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一年,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各地文化和旅游廳局相繼掛牌成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揚帆起航。各地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用文化提升旅游項目和旅游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游傳播文明,用旅游彰顯文化自信,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黑龍江作出諸多探索,如推動藝術創作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黑土”特色的旅游演出精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相融合,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引導各級各類旅游目的地因地制宜建設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設施。
圍繞黃河、長城、太行三大省內旅游板塊,山西省在忻州市、太原市、晉城市、臨汾市的代表性景區同步舉辦首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通過“長城博覽”非遺展示系列活動、“三晉瑰寶”非遺精品與非遺文創產品展、“大美太行”戲曲曲藝薈萃、“黃河之魂”傳統音樂展演四大板塊,集中展現了山西豐富多彩的非遺及保護成果,并與三大旅游板塊有機相融。
海南省大力實施“文物+旅游”三年行動工程,以全國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依托,實施一批文物旅游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文物創意品牌,規劃一批文物旅游線路,構建“文物+旅游”服務體系。海南各市縣和相關部門推動開展了美舍河沿岸重要歷史文脈發掘和修復等一批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舉辦“秦漢文明展”“普天同慶”等50多個精品展覽;策劃了紅色旅游、騎樓街區、傳統村落等一批文物旅游線路。
吉林省依托東北亞核心地帶的區位優勢,充分挖掘省內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創新融合,豐富了冰雪旅游的內涵。如自唐代渤海國時期開拓的多條對外交流通道,后經遼、金、元、明至清代,形成東線、西線、北線三條成熟商路,經過不斷發展,成為脈絡逐漸清晰的“冰雪絲路”。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為春節假期增添了新的年味。多地文旅景區的游客數量和旅游收入均創新高,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成效初步顯現。

陜西省漢中市火燒店鄉云溪·阿凌客棧是當地獨特的生態田園民宿,帶動了周邊生態旅游以及鄉村經濟與文化振興。
今年春節期間,陜西全省共接待游客4765.88萬人次,同比增長16.33%;實現旅游收入259.33億元,同比增長25.18%;游客接待量約占全國同期總量的1/10,旅游收入位居全國第三。陜西各文博單位春節期間舉辦各類展覽、年俗民俗展演、燈謎競猜等文化活動共920場次。據統計,共有1196萬人次觀眾在陜西文博單位里體驗傳統文化,同比增長11%,“博物館里過大年”成為新年俗。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編印了《廣東文化旅游活動指南(春季版)》,收集全省各市的209項和省直公共文化場館、藝術院團的69項春季重點文化和旅游活動,在各地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大型旅游景區、游客服務中心、主要交通場站等公共場所擺放,供游客取閱;同時,發布《廣東文物建筑旅游尋寶地圖》,篩選36處全國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圖文并茂地向社會各界推介。據統計,春節期間,廣東全省共接待游客6330.3萬人次,同比增長13.8%;旅游總收入494.6億元,同比增長16.9%。廣東省著力打造“到廣東過大年”品牌,成為優質旅游目的地。
湖南省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及各大旅游景區圍繞春節,推出了一系列年俗文化節慶活動和豐富多彩的年俗旅游產品,非遺、美食、民俗百花齊放,全民共賞。同時,湖南省各級文化和旅游部門共組織開展各類文化和旅游惠民活動1500余場次,實現全省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的雙豐收。據統計,今年春節期間,湖南省共接待游客3074.56萬人次,同比增長12.99%;全省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10.08億元,同比增長18.34%。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安陲鄉十七坡會是國家級非遺融水苗族系列坡會之一,現已成為當地鄉村旅游的重要活動。圖為今年農歷正月十七舉行的坡會現場。 鐘慧龍 / 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各景區景點以“節慶+旅游”“文化+旅游”為思路,策劃了各具特色和文化年味的文體民俗旅游活動,豐富了春節期間文化旅游市場供給。春節期間,廣西全區共接待游客2444.46萬人次,同比增長23.3%;實現旅游消費148.97億元,同比增長31.7%。

安徽黃山腳下的黎陽小鎮,是展現徽州燦爛文化的旅游觀光集聚中心之一。圖為在黎陽小鎮舉辦的迎接新年文化活動。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供圖
文旅融合為“徽派”春節增添魅力。春節期間,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特色旅游及惠民活動357項。其中,全省以“文化迎春 藝術為民”為主題組織開展鄉村春晚2000余場,以濃濃年味吸引農民工回鄉,吸引外來游客下鄉,增強了徽風皖韻的吸引力。
隨著各地文旅融合政策舉措的謀劃、制定和落地,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正向縱深推進。2019年,各地將持續釋放文旅融合“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