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13日),廣州日報數據和數字化研究院(GDI智庫)發布“‘雙一流’建設大學百強榜(2020)”(下稱“‘雙一流’大學榜”),以人才培養指數、科學研究指數、社會服務指數和綜合聲譽指數四個一級指標構建綜合指數,對137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不含軍事院校,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實行“一個校名、兩地辦學”)進行評價,同時推出“人才培養TOP100”“科學研究TOP100”“社會服務TOP100”和“綜合聲譽TOP100”等四個子榜單。“‘雙一流’大學榜”重點關注大學的內涵發展,而不著重其發展的規模,這在國內外大學排行榜中特色鮮明。
長期以來,GDI智庫不斷拓寬和完善大學評價覆蓋領域,特色鮮明的評價體系不斷完善趨于成熟。“‘雙一流’大學榜”的發布,標志著“廣州日報系列大學排行榜”已形成成熟的“3+1”的評價格局,即三個綜合性榜單和一個單項類榜單:“‘雙一流’建設大學百強榜”“應用大學排行榜”“高職高專排行榜”和“大學一流學科排行榜”。
文、表/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徐靜
建構中國特色的大學評價體系
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簡稱“‘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2020年進入第一個建設周期總結評估。
如何進行“雙一流”大學建設成效評價為多方所關注。國務院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明確,要“建立健全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第三方評價”;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鼓勵第三方獨立開展建設過程及建設成效的監測評價。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現代高等教育評估制度。”設立符合中國實際的大學評價標準,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成為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題中應有之意。
國內外知名的大學評價體系,對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GDI智庫發布的系列大學排行榜,打破“重規模輕質量、重投入輕產出、重科研輕育人、重自然科學輕人文社科”等誤區,助力高等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GDI智庫發布“‘雙一流’大學榜”,全面評估國內“雙一流”建設高校,用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測量“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建設成效,用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評價結果,旨在嘗試建構中國特色的大學評價體系,打造世界大學評價的第三極。
以內涵發展統領“雙一流”評價
“雙一流”大學榜堅持大學評價的四大國際通用標準:結果導向原則、協商評估原則、多元評估原則和可行性原則。
結果導向強調評價指標應盡可能選擇產出而非投入指標。投入指標只能反映大學的一般情況,產出指標能提供大學聲望和質量更為精確的評價。多元評估原則是指拒絕在單一的指標或證據基礎上評價大學的表現,采用有效的多證據。
“雙一流”高校建設的標準是中國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機融合,這意味著“雙一流”評價既要參照國際上可比標準,也要考慮中國實際情況,具有中國特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雙一流”大學榜以內涵發展統領“雙一流”評價,破除“五唯”(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破除“SCI至上”,最大限度地做到科學性和客觀性,力求更好解決大學評價指揮棒問題。大學辦得好壞,主要不在于規模大小,關鍵是要辦出特色。
四大一級指標評價“雙一流”建設高校
通過聽取歸納高校、教育專家等多方意見,在遵循數據可采集、易采集、具權威性的基礎上,“‘雙一流’大學榜”通過設置人才培養指數、科學研究指數、社會服務指數和綜合聲譽指數四個一級指標。
人才培養指數的評價原則是“產出為主,投入為輔”,通過高校高考錄取分數、考生向往度、畢業生薪酬、雇主滿意度、人才卓越度和國家教學成果獎獲獎情況等二級指標,評價“雙一流”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
科學研究指數以“知識生產深度為主,廣度為輔”作為評價原則,聚焦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對高校學科基礎水平進行評估的基礎上,分類評價文科、理工科高校科研產出指數,研判高校知識生產的深度和廣度。
社會服務指數理工科與人文社科并重,強化分類評價,衡量高校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引領和服務功能。
高校的社會形象影響優質生源的吸納能力,綜合聲譽指數所反映的是“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社會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