治郅率領,戰勝廣東男籃,最終收獲8座總冠軍獎杯。
如果這些戰績還不夠輝煌的話,再來看一組“恐怖”的數據,在1995-1996賽季,八一隊創下了賽季26場全勝奪冠的紀錄。在兩個賽季中取得了48場連勝的紀錄,甚至直到2000-2001年賽季,八一隊才首次嘗到季后賽輸球的滋味。
曾經,八一隊同時擁有如劉玉棟、王治郅、李楠、張勁松、范斌等多名國手,板凳席上還坐著未來的“云南王”遇俊鍇,一度八一隊被球迷認為是“準國家隊”。
曾有籃球評論員點評當年八一隊的比賽,“往往打到第三節就已經成為垃圾時間,勝負關系已定,因實力過于懸殊所以沒有懸念。”
“可以被打敗,不可以被打垮,可以失去獎杯,不可以失去口碑。”八一隊的這句隊訓不僅詮釋了八一鐵軍的戰斗精神,同時也成為一代中國籃球愛好者爭相學習的目標。
“作為男孩子,我沒追過什么明星,從小的臥室的墻上,貼著的都是當年八一隊球員的海報,就是雜志里送的那種。”球迷段強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有的時候學不下去了,我就看看墻上的劉玉棟,那可是‘戰神’啊。”
“戰神”劉玉棟。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段強認為,劉玉棟是最能代表八一隊精神的球員,是靈魂。劉玉棟身體強壯,又有一手精準的投籃,可以正面對抗歐美強手如林的內線球員。
因為傷病,醫生曾數次斷言劉玉棟的球員生涯將難以為繼,但他依舊憑借常人難以想象的強大精神力不斷超越自我。2003年在一次膝蓋內窺鏡手術中,醫生從劉玉棟的膝蓋中取出了10塊碎骨頭。要知道尋常人遭到這樣的傷病站立行走都會困難,而劉玉棟卻扛著八一隊在賽場上拼搏。
那個時候,還沒有“不拋棄,不放棄”這樣的字眼,但是劉玉棟和他的八一隊,用實際行動證明著自己對于體育乃至國家的熱愛和執著。
“就像你聊NBA永遠回避不了上世紀90年代的那支公牛隊一樣,只要談論中國籃球,就永遠會想起那段被八一隊支配的日子。”段強說。
日漸沒落
早在2001-2002賽季,八一隊就遇到過挑戰,在當年的總決賽中,總比分1:3輸給了由場均砍下41分21個籃板和4個蓋帽的姚明領銜的上海隊。
隨后的一個賽季,因姚明赴NBA加盟休斯敦火箭隊,八一隊拿到了自己的第七冠。
再之后,廣東隊悄然崛起,在2003-2006年間取得了3連冠的成績,成為了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的第三個冠軍擁有者。這其中,八一隊兩度打進總決賽,都敗給了廣東隊。
2006-2007賽季,八一和廣東再次相聚在總決賽的賽場中,八一隊成為了最后的贏家,成就了八冠王的偉業,而這個冠軍也成為了八一隊的“絕唱”。
那年,央視轉播系列賽的時候用了這樣一句宣傳語:“他,正歸來;他,將遠去。”
此后,八一隊沒有再拿到一次冠軍,甚至進入季后賽都成為奢望。
隨著中國籃球職業化市場化腳步加快,各隊加強了高水平內外援的引進,各地引進了如積臣、馬布里、麥迪、錢德勒、馬丁等高水平外援,而在內援方面,由于青訓體系的完善和CUBA大學聯賽的日益健全,選秀和轉會制度讓更多的年輕人有了展現的機會和平臺,隨著贊助商的加入,各俱樂部針對于自己隊伍品牌建設、文化宣傳、市場合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和變化。
八一隊,因為體制的原因,不能聘請外援,只能通過全華班出站,而曾經的全軍抽調籃球苗子的培養模式,也因為種種原因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沒有選秀權的八一隊,既無法匹配高水平運動員的薪金,也無法通過轉會市場尋求高水平的運動員。
在這樣的情況下,八一隊成績出現滑坡,最終掉隊,是一個必然的結果。
2013-2014賽季,八一隊的“全華班”。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由于八一隊沒有外援,為了保障體育競技的公平性,CBA要求八一隊的對手在與八一隊比賽時,只能上場一名外援,這很大程度上保護了八一隊。即便如此,八一隊的成績依然顯得很尷尬。
為此,籃球解說員蘇群在社交媒體上多次建議八一隊轉為地方,保留原班人馬,引進外援,在他看來,八一隊的訓練傳統和經驗讓他們擁有很好的國內球員,在引進外援后,可以再次成為強隊,加劇CBA球隊間的競爭。
但多年過去,八一依然以“全華班”的方式征戰CBA聯賽,從比賽的觀賞度和關注度,都無法重現當年的輝煌。
曾經獨當一面的球隊,成為了聯賽中其他球隊練兵的試驗田。誰戰勝了八一隊,再也不是新聞,而誰敗給了八一隊,第二天準會占據籃球媒體的頭條。
在年輕球迷的眼中,八一隊早已沒有了曾經的光環,而變為一個尷尬的存在。
時代造就著強者,也埋葬著往昔。
將去何方
有人說,在競技體育中,沒有人想一直輸下去,八一隊的退出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不理解八一隊沒有到場比賽的行為。”籃球評論員、前國手馬健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八一男籃為中國籃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當時的輝煌很大程度上來自政策的優勢。”馬健表示,曾經的體系中,各個省隊只能從本省地區招納籃球運動員,基本沒有球員流通,但是八一隊可以在全軍區抽調各個軍區培養的好苗子,當時的這制度成就了八一王朝的建立也奠定了八一隊身后的籃球文化底蘊和人才積累。
而隨著市場化的發展,不能引進外援勢必會造成球隊實力上的缺乏,而無法給予內援需要的高工資,同樣為引進人才制造了障礙。
“曾經,八一隊是籃球運動員待遇的頂點,地方運動隊從訓練條件,工資收入和相關待遇完全無法和八一隊相比,所以自然會有高水平運動員向八一隊靠攏,而現在高度市場化的情況下,由于制度的限制,八一隊已經無法滿足行業內球員對于收入和生活的要求,自然就發生了問題。”
“如果說把球隊當做一個品牌的話,八一隊的這個品牌,在國內職業體育這么多年來,市場影響力應該是前三名的品牌,如果就這么放棄,是讓人唏噓的。”在馬健看來,職業體育,不存在妥協和照顧,中國籃球想要往前走,不可能停下來照顧某一支球隊的利益。而作為擁有金字招牌的八一隊,應該從自身考慮未來應該怎么走下去,而不是隨便一句不玩了這么簡單。
“賽制出來了,20支球隊,突然你宣布不玩了,那么剩下的賽制可能都會出現問題,所有的球隊都會因此受影響,而你自己的球員,可能會面臨一個賽季沒有球打的情況,他們的未來怎么決定,如何安排,這些是否都考慮清楚了呢?”馬健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八一隊主帥王治郅,面對球隊的成績,倍感無奈。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王治郅曾對蘇群說,自己不希望八一隊這個名字消失,“即便是改名了,我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它改回來。”
在王治郅心中,“八一”兩個字,是他們的隊魂。
很遺憾,新賽季開打了,那兩個讓王治郅驕傲的字眼,沒有出現在賽場上。
面對八一隊的未來,籃球評論員楊毅說過這樣一句話:
“俱往矣。人不可與時代抗爭,退一步海闊天空,對于如今的八一隊運動員都是一種解脫。萬神殿永存記憶之中,總好過雨打風吹的苦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