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中國節能被明確為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企業以來,已累計在長江經濟帶簽約并實施各類節能環保、生態修復及綠色發展項目超過500個,項目金額超過1300億元。
這是記者在8月25日舉行的共抓長江大保護生態修復技術創新論壇上獲悉的,會議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共抓長江大保護科技創新聯盟和壩道工程醫院聯合主辦。
2019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推長辦)對中國節能明確提出了五大任務要求,要求開展生態環境系統治理、創新污染治理投融資模式、強化污染治理創新技術支撐、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以及探索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共抓大保護需要集合各方力量,2019年12月,中國節能聯合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了共抓長江大保護科技創新聯盟。3年來,41家成員單位聚焦長江生態環境治理重大科技需求,充分發揮各自技術和產業優勢,深化交流合作,加大協同創新,共同促進科技成果在長江大保護中實施運用,為長江經濟帶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4年來,在推長辦的關心指導下,中國節能全面發揮主體平臺作用以及共抓長江大保護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單位作用,依托全產業鏈優勢,積極融入區域發展,解決區域環境問題,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鑫在致辭中表示,舉辦此次論壇,是聯盟各成員單位加強資源共享,強化優勢互補,協同推進生態環境修復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黨委副書記、董事劉大軍介紹了中國節能在堅持系統治理,強化創新驅動,助力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方面的成效,除發揮傳統主業優勢、發揮全產業鏈優勢、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外,劉大軍特別強調堅持科技賦能,推動治理技術創新水平不斷提升,聚焦“卡脖子”技術難題發力,持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籌建順義研發基地、合肥中試試驗與產業化基地,并以此為先導籌建固體廢棄物集中協同處置與循環利用工程研究中心。
在江西新余,采用非開挖置換與修復技術開展“兩江”黑臭水體整治工程,降低直接成本15%以上、修復工期不到傳統技術的1/10,于2020年底如期完成中央生態環保督察銷號。在貴州貴陽,建成全國最深的、首個與商業綜合體結合的全埋式再生水廠,每日可產生3.4萬噸再生水供地面綜合體使用,又可利用污水供暖,可為一般家庭節約能源支出30%至40%。
此外,不斷創新污染治理投融資模式,鞏固擴大主體平臺戰略合作“朋友圈”。積極探索可持續的商業模式,通過推動資本集聚和優化配置緩解地方政府環保資金壓力。一是探索綠色金融。出資3億元參股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助力國家級基金發揮長江大保護引領作用;與湖北高投、湖北地方國企合作,出資3億元牽頭發起設立規模10億元的中節能(湖北)環保產業股權投資基金。
二是對接頭部企業。與中化集團、中國鐵建、中交建、有色冶金研究總院、華僑城集團等兄弟央企和優秀民企加強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撬動市場,實現互利共贏。
三是攜手地方政府。與沿江40余個省市簽署了長江大保護戰略合作協議,快速布局長江經濟帶環保市場。同時,與地方政府組建平臺公司,采用獨立IPO、ABS等新型商業模式將存量資產推入資本市場,將增量資金定向投入污染治理,實現資產效益增值和環保產業培育。
四是培育生態產業鏈。依托大健康主業板塊優勢,打造集生態產品培育、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態產業鏈,形成高值化的生態產品開發路徑,形成了企業、社會、環境多贏的局面。
大會同期舉行了壩道工程醫院中節能生態修復分院揭牌儀式。中國工程院院士、壩道工程醫院院長王復明介紹了壩道工程醫院共享平臺建設進展情況。分院的成立將助力長江經濟帶污染治理主體平臺建設,進一步提升中國節能綠色工程服務和生態系統修復技術水平,形成共抓長江大保護的新陣地,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劉大軍表示,將充分發揮主體平臺作用,發揮聯盟、壩道工程醫院平臺紐帶作用,整合產業先進技術,強化技術創新,重點解決污染治理關鍵技術難題,加快突破一批關鍵卡脖子技術,強化關鍵技術手段在工程建設和運營設施設計及提標中的集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