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31日,羅振宇舉辦了《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他提到,我們正處于一個持續上升的通道中,中國消費市場存在三個巨大的機會:利用中國紅利和新基礎設施,創造一個世界級品牌。
羅振宇闡釋了“做事的人”,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羅振宇提到,當前中國的消費市場存在三大機會: 中國紅利、新基礎設施、創造一個世界級品牌。
他稱,抓住這三個機會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挑戰,但“就在這幾年,它一定會發生。”
而對于財富的由來,羅振宇解釋稱,一條是73%,勞動所得;一條是27%,投資所得。但過去我們一說錢從哪來,想的都是27%的事。這其實是個小頭,真正的大頭是73%。
他認為,不管什么職業,在所有的選擇關頭,多和人連接,保證沒壞處。(騰訊科技)
劃重點
1“做事的人”,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2當前中國的消費市場存在三大機會:中國紅利、新基礎設施、創造一個世界級品牌。
373%的財富是勞動所得;27%的財富是投資所得。不管什么職業,在所有的選擇關頭,多和人連接,保證沒壞處。
4你是誰?你干啥?你為誰干?別人需要你嗎?你干了之后,社會更好了么?對這五個問題答得越清楚,財富能力就越強。
5教育本來的意思,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
以下為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概要:
第一部分:開場
跨年演講是為“做事的人”服務的。什么是“做事的人”?
他們不是在解決一個個想象中的問題,他們是在回應一個個真實世界的挑戰。
不是置身事外,指點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把自己變成解決問題的關鍵變量。
法國作家加繆曾經說過:不要走在我后面,因為我可能不會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可能不會跟隨。請走在我的身邊,做我的朋友。
第二部分:什么是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我輩正處于一個持續上升的通道中。
經濟不是預測出來的,是干出來的。如果你覺得好,不錯,如果覺得不好,那就努力干。
汽車市場,連續增長了28年,2019年下滑了約10%。有類似遭遇的行業還有很多,家電、服裝、廣告等等。
今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2684億,同比增長25.7%。
在曾鳴教授的眼里,中國經濟有冷有熱,不是個總體上的好壞問題,而是一個干什么事情和怎么干的問題。肯干苦差事,就有機會,只想掙容易的錢,就沒機會。
曾鳴教授說“容易掙的錢,肯定是沒了。往后大家都得做更辛苦的事。”
更辛苦的事是什么?在曾鳴眼里,找下沉的機會不算,因為“這一浪肯定也過去了,再下沉已經沒什么意思了”。看細分的需求也不算,因為真正的價值仍蘊藏在基本面里——改造每一個值得被重構的傳統產業,就是一件具備創造力的“苦差事”。
慈善家王兵:2019年的經濟現象,背后本質上是因為技術進步的速度太快,而社會演化的速度太慢,這二者之間產生了摩擦。
商業觀察家梁寧:背后的原因是市場人口換代了。現在生活在中國這片國土上的人,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人,超過了之前的。是個人口結構問題,也不是個總體上的好和壞、悲觀樂觀的問題。
吳伯凡老師:2019年就是典型的“悖論之年”,好壞都有。
投資人張穎: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節點,就是從一個模式要轉換到另一個模式,我稱之為:從電梯模式切換為攀巖模式。
無論你身處哪個位置,你都不能說自己沒有機會。
就像互聯網思想家尼葛洛龐帝那句話所說的: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出來。
第三部分:消費市場有什么新機會?
總是忙著趕新風口,我們就容易忽略一個非常確定的機會,那就是,消費。你想,不管什么時候,老百姓總是要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嘛。消費,這個機會,就像房間里的大象,非常龐大,人們卻經常看不見。
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超過40萬億人民幣。這意味著從今年開始,中國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而且中國現在的年均增速,是美國的兩倍多。也就是說,從2019年開始,我們的消費能力不僅是全世界最強的,而且還會越來越強,把第二名甩得越來越遠。
我們不光是消費能力強,我們的供給能力還強,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大最完整的供應鏈,不光需求供給都強,我們的效率提升還非常快。我們在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技術的應用和轉化速度上也是首屈一指的。
你看,最大的供給,最大的需求,最快的效率提升,這三個變量同時集中在一個國家、一個市場,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會發生什么呢?結果一定會超出我們的預想。
三個巨大的機會
第一,新基礎設施。
咱們從一個現象說起。
今年的天貓彩妝品牌冠軍是誰呢?完美日記,一個全新的中國品牌。
更有意思的點是天貓彩妝前三名的歷史:巴黎歐萊雅112年,雅詩蘭黛73年,而完美日記只有2年。
如果倒轉十年前,做一個新品牌,干個實業,2年,你連工廠投產都不可能。更別說,做品牌、通渠道、上規模,那都是需要花時間才能熬出來的事。為什么完美日記只花2年時間就能當第一呢?
