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上午,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共和國隆重表彰李玉等十位全國脫貧攻堅楷模,他們是時代的英雄,歷史將永遠銘記他們的貢獻。
從2012年到2020年,短短八年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人民,歷史性地解決了數千年來從未消除的絕對貧困問題。中國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全國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一個奇跡。這是時代的光榮。

時代用最隆重的儀式向所有參與脫貧攻堅的奮斗者致敬。我們一起重溫這位楷模的事跡,從他身上汲取繼續前行的智慧與力量。
他是菌物研究的拓荒者

自1978年考取吉林農業大學微生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他和他的團隊深入全國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菌物資源調查,系統開展菌類資源收集、保存、評價和利用等基礎研究,開創了我國黏菌分類學研究的新領域,挑起了建設我國第一個菌物專業的重擔,設立了菌類作物自主設置博士授權學科和碩士授權學科。30多年來,他累計培養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
他為食用菌產業打好根基
食用菌是一門既年輕又古老的專業,近年才發展成為大產業。李玉先后主持完成“973”“948”科研項目50余項,創新和改進了全日光間歇迷霧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8項關鍵技術,顛覆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濕栽培傳統理念,解決了北方食用菌發展中的工程技術難題,真正實現了國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食用菌發展戰略,促進了菌物科學的發展及食用菌產業化升級。

木耳、銀耳、羊肚菌、金針菇、杏鮑菇……食用菌因其營養豐富、口感獨特,如今已成為百姓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是科技扶貧的引路人
他是“小木耳大產業”的領路人,是國內“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等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的首倡者,探索出“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
2012年以來,率團隊深入全國40多個深度貧困地區,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貴州、云南、陜西等地傳授種植技術。推動建立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扶持食用菌龍頭企業22個,幫扶800余個村、3.5萬余貧困戶實現徹底脫貧,年產值達350多億元。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習近平總書記的點贊,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內的食用菌產業在國民經濟主戰場,特別是在國家精準產業扶貧方面發揮的實實在在的作用,更是中國食用菌產業邁向全新里程的進軍號。”李玉的聲音愈發鏗鏘。
七十年風雨歷程,一代又一代三中人,始終保持不甘現狀、勇于超越的擔當精神,勵精圖治,艱苦奮斗,不斷拼搏,為國家、為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
人物名片:
李玉,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1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1956年至1962年就讀于濟南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