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是第49個世界環境日。今年中國六五環境日的主題繼續沿用“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旨在動員全社會公民廣泛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來,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共建美好家園。
5月1日,北京市正式施行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垃圾分類由倡導轉化為法定義務。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
4月28日,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六里屯晨光家園的李女士收到社區發給居民的一封信《垃圾分類,我們一起來》,信里寫道:“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實施垃圾分類由倡導轉化為法定義務。”
從那天起,垃圾分類成為屯兒里的新時尚。
為配合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和營造更加整潔的社區環境,社區做的第一步,是合并垃圾桶。原先小區內有4處垃圾投放點,現在變成了兩組垃圾桶站。有的居民投遞垃圾需要走得遠了,難免會有兩句埋怨。社區物業專門派指導員在集中回收點給大家講解,并且又寫了一封信給所轄居民解釋:“垃圾桶合并安置,前期大家肯定有些不適應,不過為了我們美麗的家園,也為了我們共同的地球村,希望大家積極響應,為垃圾分類工作做出自己的貢獻。”慢慢地,大家逐漸接受了這樣的改變。
合并垃圾桶僅僅是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一步,更大的改變還是讓分類回收的理念逐步落到人們的心坎兒里去。指導員不厭其煩地告訴每一位居民可在家擺放“兩桶一袋”,即廚余垃圾桶、其他垃圾桶和裝可回收物的環保袋,再按分類要求將垃圾投遞到垃圾桶站。還給大家發放了二維碼,只要掃一掃,小程序就會告訴你你的垃圾屬于什么垃圾。有些大爺大媽不會掃一掃,指導員也會一一告知。
“通過這個小程序,垃圾運送員也可以看到垃圾桶的實時狀況,及時將裝滿的垃圾桶按照類別拉走,送去小區附近的垃圾分類站點。”六里屯社區垃圾分類管理負責人介紹,該小區共有1900戶居民,經過幾天的垃圾分類宣傳和實踐,大部分已經逐步適應了這個“新時尚”,不管男女老少,出門丟垃圾大多提溜著兩個袋子,在扔廚余垃圾時,還會很自覺地把垃圾倒入指定的綠色垃圾桶中后,再把塑料袋投放到放置其他垃圾的黑色垃圾桶中。
據生態環境部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啟動、成效初顯,在上海、北京、天津等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系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劉建國表示,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講,推行垃圾分類是一個由粗到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的過程。現階段中國推行的垃圾分類實際上就是公民的舉手之勞,本身并沒有技術門檻,主要是培養大家分類的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堅持不懈地去做。一旦堅持下來了,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成為公民“素質”的一部分,折射出個人以及社會的文明水平。
5月29日,環衛工人在北京王府井步行街使用移動垃圾分類保潔車進行保潔作業。
自覺踐行綠色生活方式
事實上,早在1957年,北京就率先提出垃圾分類的理念;2000年,住建部確定北京等8座城市試點垃圾分類,開始“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推廣;2017年,國務院頒布《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生活垃圾強制分類時代。
然而,從實際情況上看,試點和強制分類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效果并不理想。“當前,我國每年城鄉生活垃圾產生量為4億至5億噸,有2/3的城市被垃圾問題困擾,1/4的城市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城市體量在不斷擴大,但環境容量卻極為有限,人人都能正確進行垃圾分類,是解決城市垃圾困境的關鍵之舉,具有現實的緊迫性。”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政協副主席李冬玉在“讓垃圾分類成為習慣”的提案中,直言生活垃圾“困”城的現狀。
隨著城鎮化建設、生態環境建設等工作深入推進,垃圾處理問題弊端日漸凸顯。除了固體廢棄物處理手段滯后、資源化利用率低、政府引導不足、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之外,分類投放的自覺性、參與度和精準度低也是明顯的短板。這需要讓每一個公民都成為參與者和行動者,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共中央黨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宏偉表示,公眾參與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不可替代的力量。國際經驗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外,公眾“自下而上”的參與不可或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就是一種很好的引導公眾參與的方式。
近些年,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引導公眾積極提升自身生態環境行為水平,摒除陋習,一方面,提倡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例如,出門時多采取騎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綠色出行方式,養成購物時自帶購物袋替代塑料袋的習慣,購物時選擇對環境傷害較小的產品。公眾行為習慣和消費方式的改變將進一步倒逼生產方式綠色化,從而將生態文明理念貫徹在產品生產、消費、使用和處置的全過程,構建綠色的可持續的發展和生活方式,這也是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詮釋。
另一方面,引導民眾積極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例如,通過官方網站為環境部門建言獻策,或通過環保舉報熱線、“隨手拍”等方式監督舉報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李宏偉表示,公眾監督不僅可以強化對污染企業的監督,彌補政府監管力量的不足,還可以監督政府。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在內的主體多元化合作和監督模式,才能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形成合理消費的社會風尚,營造愛護生態環境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