因為它很好地借助了中國新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指的不僅僅是鐵路、公路和機場。它指的是一個創新者可以放心甩出去,讓別人干的所有事。
我們還是拿中國化妝品來舉例子。在今天中國的市場上,你要想做一個新的化妝品品牌,很多事你不用自己做了。你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定義好你的那個不可外包的核心能力。比如,洞察用戶、連接用戶、把用戶服務好,剩下的所有研發設計、制造、物流、營銷平臺,都有現成的基礎設施為你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我們再看一眼中國的新基礎設施——
假如我有個靠譜的方案,這個方案怎么變成貨呢?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實力是我的后盾。
有了貨,貨在哪兒賣?中國強大的電商平臺就是我的基礎設施,通過它,我可以觸達8億用戶。
電商爭氣,這事就完了嗎?電商平臺的下面是發達的物流體系。1美金的平均快遞成本就可以通運全國。這事在全世界都是奇跡。
那再往下看呢?中國物流的下面,是持續幾十年沒有間斷的村村通工程的結果。在這么大范圍的國土上,每一個村子都要做到通電、通路、通網絡。
你知道嗎?在一些邊遠地區,僅僅為了實現通電目標,每戶的投資平均是4萬塊錢,要是靠收電費的話要100年都收不回成本。
有了這些基礎設施,哪怕你身處在一個偏遠的農村,只要你懂需求、會表達、能溝通。你都可以把這些基礎設施利用起來,成為你自己的抓手。把茄子辣椒西紅柿賣出個花來。 就地致富,就地崛起。
所以,當我們樂呵地在抖音和快手上看農村小哥帶貨、賣當地土特產的時候,你只要抽身一看,看到的是一個全球唯一的、一層一層累加的、規模、深度、復雜性都極其恐怖的新基礎設施體系。
再來看第二個機會,咱們還是從一個場景說起。2018年2月,有一個中國品牌來到了紐約時裝周。他們做了一件簡單粗暴的事情,把4個中國字,四四方方,繡在胸前。
這個設計,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炸了。瘋狂轉發的是誰?年輕人,95后。他們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李寧本人是何方神圣。他們只是單純覺得,胸前那四個方方正正的漢字“中國李寧”,好酷,厲害啊。
2019年李寧最潮的一款鞋,你知道00后們對它最大的贊譽是什么嗎,除了其中的二次元精神,還有一個我怎么也想不到的詞:「踩屎感」。什么意思?就是走路時感覺鞋子又軟又跟腳,就像踩在屎上一樣。年輕人們會在社交媒體上寫:吹爆它!
你看,這就是“中國李寧”這個品牌,在年輕一代消費者心里的樣子。
憑借“中國李寧”這個子品牌,李寧公司沉寂多年之后,銷售額首次進入百億人民幣俱樂部,股價漲了三倍。請問怎么解釋這件事?
