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對青年“三下鄉”的號召,深入基層,服務社會,2024年7月13日至7月25日,來自六個學院,六個專業的山東師范大學七名學生,組建了“‘紅’程萬里,‘星’火相傳”暑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石運友帶領下,深入到蒙陰縣桃墟鎮百花峪村,助力鄉村教育,與當地孩子們相遇相伴,進行了為期十二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此次同行的7名學生各有專長,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秉持熱愛傳統文化之心,深耕實踐熱土,讓紅色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生。

實踐隊員與百花峪村孩子們合影
奔赴沂蒙,使命擔當踐初心
懷揣著使命與初心,我們如同追尋著歷史長河中那抹不滅的星光。此次實踐活動走進沂蒙山精神的發源地,傳承弘揚沂蒙精神。因此,我們社會實踐團隊精心擬定了適合鄉村青少年,便于開展活動的涉及國學誦讀、書畫、武術等多項活動計劃。
在組建團隊之際,我們擬定通知,報名并篩選隊員,設計隊徽、隊服,準備支教物資、制定詳細活動方案等。最終,經過一系列精心策劃,7月13日,實踐隊踏上了沂蒙這片充滿希望、令人敬仰的熱土。隊員們決心攜手并肩,互助互愛,群策群力,用自己的雙手與智慧,書寫下屬于新時代的沂蒙篇章。
愛心支教,三尺講臺繹丹心
蒙山巍巍,白云悠悠,沂蒙精神是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先進群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光輝寫照,也是青年一代傳承弘揚紅色精神的重要資源。
“教育的本質是心靈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秉持著教化育人的基本理念,實踐隊相繼開展武術、書法,心理等一系列課程。
訪前輩。沂蒙老黨員作為沂蒙精神親歷者,傳承者,見證了黨和人民從苦難走向輝煌的壯麗歷程。他們的親身經歷和深刻感悟,是紅色精神最生動、最直接的體現和傳承。7月15日,社會實踐團隊采訪了當地老黨員李瑞校,面對這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他打開了話匣子,激情澎湃講述自己與黨的結緣和在沂蒙老區的奮斗歷程,精神矍鑠地鼓勵當代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挑復興大任,心懷家國,好好學習,揚帆遠航。

隊員采訪百花峪村老黨員李瑞校
唱紅歌。“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在《歌唱祖國》的旋律中,孩子們感受了到國家的壯麗與輝煌,體會到和平幸福的來之不易。培植紅色根脈,賡續紅色基因。“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沂蒙地區作為當年奉獻出無數紅軍戰士的革命老區,紅色精神光芒萬丈。頌紅色詩歌、講紅色故事,實踐團隊開展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紅色教育課程。從詩歌背景到其中蘊含的紅色精神,他們精心挑選紅色詩歌,讓孩子們感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豪情,學習“三軍過后盡開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領悟“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自信和抱負。當代青少年應以史為鑒,守正創新,銘記“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奮斗歷程,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綻放時代光芒。

孩子們正在練習《歌唱祖國》
練武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鮮衣怒馬少年時,不負韶華行且知。”五步拳如火如荼地進行,從最基本的手型拳、掌、勾,到五個基本步型弓、馬、撲、虛、歇,再到抱拳禮……一招一式間,可見我族歷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傳承。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動作的準確性,我們還向學生們講述了五步拳動作的技擊含義。武術的學習在健康體魄的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和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

孩子們在隊員的指導下練習武術
誦經典。晨光熹微,朝暾初露,實踐團隊帶領孩子們在國旗下誦讀《七律·長征》、《沁園春·雪》和《滿江紅》等,一句句詩歌慷慨激昂,一聲聲誦讀斗志昂揚,朗朗的讀書聲響徹百花峪。紅旗飄揚,書聲瑯瑯,孩子們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前人的壯志豪情。這一過程如春雨潤物無聲,實踐隊員們在孩子們的心田悄然播撒下愛國種子,培養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

孩子們在國旗下誦讀經典
習書法。橫豎撇捺皆精神,一筆一畫盡顯文脈芳華。筆墨繾綣中映出華夏風骨,起頓轉折中書寫華夏篇章。實踐團隊開展書法公益教學活動,高擎文字之炬,共筑文化自信。
他們搭建臨時講臺,從起筆、行筆到收筆,從懸針、垂露到永字八法,用他們的所學匯聚點點星光,為孩子們點亮求知的燈塔。“老師,這個豎不會寫,”“老師,為什么寫不好捺......”面對跨越年級的教學,實踐隊克服各年齡段孩子的理解力不同的障礙,制定個性化教學方案,在墨香四溢的氛圍中,孩子們一筆一畫地書寫著漢字之美,感受著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蘊。

孩子們在隊員指導下專心致志練習書法
筆耕不輟,躬身篤志行。課堂之上,實踐團隊一對一近距離教授;課下之余,他們針對孩子們的不同問題逐一糾正。以書法之樂趣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探索與熱愛,回應千年文脈的悠揚鐘鳴。
由“大家”望歷史,以志向知傳承。“三更半夜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大家誦著顏真卿的《勸學詩》,實踐團隊隊員筆韻留痕,落墨瞬間孩子們感悟顏大家愛國無畏之精神。“老師,我將來也要像顏真卿一樣,做一個保衛家國、文韜武略的人。”五年級的公衍浩激情澎湃地說道。千年文脈傳承,書法大家薈萃,時而潑墨寫意,彼時留下人生痕跡,所謂“字如其人”,于筆風中又見其為人品行。

孩子們展示學習成果
墨香氤氳中,傳統文化悄然在師生筆尖傳遞流淌,如春風化雨般構建起書法文化的傳承之路,帶領同學們感受書法家在筆墨中寄托的品格與期許,領悟鐵畫銀鉤中積淀的千年文脈的賡續傳承。
躬行實踐,汗灑田疇獲真章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隊員于“風雨兼程”中堅定信仰,在“披荊斬棘”中錘煉本領。7月23日,我校生命科學學院72歲的趙遵田教授蒞臨指導實踐工作,帶領同學們開展了一系列寓教于勞的實踐活動。

趙遵田教授為實踐隊員講解生物知識
趙遵田教授率領隊員和孩子們共同攀登蒙山,解讀沿路花草樹木名稱及作用,采集并正確識別各種蘑菇。在他耐心講解下,那些曾經被隊員們視為“平平無奇”的植物,突然間變得鮮活起來,它們各自獨特的形態、生長習性以及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都被一一揭示。從無知到認知,隊員們對植物有了新鮮而深刻的認識,也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真正踐行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實踐隊員與孩子們野外實踐并采集蘑菇

實踐隊隊員及指導老師石運友與當地孩子合影留念
紅程萬里,星火相傳。短短的十幾天社會實踐,在炎炎夏日、汗流浹背中,實踐隊員們磨煉了意志。青春的舞臺廣闊無垠,作為當代青年,吾輩應肩負“守正創新,奮楫篤行”的使命,于“百舸爭流”中展現擔當,以“水滴石穿”的毅力,賡續沂蒙精神,傳承紅色火種,點燃教育明燈;敢于在獨木橋頭展英姿,勇于“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在祖國的廣袤大地上,用青春的熱情與汗水澆灌出希望的花朵,讓青春的光芒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輝。(趙羽菲 郭穎琦 單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