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保民生,促發展,是應對疫情的關鍵之舉。據人社部數據顯示,2020年共有874萬高校畢業生,比上一年增加了40萬人,創下歷史新高。以往年后都是應屆生求職和跳槽者擇業的高峰時期,然而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我們看到的卻是線下招聘關閉、部分校招延后、跳槽暫緩、部分崗位縮減或取消。面對如此特殊的情況,如何穩定大學生就業?就需要進一步做好一下三個方面的服務。
加強創業培訓,增強創業競爭力。大學生富有創新活力、最具創業潛力,推動他們自主創業,將對就業產生倍增效應和帶動作用。一要切實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融入到人才培養全過程各環節,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訓實踐等教學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進展。二要鼓勵各高校進行更大力度政策探索,完善細化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彈性學制管理、保留學籍休學創業等政策。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設孵化基地、開放實驗室資源、優先轉移科技成果等方式助力大學生自主創業。三要做好創業指導服務,根據大學生創業的不同階段和不同需求,為大學生提供政策解讀、項目對接和培訓實訓等指導服務。
拓寬招聘渠道,保障就業基本位。大力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艱苦邊遠地區、重點行業領域和中小企業就業。各高校要與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繼續實施好“西部計劃”、“三支一扶”、“到村任職”等各類基層就業項目,并做好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代償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公共服務崗位就業,大力鼓勵畢業生到二三線城市就業;積極拓展服務外包領域,進一步擴大服務外包企業吸納畢業生規模;積極為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搭建平臺,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作用。
優化服務體驗,提升群眾舒適感。加強網絡就業服務平臺運用,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準確掌握高校畢業生求職意愿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信息,通過移動互聯網技術和智能手機等移動終端,針對畢業生不同特點和需求,精準推送崗位信息、政策指導,推動實現智慧就業。充分發揮網絡服務的便利 和優勢數據共享,提高畢業生報到和派遣效率,使高校畢業生均可直接在我市辦理報到手續,切實做到讓畢業生“少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