從李寧到中國李寧,把中國兩個字堂堂皇皇地寫在胸口,瞬間引爆了當代年輕人內心原有的那份驕傲和認同。
唯一合理的解釋,也是四個字——中國紅利。
今天幾乎所有的消費品類,都迎來了一個通過中國紅利而再做一遍的機會。
對我們四十歲以上的人來說,中國這個詞非常復雜,我們從小就學習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我們的處境從落后挨打、到奮起直追。選國貨,一方面是愛國,一方面是便宜。
但是,對于十幾二十的年輕人來說,中國的概念非常簡單:我的祖國,我自豪。你想今天一個中國年輕人如果出國,新鮮之余,他會覺得外賣不方便吧?好多地方沒Wi-fi吧?高鐵少吧?出門還得帶現金吧?因為沒有移動支付。
他們從小在這個環境里長大,對國家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感。當然,等他們更成熟,也會意識到,我們要向世界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中國這個詞,以及背后的那一整套文化符號,對他們的吸引力,是原生的,是天然的。這一代的年輕人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和我們的文化傳承接上了脈。
2019年,淘寶上好幾家漢服店,銷售額不聲不響都過了億,最多的一家一年賣了4個億,買家都是年輕人。你怎么解釋?只有一個解釋,因為中國文化符號。
過去這些年,產業界一直在討論我們怎么做文創產業的問題:去日本學,去法國學。萬萬沒想到,600年的故宮成了文創產業的頭號大IP。故宮IP帶火了一批網紅爆款,背包、膠帶、口紅、月餅,好像什么都能帶。你怎么解釋?只有一個解釋,因為中國文化符號。
連華為這樣的科技公司,在為下一代產品注冊商標的時候,也恨不得注冊了一本《山海經》。操作系統叫鴻蒙,實驗室叫玄武。還有什么昆侖、浩天、靈豸、饕餮,這樣的字眼總讓我們內心澎湃。你怎么解釋?只有一個解釋,因為中國文化符號。
這就是中國紅利。它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個時代噴涌而出,可以最快地喚起我們內心深處的認同。只要在這個國家里,都能把它變成自己的抓手。
再來看第三個機會。
得到App總編輯李翔過去一年一直在做一件事,研究歷史上那些巨富的產生。他告訴我,巨大的財富創造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整個社會結構和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其中一定會帶來一批世界性品牌的崛起。
你可能會說,建設一個國際品牌,這能做到嗎?今年,我聽梁寧老師講到一套方法論。這個事,其實如果花力氣、花時間,我們不是沒機會。
先說檢驗品牌的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梁寧老師說:品牌,就是你愿意和它自拍。說白了,就是能和用戶建立起真實的社會關系互動。你能和多少人建立起真實的社會關系互動,你的品牌就會有多大。
比如,你想喝咖啡了,自己點一杯,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愿意帶你的朋友,一起去某個咖啡店喝一杯,這就是品牌。
再比如,你買了一雙球鞋,自己跑步的時候穿,這未必是品牌。但是,你買了之后愿意拍一張照片,并且曬到朋友圈,這就是品牌。
走在路上突然想上廁所,沒有公共廁所,這時候你只看到一家中餐廳和一家肯德基,你說你會去哪家上廁所?大概率是肯德基,但你琢磨過為什么?
很簡單,你和中餐廳之間,除了消費沒有別的關系,但是你和肯德基之間,有很多層次的關系,你和它的互動沒有任何負擔,這就是品牌。
讓我們試著回答一開始提出的那個問題:中國消費市場,機會到底在哪里?
就是:利用中國紅利和新基礎設施,創造一個世界級品牌。
這當然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挑戰。但是我們知道,就在這幾年,它一定會發生。
正如100年前,一個類似處境的我輩,一個世界級品牌的創造者,一個上升國家中的攀巖者亨利·福特說的那樣: “我們已經取得的進步,足以使人振奮。但與未來我們將擁有的一切相比,今天的一切微不足道。”
第四部分:錢從哪里來?
金融學家香帥老師和她的調研團隊工作了一整年,考察了十幾座城市,收集了3億條數據,這些數據覆蓋了368座城市、2900個區縣、十幾億人口,形成了2019版《中國財富報告》。
這份報告回答一個你肯定關心的問題: 錢從哪里來?
