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上線核酸檢測大數據信息系統。 莆田市組織部供圖
3日,福建疫情中,莆田連續8天零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莆田聞令而動,眾“智”成城。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應急核酸采樣隊馳援楓亭。 莆田市組織部供圖
白衣披甲,逆行出征
醫護人才是奪取戰“疫”勝利的中堅力量。9月25日,17名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綜合組福建工作組的專家受聘為莆田市“壺蘭計劃”特聘專家。
面對突發疫情,國家級、省級200多名專家人才進駐莆田指導,全國各地2373名醫護人員星夜馳援,全市1706名醫護人員奔赴一線開展核酸檢測和醫療救治。
“我有援鄂經驗,讓我來!”9月11日凌晨,莆田市第一醫院重癥醫學科主管護師鄭晶晶第一時間報名前往楓亭支援。采集分泌物、插入試管、手部消毒……鄭晶晶一絲不茍,認真執行核酸采集每一個操作步驟,整個流程下來不過30秒。連日來,她與隊友們每天都重復近千次這樣的動作。
“無論白天黑夜,小分隊接到任務,隊員們都全力以赴,只為盡快找出真正的陽性者,使疫情早日控制。”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抗疫應急采樣突擊隊連續奮戰了十幾個日夜。
這支突擊隊專職負責對混采結果陽性的病例進行入戶單采,精確找出病毒攜帶者,隊員們戲稱自己為“掃雷”小分隊。
疫情集結號吹響后,莆田學院醫學院連夜集結320名“男丁格爾”支援仙游,核酸采集、信息錄入、秩序維護、物資搬運……在連日三十多度炎熱的天氣下,穿著又悶又厚的防護服,每天近15個小時的超負荷工作量,他們仍然選擇堅守。
“我們共同守護莆田。”莆田學院基礎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周藝強說。
中西醫“抱團”抗疫,彰顯中國智慧。“中醫是通過整體辨證來進行治療,伴大便不通,我們用通瀉的藥物;伴有腹瀉,可以用清熱止瀉的藥物……”在莆田市新冠肺炎病人救治定點醫院,34名國家級、省市級中醫藥專家分成3組,由3名國家級中醫藥專家分別帶隊,與西醫組隊員通力合作,中西醫結合治療疫病優勢明顯。
莆田使用無人機對疫區3D建模。 莆田市組織部供圖
科技賦能,“硬核”抗疫
9月14日以來,莆田市啟動全員核酸檢測,時間緊、任務重,如何提高檢測效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
莆田市抗疫前線指揮部調度負責人祝海輝說,“疫情發生后,我們迅速上線核酸檢測信息系統,全市1832個核酸采樣點實時采樣人數、樣本待運輸數量、檢測機構的檢測能力是否飽和等一目了然。”信息化平臺讓采集、送檢、檢測等各個環節無縫對接,成了抗疫的數據指揮大腦。
為有效避免檢測人群聚集,方便市民實時查詢采樣點人流分布情況,莆田移動組織黨員技術骨干協同市數字辦、數字集團開發上線核酸檢測點人流分布查詢平臺。
疫情防控中海量的排查和數據統計,亟需科技力量支撐。莆田市自然資源局駐楓亭一線工作隊精準繪制涉疫區域“疫情防控工作圖”,實現多圖疊加、連線聯防,形成疫情防控“數據云”。
“依靠地圖‘大數據+’,工作隊可適時掌握疫情防控動態,做到‘以房查戶、以戶查人’。”莆田市自然資源局研發團隊成員、博士楊荔陽說。
大愛無疆,守護健康
莆田市組建由醫院?漆t生、學校心理咨詢師、疾控中心工作人員組成的22人疫情心理咨詢服務團隊,撐起心理陪護“有晴天”。
由莆田市委黨校、電大、職業技術學校等10名教師組成的“疫情防控科普宣講員隊伍”,連日來深入郊尾鎮等5個鄉鎮12個中風險區,開展巡回疫情防控知識“大宣講”、他們“秋生講古”“快板歌”等莆仙方言防疫科普音頻、視頻,特別受歡迎。
得知家鄉發生疫情,莆籍在福州工作的醫學專家人才工作站即刻行動,依托“福建健康”服務平臺,集結200多名莆籍在榕醫學專家提供“宅”問診、“云”看病。
“根據癥狀應該屬于咽炎,可以到附近藥店購買一些中成藥服用。”莆籍在榕醫學專家人才工作站常務副站長、福建省腫瘤醫院教授陳俊強在線回復患者。平臺開通以來,已在線接診、解答各類健康咨詢16000多人次。
“如果不能在戰‘疫’中沖鋒陷陣,那就保足糧草、鼓勁加油!”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省級人才郭繼光創辦的復茂食品有限公司連續捐贈價值110萬元的糕點。
全市企業家、鄉賢及社會各界發揮資源優勢,積極捐錢捐物支援抗疫。三棵樹董事長洪杰向市紅十字會定向捐贈500萬元用于疫情防控,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托馬斯所在的華峰實業捐款500萬元,省“百人計劃”團隊所在的海安橡膠集團捐款100萬元,新萬鑫(福建)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孟凡娜個人捐款100萬元……
面對疫情,莆田市眾多人才向險而行,化身疫情防控戰斗員、宣傳員、服務員、信息員,繪就一幅各方通力合作、齊心抗疫的動人畫卷。(唐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