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疫情形勢逐漸趨穩,各地開始分期分批復工。由于各地“健康碼”標準不同,導致人員在跨省、跨地區流動時產生了“碼上加碼”等問題,給人們帶來了很大困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復工進程。近日,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低風險地區之間的人員和貨物流動,必要的健康證明要做到全國互認,不得再設置障礙,不對人員采取隔離措施。
“健康碼”作為一項新的大數據應用,在前期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幅提高了人員信息核驗效率和精準度。彼時各地限制措施較為嚴格,跨省、跨地區的“健康碼”互認尚不是剛需,能實現省內通行已經基本滿足要求。但是,在全國疫情防控形勢已經發生較大變化的今天,相對于人們日益迫切的“健康碼”互認需求,此類限制措施已經表現出很大的不適應。當前,實現“精準防控”下的復工復產,需要“健康碼”繼續強化技術支撐,并在總結前期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突破創新,以適應人員流動需求、盡快實現全國互認。
實現“健康碼”全國互認,需堅持“全國一盤棋”整體統籌,依靠個別省份的努力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對于各地政府來說,一方面希望自己屬地的“健康碼”能夠得到其他兄弟省份認可,以盡量減少流出人員面臨的各種困難;但另一方面,如果沒有整體統籌,持有流出地“綠碼”人員到達流入地之后又發生疫情,雙方之間責任如何界定也是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此外,當前不同省份之間的防控應急響應級別也不完全同步,相同的個人信息在不同屬地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健康碼”評估結果,但即便如此,也至少可以先實現低風險地區之間或相同響應級別下的互認。
在國家面臨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關于“健康碼”這類公共應用需要基礎數據管理,包括怎么搜集、搜集什么、如何保存、如何保密等方面,還缺少相應制度規定。據報道,幾家移動運營商在宣布開通軌跡查詢公益服務后,就有不少網友直呼“運營商知道的隱私真不少”,這種情況也會讓相關主體在使用數據時有所顧慮。因此,從長遠來講,應以本次抗疫為契機,推動完善相關制度建設,確保以“健康碼”為代表的公共類應用在后續面對突發事件時有法可依、有規可循。自2017年《網絡安全法》正式實施后,個人數據保護水平得到較大提升,但由隱私泄露所導致的敲詐勒索、網絡詐騙、財產盜用不時出現,有關主體仍需規范此類公共類應用采集的數據的使用,防止發生不當泄露,損害人們切身利益。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發布的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54億。也就是說,還有5億多人沒有“觸網”,在進行“健康碼”互認相關決策時,也不能遺忘這個較大的群體,設計并實施好“健康碼”替代方案。一個更加便捷易用的全國互認機制,將為我們打贏防疫戰提供精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