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bdo id="ydtpl"></bdo></meter></label>
    <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meter></label><span id="ydtpl"><optgroup id="ydtpl"><xmp id="ydtpl"></xmp></optgroup></span>

      1. <li id="ydtpl"><mark id="ydtpl"><strong id="ydtpl"></strong></mark></li>

        <thead id="ydtpl"><optgroup id="ydtpl"></optgroup></thea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社會 > 社會萬象
        投稿

        救救孩子

        2020-10-20 22:43:15 來源:南風窗 作者:何承波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40秒,是人類自殺的時間間隔。
         
        13秒,是沖動型自殺的持續時間。
         
        9月10月,全球精神衛生組織都會號召,人們應該及早介入這40秒和13秒。因為已有足夠的成功行動表明,自殺是可以預防的。
         
        今天,自殺干預成了全球性的要務,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在一些“隱秘的角落”,青少年,甚至兒童的自殺,遠沒有得到正視。
         
        成年人做出悲劇性決定,也許有跡可循,但對于孩童來說,一切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更隱匿,更難防控。
         
        01
         
        后疫情時代的心理危機
         
        葉繁如何也想不到, 一位12歲的陽光女孩,已經跟自殺的念頭博弈了近5個年頭。
         
        葉繁是南方某城市的中學班主任。5月,臨近學生返校的時間,一位學生發來QQ消息:“老師,我想放棄了,強撐了很久,好累。”
         
        葉繁對這位學生印象深刻,是班上的課代表,劉希芮。她學習優秀,人際關系正常,有固定的好友,在家長和老師面前,亦乖巧懂事,父母對她也極為寵愛。所有人眼中,她的形象都是陽光的。但那個當下,劉希芮正坐在她家的窗臺上,盤算著該不該跳下去。
         
        給葉繁的留言中,劉希芮的敘述凌亂不堪。
         
        總結下來是,她三年級就有了自殺的沖動,隨著年紀增長,她越來越向往死亡。她時常坐在窗臺上,想象著跳下去的場景。有那么一次,她“差點就成功了”。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死亡的念頭,無時不在,會隨時入侵發呆的空白中,生存與死亡,每天都在她腦子里斗爭:“一個聲音說,你該走了;另一個聲音則告誡,你該等一等,等到一個想好的日期,再與靈魂在地獄里相見。”
         
        她覺得自己得了抑郁癥。
         
        調整呼吸,葉繁開始勸導她,并緊急聯系了她的家長。
         
        干預成功了,葉繁把她勸了回來,并跟她約定,不要輕易放棄生命。女孩說,可能有點難,但她會去嘗試。
         
        一周后,劉希芮跟隨父母去見了心理醫生。經眾多量表測試,劉希芮的表現,均在正常范圍內,醫生排除了抑郁癥、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醫生說,她存在一定程度的焦慮,對未來感到迷茫。
         
        劉希芮不是孤例。
         
        疫情返校后,這個整日回蕩著歡聲笑語的班級,突然蒙上若有若無的陰云。某天夜里,女生宿舍里,另一名女孩躲進了衛生間,很久沒出來。室友發現,她那段時間經常用壁紙刀劃自己的手臂。葉繁也注意到,南方氣溫高達30多度,女孩始終穿著長袖。
         
         
        電影《少年的你》劇照
        葉繁找她和她父母談,找到其中一個原因,疫情期間,她在家里遭受了來自弟弟的“虐待”。與此同時,疫情后開學后,她也跟其他同學一樣,學習壓力也激增。
         
        那期間,葉繁為學生們的心理問題忙亂起來。她引導另一位情緒不穩定的男生去找學校心理老師聊聊。但男生回來說:“人太多了,沒排上。”
         
        后疫情時代,中小學生的心理危機,成為各地教育部門重視和學校高度戒備的問題。學業壓力,自然成了首先被關注的問題。5月21日,江蘇省教育廳在一份有關復學的通知中提到, 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7月份,深圳緊急取消了考試,已經考的,也不再公布。
         
