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人
中國陸軍史上首次大規模招標采購防彈衣需求引人關注,93萬套普通等級防彈衣、46.7萬套高等級防彈衣的防護插板,兩項合計總計約140萬套,預算上限130億,相當于兩艘055大驅,這樣的大手筆不僅震動了軍事迷,也驚動了股民。陸軍搞出這么大動靜,頗有點“于無聲處聽驚雷”的味道。
中國防彈衣占據了國際市場70%份額,這一結果是怎么來的?深究之后發現,原來是一個頗為勵志的故事。
此前,制作防彈衣的材料是芳綸,美國的份額為50%,日本占20%,中國不到15%;由于技術封鎖,我們的質量還不如人家。后來,發現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PE)是比芳綸更優越的材料。芳綸的主要缺點是怕紫外線、怕水;而PE不怕水、不怕曬、重量更輕、價格更便宜。但是,PE的制作工藝也對我國封鎖,2000年之前,在西方發達國家對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技術和市場壟斷,每噸產品價格約在100萬元左右。有句話說的好,“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我國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于1984年開始研究濕法紡絲技術,1999年研制成功;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干法紡絲技術則于2000年取得了突破, 2008年起由中國石化儀征化纖公司獨家應用進行工業化生產。目前,我國的PE生產成本比國外低20%以上,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60%多,而且擁有相關的知識產權。
防彈插板
此外,我國制造防彈插板材料,碳化硅產能占據世界75%左右的份額;碳化硼,國外出于環保、能源、人工等因素的考慮幾乎都不再生產碳化硼,整個市場被一家通吃;氧化鋁,我國則在2018年前后從進口國轉為出口國。
曾有網友發出疑問,為什么不見我軍大量裝備防彈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答案之一。現在,有預算、有產能,大規模換裝防彈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此次招采是采取“優質優價”和“最高限價”的原則,就看投標廠家能否在最高限價之下拿出性能最好的產品。
說到我國防彈衣的性能,對比2002年和2012年兩個軍標可以給出答案。2002年軍標,頂級(Ⅵ)防彈衣要求防住87式5.8mm普通彈(920米/秒);2012年軍標,頂級(Ⅲ)防彈衣要求防住53式7.62毫米穿甲燃燒彈(840米/秒)。對比兩者動能,87式5.8mm普通彈彈頭重量4.15克,在速度920米/秒時動能為1756焦耳;53式7.62毫米穿甲燃燒彈彈頭重量10.5克,在速度840米/秒時動能為3704焦耳。看到這個對比,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有“換槍”的呼聲了,95式自動步槍曾經引以為傲的穿透能力,在面對我軍頂級防彈衣時猶如隔靴搔癢!
大規模采購防彈衣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采購成本要下來,二是防護性能要上去。當下陸軍大規模采購防彈衣,說明兩項都滿足。
055大驅
此次采購140萬件防彈衣,網友認為足以令我陸軍一人兩件了,此事也可以有另外的解釋。最大的可能,一是滿足編制內員額的需要,二是滿足平時訓練損耗,三是按照一定比例戰損做出儲備。就以46.7萬套高等級防彈衣的防護插板為例,這個數字有零有整,很有意思。按照官方白皮書的說法,陸軍“包括機動作戰部隊、邊海防部隊、警衛警備部隊等”,機動作戰部隊有十三個集團軍,大概七、八十萬人;邊海防部隊的兵力不詳,十萬總該有了吧?兩項合計大約九十萬人。在2009年,官媒報道陸軍中步兵占比30%,由此推算,陸軍中步兵(機械化步兵、摩托化步兵、山地步兵、哨卡守備部隊,等等)約30萬人。步兵處于戰斗一線,且經常沒有裝甲、掩體的防護,無疑需要高等級防彈衣,一人一件就是30萬件;按照慣例,作戰部隊損失30%就可認為失去大部作戰能力,需要進行兵員補充,這樣就需要預先準備約10萬件;零頭作為平時訓練損耗的補充
此外,陸軍大規模采購防彈衣,是不是有所指呢? “不針對任何國家和特定目標”,這樣的說辭耳熟能詳,但實際情況就要仔細分析了。
上山、過海、鉆密林,都需要步兵沖鋒在前,大宗采購防彈衣,是戰備,還是備戰?一般的做法,一看采購量,二看交貨的迫切程度。例如,二戰期間,蘇軍情報部門通過監控歐洲市場羊肉的價格以研判德軍動態,就是一個例子。兩年采購140萬套,量夠大;交貨時間的迫切程度呢?可以看看采購數量在現有產能中的占比,可以看看軍費的投放速率,等等。但是,大國有特殊性,大宗采購帶來的影響可能就是股市的炒作概念而已。因此,不妨拋開對每一宗招采的動機分析,幾十萬重甲戰士,存在即是威懾!(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