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13日上午,咖啡連鎖品牌星巴克被曝出兩家門店存在篡改食材保質期、使用過期食材等問題,隨著社會關注度不斷升溫,星巴克隨后發布回應稱,目前兩家涉事門店均已關閉。
12日深夜,星巴克再次回應稱:門店員工確認違規,全國所有門店將重新培訓。(小觀做過報道)
14日星巴克承認使用過期食材#沖上熱搜第一
網絡視頻顯示,在江蘇無錫的一家星巴克門店,店員在注意到一桶巧克力液已經超過了桶上標明的使用期限后,并沒有及時更換,而是繼續使用這桶巧克力液制作飲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在門店內過期的食材并非只有這一種,包括抹茶液、桃果肉和可可碎片在內的多款常用原料,都存在過期后繼續使用的情況。
江蘇無錫某星巴克門店店員:這個沒有保質期標簽,是因為已經過期了。
此外,如果舊料剩余過多,店員會直接更改標簽上的保質期。讓原本保質期一兩天的食材,被人為延長。
江蘇無錫某星巴克門店店員:比如桃果凍等,如果剩得多,就改個保質期。與此同時,在江蘇無錫星巴克的另一家門店,也存在篡改食材保質期的情況。承諾“開封后不過夜”的糕點,會在第二天偷偷上架。
江蘇無錫某星巴克門店店員:上面都是這樣的,一代一代傳,師父帶徒弟都是這樣帶的,無所謂的。公開信息顯示,過去幾年,也有其他星巴克門店因食品違法行為或經營過期食品等問題被市場監管部門警告或罰款。針對此次曝出的食品安全問題,13日中午,星巴克發布消息表示深感震驚,已關閉這兩家涉事門店,并啟動內部調查。此外,星巴克強調,對于食品安全問題采取零容忍態度,并歡迎社會公眾和媒體持續監督。星巴克回復!門店員工確認違規,全國所有門店將重新培訓
針對星巴克無錫門店食品安全問題,星巴克于剛剛發布內部調查結果。以下是回應全文:經過調查,星巴克已確認12月13日媒體報道的兩家無錫門店的伙伴(員工)確實存在營運操作上的違規行為。保障食品安全,我們責無旁貸。這兩家門店的情況,高度警示了我們在食品安全標準的日常執行中存在不足。對此,我們向所有星巴克顧客致以最誠懇的歉意。同時,我們已于第一時間采取了以下行動:1. 兩家涉事門店已閉店進行調查與整改;2. 中國內地所有星巴克門店立即啟動食品安全標準執行情況的全面自查;3. 立即組織對所有門店零售伙伴的重新培訓,嚴格落實公司食品安全制度;4. 針對所有門店,增加來自內部及第三方的定期檢查與突擊檢查頻率與范圍;5. 強化食品安全問題的伙伴內部舉報通道;6. 積極探索更多技術手段,減少人為操作因素的干擾,爭取從源頭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星巴克進入中國內地市場22年來,我們一直將食品安全放在首位。對于此次事件,我們再次深表歉意,并將積極改正。同時,我們會密切配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調查,也懇請公眾及媒體對我們進行持續監督。江蘇無錫相關部門排查82家門店發現15處問題據無錫市場監管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13日,針對媒體曝光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有“更換配料標簽使用過期食材”的問題,市場監管部門高度重視,立即組織工作專班全面開展核查處置工作。市、區兩級市場監管部門對涉事的星巴克震澤路店、昌興大廈店進行了重點檢查,初步核實相關企業有更改食品原料內控期限標識、使用超過內控期限原料的行為,已責成2家涉事門店停業整改。市場監管部門同步對全市其他82家星巴克門店開展排查,發現從業人員未戴工作帽、加工區物品擺放零亂、消毒記錄不全等15處問題,均已責令整改。市市場監管局對星巴克(中國)華東北區進行了行政約談,要求公司對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自查、落實整改。下階段,無錫市市場監管局將繼續組織市、區兩級力量,對2家涉事星巴克門店進行深入調查,依法嚴肅查處。從即日起,在全市部署開展以打擊虛假標注生產日期、保質期為重點的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全力保障市民食品安全。逾1200條投訴無人回應據星巴克官網——“星巴克以行業最高標準為基礎,制定并嚴格執行星巴克食品安全‘標準’”。然而,在黑貓投訴上,星巴克投訴量累計已達到1252條,但無一被受理。
有消費者表示,和同事在星巴克點了牛肉卷、蛋糕、可頌等下午茶后拉肚子,反饋到客服卻只得到“食安問題無法解決的回答”;有消費者稱吃到了發霉變質的食物、在三明治吃出異物等;還有消費者表示,疫情期間星巴克店員制作飲品時不戴口罩、隨意交談等。無獨有偶,就在一個月前,11月24日,星巴克咖啡(深圳)有限公司鹽田壹海城二分店由于存在食品違法行為,具體是未及時清理超過保質期的食品(臺式月餅),被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處以警告。此外,星巴克品牌關聯公司——上海星巴克咖啡經營有限公司,近年來曾遭多次遭到行政處罰。人民日報評論:提供過期產品,品牌再大也不可能長久保鮮13日晚,人民日報評論部發表文章稱:食材過期后仍繼續使用、主管帶頭篡改保質期、承諾不過夜的糕點次日偷偷上架……近日,有媒體曝光某知名咖啡店兩家門店存在一系列食品安全問題,引發網友廣泛關注。對此,相關企業回應稱,已經關閉門店并啟動深入調查。食品安全是餐飲企業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對消費者身體健康的最起碼尊重。紅線不能碰,底線不能破。“金標準”絕不能只是宣傳的口號,“飛行檢查”更不能淪為走馬觀花的形式。這一事件也啟示我們,食品安全需要自律,也需要他律。我們希望相關企業能正視并反思自身內部監管模式的失靈,也期待監管部門拿出更嚴密的舉措,倒逼企業守牢食品安全底線。
本文綜合自:央視財經、現代快報、黑貓投訴、人民日報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