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國家科技資源服務系統24日正式啟動,將及時動態發布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科技資源和科學數據的權威信息,為新型冠狀病毒科學研究提供支撐。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服務系統啟動后,已發布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成功分離的第一株新型冠狀病毒毒種信息及其電鏡照片、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引物和探針序列等信息。
該服務系統由國家微生物科學數據中心和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聯合建設,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建設。
服務系統還整合了全球冠狀病毒基因及基因組大數據,建立了全球冠狀病毒資源大數據平臺。
近期湖北武漢等多地報告的肺炎病例,由一種此前尚未在人類中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近日,科技部已組織協調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共同開展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第一批8個應急攻關項目已緊急啟動。據新華社
毒種信息
毒種編號:
CHPC 2020.00001; NPRC 2020.00001
中文名稱:新型冠狀病毒武漢株01
英文名稱:C-Tan-nCov Wuhan strain 01
分類學:2019-nCoV, 冠狀病毒β屬
分離來源:臨床患者
采集地:中國湖北武漢
分離時間:2020年1月6日
生物危害程度:二類
照片來源:國家病原微生物資源庫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
動態
科研攻關專家組成立 鐘南山院士為組長
新華社電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國家層面將迅速啟動應急科技攻關項目,著重在病毒溯源、傳播途徑、動物模型建立、感染與致病機理、快速免疫學檢測方法、基因組變異與進化、重癥病人優化治療方案、應急保護抗體研發、快速疫苗研發、中醫藥防治等10個方面進行部署。
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林草局、中科院、藥監局、中醫藥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等部門和單位成立科研攻關組,組織協調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全力打好科技防控攻關戰。
近日,科技部組織召開“新型冠狀病毒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組第一次會議”。李蘭娟院士、王辰院士、張伯禮院士、陳薇院士、王福生院士等傳染病、中醫藥、藥物研發等領域專家出席會議并對第一批應急項目進行咨詢論證。
會議宣布,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研攻關專家組。會議要求,各相關部門、各科研單位要立即行動起來,加緊科技研發攻關,突出防控急需,充分發揮專家組的咨詢作用,努力為一線防控治療工作提供科技支撐。
疫情防控期間不得解除被隔離人員勞動合同
昨日,人社部發布《關于妥善處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問題的通知》,通知明確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采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并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以無過失性辭退或經濟性裁員為由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
通知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觸者在其隔離治療期間或醫學觀察期間以及因政府實施隔離措施或采取其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職工,企業應當支付職工在此期間的工作報酬,并不得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條、第四十一條與職工解除勞動合同。在此期間,勞動合同到期的,分別順延至職工醫療期期滿、醫學觀察期期滿、隔離期期滿或者政府采取的緊急措施結束。
同時,通知明確企業因受疫情影響導致生產經營困難的,可以通過與職工協商一致采取調整薪酬、輪崗輪休、縮短工時等方式穩定工作崗位,盡量不裁員或者少裁員。符合條件的企業,可按規定享受穩崗補貼。
企業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企業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職工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職工提供了正常勞動,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不得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職工沒有提供正常勞動的,企業應當發放生活費,生活費標準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的辦法執行。
通知還指出,因受疫情影響造成當事人不能在法定仲裁時效期間申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時效期間繼續計算。因受疫情影響導致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機構難以按法定時限審理案件的,可相應順延審理期限。
人社部強調,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加強對受疫情影響企業的勞動用工指導和服務,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切實保障職工合法權益。
世衛組織:疫情尚未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新華社電 世界衛生組織23日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尚未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23日經過討論后表示,目前宣布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時尚早,主要原因是中國之外的感染人數還比較有限,而且中國政府已實施了一系列強有力的防控措施。
緊急委員會建議世衛組織多學科專家團隊參與調查疫情的動物來源、人際傳播程度、中國其他省份的篩查工作,加強對這些地區嚴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監測,以及加強控制和緩解措施。同時應組織協調國際社會在研發疫苗等防控手段方面的合作。
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當天在記者會上說,中國已采取其認為適當的措施來控制病毒在武漢和其他城市傳播,世衛組織希望這些措施有效且需要持續的時間較短。
他表示,目前世衛組織不建議采取更廣泛的涉及旅行或貿易的限制措施,再次感謝中方在疫情防控方面與世衛組織的合作以及在共享疫情信息時展現的透明度。
提醒
發熱咳嗽
并非唯一首發癥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專家研究發現,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后,患者并非一定首先表現為發熱和呼吸系統癥狀,還存在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眼科等癥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1月24日發布《高度重視非呼吸系統的首發癥狀——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2019-nCOV)患者的識別與防護》,提醒醫護人員及公眾,高度警惕以非呼吸系統癥狀為首發癥狀的新型肺炎。
權威部門日前發布的《關于印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三版)的通知》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的臨床表現以發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消化內科等多學科在診治新型肺炎過程中,已發現多例“不典型”病例。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于紅剛教授介紹了一個“非典型”病例。45歲男性因腹瀉3天到消化科門診就診,醫生反復詢問病史,確認其有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接觸史,但無明顯發熱及相關呼吸系統癥狀。接診醫生與患者充分溝通后行胸部CT。結果提示雙肺多發片狀磨玻璃樣影,咽拭子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顯示陽性,最終確診。
研究主持者之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I科主任陳國忠教授介紹,多例臨床病例中,患者就診時并無發燒、咳嗽等呼吸系統典型癥狀,僅以消化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如輕度納差、乏力、精神差、惡心嘔吐、腹瀉等;以神經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如頭痛;以心血管系統癥狀為首發表現如心慌、胸悶等;以眼科癥狀為首發表現如結膜炎;僅有輕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
專家提醒,上述以非呼吸系統為首發表現的患者易至相關科室就診,其中尤以消化內科為多。由于缺乏明顯特異性臨床表現增加了診斷難度,易造成漏診或者誤診,增加傳染機會。醫務人員須提高對納差、乏力、肌肉酸痛(包括輕微酸痛)和精神稍差患者的警惕,及時排查。這類“非典型”患者要強化自我隔離,醫務人員也應因此強化自我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