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中國九大土豪村之一。青磚、粉墻、黛瓦,小橋、流水……綠水環抱中,一個別具江南風情的現代化小鎮展示在大家眼前。這里高層住宅小區、公園、圖書館、商業街等一應俱全,相比城里毫不遜色。
永聯村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江蘇省百佳生態村”、“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等30多項省和國家級榮譽稱號。2014年,入選中國9大土豪村。2017年12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名單。
今日的永聯已成為經濟實力、綜合發展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到58000多元的富裕村。昔日窮苦小村獲譽“華夏第一鋼村”,轉身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讓“美麗生態”變“美麗經濟”,永聯村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農民集中區——永聯小鎮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江蘇省五星級鄉村旅游示范區。
2019年,永鋼集團再次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袋子里有錢后,永鋼集團開始反哺永聯村。2002年,永聯從實際出發,沒有將集體資產一賣了之,而是搞“村企合一”,在公司改制時留出25%股權給村集體,由此保證了村集體每年可從企業盈利中分得巨額紅利。
據公開資料,早在2010年,永聯村工業銷售收入285億元,利稅16億元,村民人均收入21586元,村辦企業永鋼集團總資產達160億元,擁有500萬噸鋼和500萬噸材的年產能力,名列全國冶金百強企業第29位,全村總資產達40億元,綜合經濟實力跨入全國行政村三甲行列。掌門人吳棟材列2008胡潤百富榜第128名。
1970年,永聯村于1970年由長江邊近700畝蘆葦灘圍墾成陸建村,曾是張家港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經濟最落后的村。據村官方網站介紹,永聯村于1970年在長江邊上圍墾建村,當初只有254戶人家、700多口人、近800畝地。由于地勢低洼,十澇九災,建村后雖然連續換了幾任工作組和黨支部班子,但都未能摘掉貧困的“帽子”。直到1978年,村民人均收入68元,村集體負債6萬多元,仍是全縣最小、最窮、最亂的一個村。
1978年7月,第五任黨支部書記、第七任工作組組長吳棟材被南豐公社派駐到永聯村任職,給永聯村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使永聯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年,村黨委書記吳棟材初到永聯,為讓村民們看到發展的希望,突破“以糧為綱”禁錮,帶領村民在低洼地上挖塘養魚搞副業,掘到了第一桶金。緊接著,永聯開始走以工興村道路,陸續創辦了玉石廠、花磚廠等七個小工廠。
1984年,關停七個小工廠,集中財力,自籌30萬元創辦了軋鋼廠。1985年,克服諸多困難,永聯產出了6000多噸建筑鋼材,利潤達到1024萬元,一舉跨入了全縣十大富裕村的行列。1995年起,永聯先后并入五個行政村,從此小村變大村。
2002年,為應對亞洲金融風暴后期影響,永聯自籌資金10多億元,用341天時間,打造了一座百萬噸鋼鐵廠,跨入了大型聯合型鋼鐵企業。2005年起,永聯借助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優勢,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號召,全面推進城鎮化建設,現在12平方公里的村域,呈現出一幅由小鎮水鄉、花園工廠、現代農莊、文明風尚構成的“中國農村現代畫”,讓老百姓過上了幸福的美好生活。
2011年1到7月份,永聯煉鋼250萬噸,軋鋼262萬噸,銷售收入212億元,利稅10.38億元。“十二五”期間永鋼和永聯村所有建設項目總投資90億元,到2013年永鋼將躋身為煉鋼和軋鋼產能各1000萬噸的綜合型冶金企業,年銷售收入達700億元,利稅50億。
如今,作為平均房價1萬加的張家港,永聯村的村民在這里買房只要500元一平方。雖然永聯村的鋼鐵業發展成為了全國聞名的土豪村,但是村子的人口很少,這個優惠政策就是為了鼓勵外出求學的孩子回村發展。
三十年前誰能想到,那一片荒蕪的蘆葦灘上,從最初的挖塘養魚的致富之路,再到華夏第一鋼村——永聯剛業,永聯村竟成為全國聞名的土豪村。近年來,永聯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傳統產業新動力,通過產品轉型升級,村辦企業永鋼集團成為國家卓越鋼鐵企業品牌。同時,通過建設智能工廠,推進機器換人,向智能制造工程和制造業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