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中國】
“這次發掘的2018血渭一號墓,是針對3·15案的被盜墓而進行的。首次發現完整的墓園建筑,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所發現的高規格陵墓當中,保存最完整、結構最清晰的一座墓園建筑。”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考古項目負責人韓建華說。這種大型陵墓的結構,在以往的相關考古工作中從未見到過。
熱水墓群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熱水鄉,多分布于海拔3340-3500米之間。自1982年發現至今,熱水墓群進行過四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墓葬近百座,出土絲織品、粟特金銀器、瑪瑙珠、紅色蝕花珠、銅盤殘片和銅香水瓶等文物,有力地證明了該地域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的重要節點。
考古界一致認為,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的發掘,對研究吐蕃文明史、唐代中國西部地區的墓葬形制和當地與中亞地區的文化交流,以及對藏族族源的探討均有重要價值。
本次發掘的2018血渭一號墓,發現了完整的墓園和墓祠建筑基址,這在熱水墓群尚屬首次,其中塋墻、封土、回廊、祭祀建筑、照壁、木門道、照墻等也都屬首次發現,刷新了對熱水墓群的認知,也初步明確了該墓葬的整體形制。可以說,2018血渭一號墓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所發現的高規格陵墓當中,結構最完整,布局最清晰的一座墓葬。
墓園建筑由塋墻、封土、回廊和祭祀建筑組成。塋墻平面近方形,東西33米,南北31米。其中,塋墻有排水設施,這說明墓園有明確的規劃設計理念。塋墻之內有方形封土,封土四周用土坯包砌,東西26.57米,南北24.78米。回廊介于塋墻與封土之間,是圍繞封土的通道,北側塋墻上發現有出入的門址。回廊的發現印證了文獻記載的繞墓供奉和祭祀的真實存在,為其提供了考古學證據。塋墻東北隅有祭祀建筑,由兩座石砌房址(編號F1、F2)組成。房址平面均呈長方形。一號房址F1東西10.9米,南北9.84米;房址北墻開門,門外側有曲尺形石砌照壁,房址內地面上發現有羊肩胛骨,以及插入地面的木柱,初步推測或與墓葬祭祀相關。二號房址F2,位于F1西北側,東西5.58米,南北5.53米,房址東墻開門。
墓葬地下部分由墓道和墓壙組成。墓道位于墓壙的東側,臺階狀墓道,墓道內發現有殉馬坑,呈南北長條狀,南北長6.6米,東西寬1~1.13米。坑內殉有六匹馬,是殺牲祭祀喪葬儀軌的重要證據。墓壙平面呈近方形,墓壙四壁發現有生土臺階,上鋪青石碎塊。目前考古發掘了二層臺、三層臺,臺階均不太規整。
墓壙填土中發現殉人。在墓道與墓壙銜接處發現照墻遺跡,系用土坯壘砌。發掘出土大量文物,有藏文木簡、金銀帶具、飾品,絲織品、皮革、漆器、綠松石、水晶等。
“本次發掘的這座墓葬規模大、等級高,反映了墓主人較高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墓葬遺物種類豐富,質地多樣,部分遺物的形制及裝飾圖案具有濃郁的薩珊波斯、粟特和中亞風格,有力地證明了都蘭是絲綢之路青海道上重要的節點和東西方貿易的中轉站。”韓建華認為,所有這些發現都是研究熱水墓群墓葬形制和墓葬制度的重要材料,是熱水墓群研究的新突破和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