        葉繁所在的學校也如此,只告知學生的分數,不告知排名。
         
         
        電影《少年的你》劇照
        據鳳凰周刊報道,在2020年上半年,輻射全國的心理咨詢與危機干預熱線——“希望24熱線”,接到的求助學生來電,比去年一整年都多。數據統計顯示,今年1-6月份對比去年同期,初中生增長85.78%,高中生增長81.75%。
         
        數據中最醒目的是,小學生的來電,增長了95.52%。
         
        它揭示了一個隱蔽的現象,青少年的心理危機,也許正以我們難以理解的方式,走向了幼齡化。
         
        2019年,中科院心理所一份研究表明,中國有3000萬青少年正經受著心理障礙的困擾,但研究沒有提到的是,3000萬人中,有多少人是在本該天真無邪的童年時期,就過早涉入灰暗的森林。
         
        02
         
        童年,涉入灰暗森林
         
        也許是8歲,也許是9歲,何小暉不記得是哪一年了,但還能描述死亡第一次闖進他腦海的時刻。
         
        那是深夜十點前后,何小暉嘗試著集中注意力把作業寫完,但他有些心煩意亂,躺在床上也睡不著,便偷偷溜出家門,在大街上閑逛許久,不想回家,也不知往哪里去。
         
        “過路時,我突然開始想,正好一輛大卡車沖過來,把我碾死了。”
         
        血肉模糊的畫面,自此留在了他的腦海,反復復現。
         
         
        日劇《十二個想死的孩子》劇照
        如今回想那時的狀態,何小暉依然不清楚發生了什么,他陷入一個“死”循環,他喪失了以前那種上天入地的活力,對好朋友們的游戲邀請,也無動于衷。他變得很嗜睡,上課無法集中注意力,成績無可救藥地下滑。但他很焦慮,不知如何是好。他經常性頭痛,耳朵里有蟬鳴,揮之不去。爸爸帶他看了好幾個醫生,結論都是一致的,一切正常,讓他注意休息。
         
        剛過12歲,這個懂事的男孩,就想過很多種死亡的方式。
         
        何小暉知道,爸爸在服用安眠藥,就在他的床頭柜里。從2017年開始,13歲的何小暉就不時偷幾顆出來,他下定決心,等攢到了足夠的量,就是告別之時。
         
        此時,何小暉就讀于廈門某中學,父親何明軍是一家商貿公司的經理,平時大多數時間都在談業務,事業壓力大。何明軍告訴南風窗記者,他和妻子其實并不是望子成龍的人,而小暉也從不令他們失望。
         
        何明軍說,在自殺事件發生前,他意識到了小暉可能出現了某種狀況,他發現,兒子抱著手機的時間變多了,他時常在聊QQ,刷各種稀奇古怪的APP。
         
        另一個可追溯的跡象是,2018年春天,初三班主任約談了何明軍,說小暉成績有些下滑。但何明軍沒有過多責怪他,只說:“要努力,不能讓我們失望了。”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現在,經過心理醫生的引導,他知道了,這句話也許就是一把無形的刀。
         
        小暉是00后,年紀雖小,但他總是極力把每一面都做出最好的表現,更懂得尋找自己缺點,主動要求上培訓班。過去,這種懂事令作為父親的何明軍欣慰。
         
        小暉告訴南風窗記者,他向爸爸求助過,說他想去看心理醫生,但父親并沒有當回事,他覺得父母并不關心他。
         
        何明軍則說:“我當時想嘛,孩子的天性,一扭頭,什么煩惱都忘了。”
         
        但他怎么也沒有想到,2018年5月的某個深夜,何小暉在QQ空間寫下一條告別世界的遺言,他給自己換了套媽媽剛買的新衣服,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藥,躺在床上,昏睡過去。
         
        十來分鐘后,意識到不對勁的何明軍,撞開了小暉的房門。
         
        03
         
        自殺之謎
         
        小暉確診了抑郁癥,他愿意接受治療,積極吃藥。但他要求單獨見醫生。
         
        何明軍有些茫然,他不明白兒子何以至此,他也獨自去咨詢了心理醫生,希望得到一些親子相處的經驗。是不是學業壓力過大?是不是父母關心太少?有沒有遭遇情感糾紛?何明軍沒有得到具體的答案。
         
