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三季度經濟數據陸續發布。目前,在已發布的省份數據中,山西以GDP名義增速24.7%位列全國第一。
其中,省會城市太原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GDP)3600.60億元,同比增長10.9%,比上年同期(0.1%)高了10.8個百分點。這在太原近些年的經濟發展上較為罕見。
這背后,與能源市場價格大幅上漲不無關系。作為火力發電主要燃料的煤炭,今年以來,動力煤價格大漲3倍左右,僅3季度就漲了60%以上。
眾所周知,山西是煤炭大省,太原煤炭資源豐富。
歷史上,作為孕育出明清時期四大商幫之首晉商的太原,在中國的金融界舉足輕重。
但近些年,太原卻相對顯得低調。其實,太原這座城市,并不簡單。
01
“煤炭時代”的輝煌
“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在中國,山西和陜西都是文物大省。
雖然山西的文物大多在地上,但在山西的地下還有著重要的礦產資源——煤炭。
《山海經·北山經》就記載山西有煤,但是大規模開采煤礦,要等到洋務運動時期。民國時期,山西的煤礦業已發展到一定規模。
但是山西煤炭產業的“黃金時期”還是在改革開放之后。
作為煤炭大省的省會,太原自然也享受到了煤炭帶來的紅利。
太原礦藏豐富。2002年到2012年這十年時間,是煤炭行業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太原也憑借雄厚的煤炭儲量和省會城市的優勢盡享風光與榮耀。
其中,得益于山西煤炭大省的資源稟賦,和擁有貫通東西南北的區位優勢。2007年,太原成立了中國(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奠定了太原全國性煤炭產地交易核心地位。
太原曾在煤炭行業的“黃金十年”中得到飛速發展。從GDP數據上看,2002年后,在人口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太原的GDP規模在中部省會城市中一直處在中間位置。
▲國鐵太原局正在運煤。圖/新華社
2005年,太原以GDP895.49億元的規模排在中部省會城市第4位,超過合肥和南昌。2006年太原和合肥GDP雙雙突破1000億元,合肥以1073.86億元略高于太原的1013.38億元。也是從這時起,太原的GDP數據落后于合肥。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太原經濟受到很大影響,尤其2009年增長不到3%,2010年同樣如此,遠低于全國平均增長水平。也就在這個時期,太原被南昌趕超。
可以看出,2003年-2008年,太原的經濟增長基本和全國平均水平保持一致。2008年后,太原的經濟發展相對乏力。
從2009年開始,在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太原的GDP增速出現回落,從2008年的8.1%陡降至2.6%。
02
“后煤炭時期”的轉型
2013年,中國煤炭經濟研究院煤炭上市公司研究中心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39家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明顯下降,利潤總額和凈利潤均創5年最低,33家凈利潤增長率為負值,占全部煤炭上市公司的85%。
一時間人們驚呼:煤炭行業“黃金十年”正在終結。
隨著國內煤炭市場價格持續下跌,2014年,山西經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作為省會,太原也陷入這一輪因煤炭價格下降帶來的發展困境,其當年GDP增速在全國排名很不理想。
主要原因,在于太原的支柱產業還是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煤焦、電力、冶金、化工和建材等產業占整個工業的比重較高。
時任市長耿彥波甚至在當年的太原經濟工作會議上直言,“這是一份令人慚愧的成績單,省會城市不能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成績單。”
此后幾年,不同于中部其他省會城市普遍高速增長,太原經濟增長出現反復波動。
2011年開始太原恢復增長勢頭,2011年和2012年GDP增速分別為9.9%和10.5%。2013年受經濟增長放緩影響,全年增長不到5%,2014、2015年又跟上全國平均增長水平。
在經濟增速下滑的同時,太原的經濟結構也在進行調整。據《山西日報》報道,2006年到2009年,太原市先后否決332個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關停、取締777個污染企業和落后生產設施、項目,90座9萬噸以下煤礦關閉重組工作全部完成,四個主城區全面退出煤炭和黏土實心磚產業。
同樣也是在2009年,在太原三次產業中,第三產業占比出現上升拐點,并在之后幾年不斷攀升。太原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到2020年,太原三產占比已經達到63.0%,是近幾年中部省會城市中三產占比最高的城市。
2020年太原GDP為4153億元,比上年增長2.6%。單看GDP體量,太原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并不算亮眼,但是在經濟新動能方面,太原的服務業增長比較突出。
其中,太原互聯網相關服務業營收增長20.6%,快遞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33.3%,而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企業實現商品零售額超過85億元,增長80.4%。
經歷“煤炭寒潮”后,太原產業另一個轉型方向是發展計算機通信產業,以期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2016年“中國計算機大會”在太原召開,太原市時任主要領導表示,太原市要努力打造成以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為基礎,系統集成軟件和信息服務以及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業態為支撐的千億級信息產業基地,全力實現經濟轉型升級。
根據2019年統計數據,在全國70個大中城市里,太原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企業數量占比排名第2,為14.537%,僅次于深圳的18.42%,超越西安、杭州、貴陽等傳統信息技術強市。
▲數據來源:新京智庫根據太原市近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整理
最近幾年,太原市軟件與信息服務業、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近5年以平均每年17.14%的速度在增長。
03
太原的優勢特色和發展短板
公元前400多年,左丘明曾將晉國所在的山西地形概括為“表里山河”。建城2500多年的太原素有 “錦繡龍城”之譽,歷史上山清水秀、遺跡眾多、氣脈悠長。
近年,在經歷產業結構調整后,太原的生態環境出現明顯改善。曾經煤灰籠罩城市上空的太原,如今城市面貌實現脫胎換骨的改變。
以前穿城而過的“亂河灘”汾河以及“污水池”晉陽湖,如今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太原汾河兩岸景色。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不久前,2021中國城市便利店指數發布,太原以90.2分的總得分和0.47%的增長率位列該榜單第三,超越了上海、北京這樣的超級大都市。其實,太原在2020年時就已經位居全國第二,且連續5年躋身“五虎將”之列。
服務業和信息制造業日益成為太原發展新動能。從數據上看,太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近年來也在不斷上升。2020年,太原非傳統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已達到50.6%。
太原還定下“工業強市戰略”,提出將培育壯大裝備制造、信息技術和新材料、綠色能源等戰略性新型產業。
太原“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經濟總量奮力向萬億元規模邁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美元以上。
經歷煤炭時代繁榮的太原,在轉型期要實現這些目標,顯然還需繼續努力。
對于內陸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國家發改委在2018年發布的《關于支持山西省與京津冀地區加強協作實現聯動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鼓勵京津冀地區優勢資源向山西省輻射和擴散,促進山西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這對于太原提出在“十四五”時期率先在全省實現經濟轉型出雛型,無疑是一大重要利好。
當然,還應看到,受限于地形,太原城市規模難以擴大,作為省會城市,面積不足七千平方公里, 人口僅五百多萬,比中西部很多地級市人口還少。
在各大城市激烈競爭的背景下,如何在人才和人口方面發力,也是太原面臨的現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