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五年增量式發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363萬輛。然而,隨著銷量占比逐漸提升,突破產銷關口的新能源車市場,售后服務卻依然處于“元年”時代。由于相比百年發展的燃油車型,新能源車為新生事物,各車企和機構在售后領域仍處摸索期,造車新勢力采用授權方式導致的維修質量參差不齊等問題的出現,也成為新能源車推廣中亟待解決的難題。對此,在北京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來自北京市工商業聯合會界別的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民進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商會副會長王報換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在新能源汽車推廣和使用過程中,除技術瓶頸外,售后服務領域暴露的問題也極為集中,售后服務質量差、電池如何回收等問題給行業發展和城市治理帶來很大阻礙,建議整合資源在京建立新能源汽車綜合售后服務中心,并制定售后服務相關標準,破解新能源汽車推廣“痛點”。
后續服務需跟上
早在2010年,國務院便將新能源汽車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近年來,北京市也出臺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勵購買和使用新能源汽車。在一系列利好政策下,新能源汽車推廣和普及迎來前所未有的機遇。截至2018年,北京市新能源汽車(含插電式混合動力,下同)保有量已突破12萬輛。
盡管統計數據尚未披露,但此前行業預計,到2019年,北京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將達18萬輛,位于全國乃至全球前列。
王報換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存量使用中的問題也逐漸凸顯,維修標準不統一、質量差等已成為消費者使用中的痛點。
據市工商聯調研,目前,90%的國內維修機構無法修理新能源汽車,仍然由車企主導。除北汽、上汽、廣汽等國內傳統頭部車企密集投放新能源車型,蔚來、小鵬、威馬等造車新勢力車企,也已闖過交付關與傳統車企同臺競爭。然而,相比依托4S店作為售后主力的傳統車企,運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生產、交付的造車新勢力車企,在售后端也采用輕資產模式,通過“外包”方式與售后機構展開合作,進行上門及到店維修。
但被授權售后機構維修水平參差不齊,運行過程中容易產生消費矛盾。同時,部分造車新勢力推出車主購買“服務包”,車企進行上門維修,無專業維修場地也讓維修質量產生不確定因素。
王報換認為,新能源汽車售后環節缺乏售后服務網絡和完整服務供應鏈,在導致消費矛盾的同時,也將影響新能源汽車消費信心。
電池回收闖關
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維修“摸著石頭過河”的同時,隨著首批新能源汽車逐漸進入淘汰期,約20萬噸動力電池如何回收對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提出挑戰。
純電動汽車動力電池使用壽命為5-8年,受早期技術因素制約,首批投放市場的純電動車型動力電池基本處于淘汰臨界點。王報換表示,由于電池梯次利用仍處發展階段,電池回收則受限高成本壓力。
據統計,僅以拆解回收廢舊動力電池中金屬元素的價值估算,2020年中國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元,2023年將達250億元。然而,目前電池回收企業在環保、安全、自動化設備、廠房、人員等方面投入不菲。同時,由于退役動力電池供給地分散,相應回收處理費用高。
為破解動力電池回收難,2019年11月7日工信部發布《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服務網點建設和運營指南》,要求新能源汽車生產和梯次利用企業需要自建或授權回收服務網點;加強對廢舊動力蓄電池跟蹤,且回收服務網點不得擅自對其進行拆卸;設置明顯提示信息和作業流程規范示意圖等指導信息;回收服務網點須將電池類型、來源、數量等相關信息保留記錄三年備查等。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規劃,未來15年我國要鼓勵具備條件的企業提高鋰、鎳、鈷、鉑等關鍵資源保障能力;完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的回收渠道。
整合資源破局
在新能源汽車推廣遭遇售后難題背景下,王報換建議,盡快出臺相關鼓勵性措施,安排財政支出,引導和激勵社會力量,依托既有空間和資源平臺,建設北京新能源汽車綜合售后服務示范中心,以更好促進新能源汽車的普及應用。
“該示范中心將邀請各家知名新能源車企入駐,整合資源打通不同新能源汽車企業之間的產品和服務壁壘,并在中心內試點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的相關政策措施,探索形成新能源汽車售后服務標準和技術規范。”王報換說。
同時,王報換透露,示范中心還將建設成新能源汽車電池梯次利用整合平臺。“化解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難題,需要有跨界眼光,從汽車行業外入手解決汽車電池利用問題。該中心可整合通信、儲能、短距離電動場地車等行業和領域,推動電池梯次利用,延長動力電池使用壽命,形成良好循環利用模式。”他說。
此外,據透露,該中心在具備“一站式”售后服務功能的同時,還將成為消費者交流學習平臺、教育科普基地、文化宣傳陣地,對消費者進行教育、示范和引導,讓消費者近距離、全方位、科學地認識新能源汽車,增加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信任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