        何明軍很難想象,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竟然開始幻想著自殺。
         
         
        幼小的孩童不會自殺,也沒有能力完成自殺—這是我們的偏見。根據2016年全球疾病負擔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GBD)的數據, 10~19歲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的死因統計中,自殺排在第4位,占比6.2%。當然,統計的只是已報告的案例。
         
        從年齡構成上看,年紀越小,自殺率就越低,5~14歲的孩童自殺率只占自殺總人數的1%左右。比例雖小,問題不容小覷。
         
        新世紀以來,中國自殺率整體處于走低的趨勢。但5~14歲的自殺率卻不降反升,15~19歲也略有反彈,這種情況在城市尤為顯著。《中國心理衛生》雜志刊發的一份針對2002年至2015年的自殺趨勢研究,便揭示了這一點。
         
        由于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小學生自殺數據的不公開,這些研究多大程度反映了真實情況,不得而知。
         
        另一份報告,則披露出一個似乎極為嚴峻的事實。2014年,《中國學校衛生》刊發《中國中學生自殺相關行為報告率研究》,其中提到未成年的中學生自殺意念率17.7%,自殺未遂報告率2.7%。即每6個人中有1人產生過自殺的念頭。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8)》統計了一年里公開報道的兒童青少年自殺案例392起,有三類因素占據了主導,分別是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和師生矛盾。考慮到其中的間接性關系,學業壓力,無疑是中小學生自殺的首要原因,排在后面的,才是心理健康問題,占比10%。
         
         
        電影《少年時代》劇照
        一些自殺行為是急性事件誘發的沖動自殺。這類新聞已不勝枚舉,孩子們把死亡看作逃避責罰、委屈和創傷的方式。比如,據報道,2019年,江蘇句容一名9歲男童,疑因撞碎學校玻璃,擔心受到責罰,從17樓跳下,自殺身亡。他用稚氣的口吻在作業本里寫下遺書:“nai nai(編者注:奶奶),我前天把學校的bo里zhuang sui 了(玻璃撞碎了),我之到要chen fa(懲罰),suo以我跳lou了。”
         
        急性事件之外,往往還有慢性事件和曠日持久的情緒障礙。一如何小暉和劉希芮,他們早在自身和父母都尚未覺察的年級,就開始遭受了情緒障礙的折磨。由于表達欠缺,自我認知不完善,他們自身也難以理解自己的心理境況。自殺意念的誘發,更隱秘,也更難防控。
         
        何小暉對記者說:“他也不知道“那些東西從哪里來。”
         
        已有研究表明,兒童在4歲左右便知道了死亡的概念,9—10歲,他們便理解人終有一死,并將死亡與自身聯系起來。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往往會產生錯誤的認知。
         
         
        電影《尋夢環游記》劇照
        接受自殺干預培訓時,醫生告訴南風窗記者,自殺一定是多因素的綜合作用,單個因素無法導致自殺行為。即便拿掉了壓死駱駝的稻草,風一吹,它還是會倒下。
         
        04
         
        尋找答案
         
        27歲的李靜,是自殺干預的志愿者,干預對象有不少未成年的學生。去年,她干預了一位15歲的女孩,銘銘。
         
        銘銘在網上寫下了告別遺愿,她已經連續5天沒睡著覺了,醒著的每一刻,都感到痛苦。“女孩覺得,只有死了,才能真正睡一覺。”
         
        那天,銘銘打算在家里燒炭自殺。李靜報了網警,把她攔了下來。李靜跟她建立了交流,確保她不再做傻事。她告訴女孩,自殺不是目的,只是結束痛苦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解決痛苦,有更多更好的辦法。女孩能懂,答應了她,會努力活著。
         
         
        電視劇《小歡喜》劇照
        跟很多企圖自殺的未成年人一樣,這位女孩的自殺沖動,也是早已有之。10歲開始,女孩就斷斷續續地實施過。
         
        最早的一次,是母親收繳了她的電腦和手機,母女倆爆發了激烈的矛盾,那次是沖動性的,銘銘鬧著要去死,母親說等著看好戲。她跑到廚房拿了菜刀,架著脖子,自己先怯懦了,她怕痛。
         
