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律隨寒改,陽和應節生。 ”《中國天文年歷》顯示,12月22日12時19分迎來“冬至”,標志我國迎來“數九寒天”。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于每年公歷12月22日左右。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
歷史淵源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冬至節,來由于節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此后形成節日習俗。相傳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冬至過后,我國各地氣候都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或“完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為什么用“九”來計算最寒冷的日子呢?羅澍偉解釋說,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九,在數字里是最大的陽數,不斷地數著一九、二九等,意味著冬日的陰氣逐漸消減,陽氣逐漸回升,累至九次便到頭了。
也有人認為,從氣象的角度說,大致每九天就會出現一股寒潮,而且往往發生在前一個九最后一兩天;從心理方面談,“九”與“久”諧音,意為冬天漫長,盼望春天早點降臨。
傳統飲食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于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盛轉衰,由動轉靜。此時科學養生有助于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保健養身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溫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4.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