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人活著,就可能患癌。《人體簡史》寫道:你每天都有5次得癌癥的機會。只不過大多時候,是免疫系統救了我們。
你知道人類最早的患癌證據是什么嗎?是一塊來自170萬年前的腳骨骨肉瘤化石。人類和癌癥的糾葛,歷史深遠。如今,癌癥仍然是困擾著人類的不解謎團。

一、我國一年457萬人患癌
癌癥是影響我國居民健康以及導致死亡的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根據赫捷院士團隊在JNCC發表的2016年中國癌癥數據顯示,我國的癌癥新發病例總數為406萬例,總死亡病例總數為241萬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的癌癥負擔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的新發癌癥病例為1929萬,其中我國的新發癌癥病例為457萬,占全球的23.7%,而且我國的癌癥新發病例數和死亡數都居全球第一。
目前,我國的惡性腫瘤五年相對生存率大約是40.5%,和發達國家相比有一些差距,這可能是由于我國的癌譜和發達國家的癌譜之間存有差異,再加上我國的早診率低、臨床就診早期病例少、晚期病例治療不規范等導致的。

二、為什么癌癥偏愛中老年人?
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赫捷院士團隊發現:60~64歲以及50~54歲這兩個年齡組的癌癥患者最多。
60~64歲以及75~79歲這兩個年齡組的男性和女性因惡性腫瘤死亡的人最多;60~79歲這個年齡組的癌癥死亡的人最多。
為何癌癥偏愛中老年人呢?
這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患病;再加上年紀越大,接觸過越多的致癌因素,如果致癌物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可能會誘發癌癥;此外,老年人身上往往有多種慢性疾病,如果未能得到正規的治療,可能就會發生癌變。

因此,中老年人尤其要警惕癌癥的發生,當出現這6種癥狀時需要引起重視:
不明原因持續發燒:很多癌癥患者都會出現發燒的癥狀,尤其要警惕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燒,要盡早進行檢查。
身體出現結節、腫塊:出現這些情況有可能是良性腫瘤,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可以從大小、質地、邊界和活動度等方面進行辨別并及時去醫院檢查。
莫名出現疲乏和消瘦:在沒有主動減肥的情況下,如果出現體重下降、進行性消瘦,或者伴有乏力、疲勞、厭食等癥狀時也需要警惕可能是癌癥。

持續出現消化異常:如果有持續性的消化不良或伴有上腹悶痛、反酸燒心不適,要警惕食管癌或胃癌等的可能。
大便習慣及性狀改變:比如排便習慣、性狀、次數發生變化,或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需要警惕可能是大腸癌。
非外傷性異常出血:比如長期痰中帶血、咳血要警惕肺癌;非月經期出血或不規律的陰道出血要警惕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無痛性血尿要注意泌尿系統腫瘤等等。
三、吃出來的癌癥,這4種食物少碰
癌癥的發生有很多因素有關,其中飲食習慣和癌癥的發生息息相關,尤其是這4種食物要注意少吃。
1、腌制食物
比如咸肉、臘腸、咸魚、腌蘿卜、酸菜等腌制食物,這些食物中大多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是導致食管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2、加工肉類
早在2015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就將加工肉類歸為一級致癌物。加工肉主要是指經過熏、風干、腌制等方式處理后能夠長期保存的肉類,比如火腿、培根、罐頭肉、熱狗、熏肉等。加工肉類中往往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會和肉類的蛋白質發生反應并生成具有很強致癌性的亞硝基化合物。

3、發霉食物
當食物發生霉變后,容易產生具有很強致癌性的黃曲霉素,已經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歸為一級致癌物,也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強的致癌物。
4、燒烤、油炸類食物
當食物經過燒烤后容易產生具有明確致癌物質的環芳烴類和3-4苯并芘物質。油炸食物由于食用油在反復高溫下加熱,容易產生丙二醛、多氯聯苯等致癌物質。
四、體檢時發現這些疾病,可能是癌前病變
體檢是發現早期癌癥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在體檢中發現這幾種癌前病變,要進一步檢查,健康生活,注意復查。
①乳腺非典型增生→乳腺癌
乳腺癌的發展是從正常的乳腺導管增生→非典型性增生→原位乳腺癌-浸潤性乳腺癌。
②肝硬化→肝癌
肝癌發生主要有三步,肝炎→肝硬化→肝癌,這個過程是緩慢的演變過程。

③腺瘤性腸息肉→腸癌
大約有95%以上的結腸癌是從結腸腺瘤發展而來的,從息肉發展為癌變大約需要5~15年。
④宮頸上皮內瘤變→宮頸癌
如果宮頸上皮細胞持續受到HPV病毒感染,可能會從非典型增生逐漸發展到宮頸癌,這個過程平均需要大于10年的時間。
⑤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
胃癌的發生通常需要經歷多個過程,從正常的胃黏膜→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性增生→胃癌。

總之,預防癌癥要從多方面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或不吃容易致癌的食物,還要定期體檢,如果發現癌前病變,一定要及時明確診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