        沖動性的自殺未遂,但死亡在她心里種下了種子。
         
        銘銘的父母在她5歲時就離了婚,父親重組了家庭,她跟著在飯店打工的母親一起生活。童年的人際關系,都來自網絡,這成了母女矛盾的焦點,長期懸而未決。
         
        14歲,性啟蒙逐漸清晰的時候,她意識到自己可能喜歡女生。她向媽媽公開出柜,媽媽狠狠摑了她一巴掌,認為她網絡成癮,不僅影響了她的學習,還扭曲了她的心智。
         
         
        美劇《伯德小姐》劇照
        而李靜看到的是,一個孤獨的單親家庭小孩,試圖在網絡里尋找愛與陪伴,以填補空缺。銘銘可能有嚴重抑郁傾向,應該接受治療,但交涉并不容易,銘銘的母親始終不改姿態,堅持只要治住女兒的網癮,事情就能解決了,無法建立直面問題的有效對話。
         
        代際溝通障礙,成了很多干預后期必然面對的問題,很多父母沒有心理健康的觀念,更談不上治療的理念。這些心理疾病和情緒困擾要么難以發現,要么很難得到正視,又因為代際沖突、家庭矛盾、學業壓力等綜合因素,進一步惡化。缺少家庭、學校、社會聯動的救助渠道,那些被自殺意念和生死矛盾撕扯的孩子,只能踽踽獨行,獨自在黑暗中摸索,承受著他們的年齡本不該承受的生命之重。
         
        27歲的李靜,如今是上海一名心理咨詢師。做自殺干預志愿者,是源自她自己跟自殺長期搏斗的經歷。小學時候,她也有過自殺的意念,自殺的沖動伴隨她讀完中學六年,始終揮之不去。讀高中時,她是班上的怪人,從不跟人交流。她有不少自殘行為,她感受不到疼痛,手臂上劃下十來條傷痕。
         
        她為活著而痛苦,也為不敢死而痛苦。本科讀文學的她,輔修了心理學,才逐漸走出自殺的陰云。銘銘的故事,令她想起了自己:幼年的自殺行為,到底是如何催生的?她也想得到一個關于自身的答案。
         
         
        少年的你劇照
        李靜來自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有生以來的記憶中,似乎充滿了來自父母的冷落。
         
        記憶的起點,也許是八九歲,也許更早,她和弟弟玩鬧,弟弟打碎了爸爸的茶壺,爸爸一邊打掃,一邊連嘆可惜,爸爸似乎說了她幾句,她不太確定。只是茶壺碎地的聲音,始終回蕩在她回憶中。
         
        童年就是這時候消逝的。
         
        原生家庭多大程度上把她推向了厭世的邊緣?她自己也不好說,難以追溯。
         
        李靜只記得,初一開始,她就時常陷入壓抑到令人窒息的情緒泥潭,唯有親手劃下一道道傷口,心里才有所舒緩。
         
        “像是不經意闖入了一片沼澤,從此便難以脫身。”
         
        (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孫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苏玥马强百文择| 激情内射亚州一区二区三区爱妻|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蜜桃成熟时1997在线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女主播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大bbbbbbbbb| 99re6在线| 好黄好猛好爽好痛的视频| 三级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天天爽夜夜爽夜夜爽精品视频|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在线免费观看h| 91精品国产高清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福利院| 黄色网站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女人的一级毛片视频| 5g影讯5g探花多人运视频|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 国产又大又黑又粗免费视频| 美女内射毛片在线看免费人动物| 啊轻点灬大巴太粗太长了视频 | 一级黄色在线看| 在线a亚洲视频播放在线观看|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四区在线观看| 韩国电影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 欧美77777| 九九热视频精品| 放荡的女老板bd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天海翼被施爆两个小时|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 国产免费av片在线观看| 精品午夜福利1000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的网页|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伦理eeuss| 欧洲女人牲交性开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