關于財富問題,我們面前出現了兩條路。
一條是73%,勞動所得;一條是27%,投資所得。你發現沒有,這就有意思了,過去我們一說錢從哪來,想的都是27%的事。這其實是個小頭。
硅谷的大神,保羅·格雷厄姆不是說過嗎,有錢人往往是因為胡亂投資,把自己搞破產的。
民間用一句話給它總結了:憑運氣賺來的錢,會憑實力虧光。
“我們一直接受的觀念是錢生錢才叫理財,但是這個報告里告訴你一個硬梆梆的事實,中國人一年來自勞動工資的73%的收入,不是睡著后才掙的錢,而是靠睜著眼操著心才掙的。”羅振宇表示,美國也一樣,甚至在美國最富有的10%的人群當中,也有50%的收入來自于工資。
“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有基本的公道。我們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句標語:力不到,不為財,想發財得干活,這個世界才好。”
而剩下的27%,是錢生的錢。“很多人把注意力都放在理財、投資。美國著名的投資大神保羅·格雷厄姆講了一句事實,有錢人怎么變成沒錢人呢?通常都是因為胡亂投資,把自己搞破產了。”
這個時代敗家子的定義變了,過去的敗家子是花天酒地,現在的敗家子是非常勤奮的搞投資。
富二代不好當,越勤奮,越愿意創業搞點投資的富二代更不好當。”羅振宇表示,所以,中國人民間用一句特別質樸的話描述了這個深刻的道理,叫“憑運氣賺來的錢,會憑實力虧光”。“2019年有一個詞叫韭菜,所有超出我們認知能力的財富都是韭菜,我們每個人都是綠油油的韭菜地。
我們先從一個數字開始:73%。
這個數是2018年,中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73%來自于勞動所得。
這不是中國自己的現象,即使在美國最頂級的富人當中,勞動收入也占家庭總收入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說, 錢生錢,其實是少數,人掙錢,才是多數;閉著眼睛掙的錢,其實是少數,睜著眼睛要花力氣掙的錢,才是多數。
我看完香帥老師的書之后就覺得很開心,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有錢,大家都得下地干活。這讓我想起我們辦公室墻上貼的一句話: 力不到,不為財。這才是個人財富的基本盤。
27%的事兒都在香帥的報告里詳細展開。今天我們專心說說73%的事。
有一天,香帥兩口子在家里聊天,說起海歸博士回國當教授,起薪一年50萬,扣掉所得稅,每個月到手不到3萬。
育兒嫂聽到了,震驚地放下手中的活:“啊,文化人掙得那么少?”
沒錯,現在在北京,一個育兒嫂,純現金收入每個月至少一萬。要知道,10年前,當教授的起薪是一年三四十萬,阿姨們每個月拿多少呢?1000塊。
育兒嫂這十年,工資增長得太快了。
香帥隨后發了一個朋友圈,很有意思: 我因看見了風暴而激動如大海。
這是她引用的里爾克的詩。那么,她到底激動個啥呢?
隨著中國開始進入萬元美金社會、以及人工智能普及化的影響,中國人的財富狀態,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概括起來就是: 人和人的連接,正在決定社會財富的創造、分配和轉移。
請大家記住這個詞,人和人的連接。
什么意思呢?說個我最近聽到的事情。
我們得到大學鄭州校區有個同學叫岳海龍。他是做物流公司的。做物流公司要鋪網點,需要選擇大量的加盟商,怎么選呢?是看他的本事嗎?學歷嗎?投資嗎?經驗嗎?都不是。他做這行有個竅門叫: 三個當家人,一門窮親戚。
三個當家人啥意思?你不是光棍一個,而是還能再團結來兩個人,甭管是小舅子還是媳婦和你一起合伙干,這說明了你人際能力的連接性。
而一門窮親戚,其實是他們在考察一個人的人際能力的可擴展性,就意味著,這個業務到了最忙最苦的時候,你從市場上完全抓不到人的時候,你總有一個信得過的人,替你沖上去。
這個例子說明什么呢?說明每一個人的財富狀況,不僅取決于自己的能力,還取決于自己有什么樣的人際連接能力。
劉潤老師告訴我, 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有兩個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帶著這個視角,再來打量中國人的財富版圖,你會發現,有些職業正在起變化。
比如說房產中介,中國有100多萬從業人員。過去的理解,這是一個把人和房連接起來的職業。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他更重要的任務是要連接人和人。
現在大多數人買房,都是改善性住房,也就是先賣一套,再買一套。你知道這個過程有多復雜?
第一,買主賣主都沒那么著急,一套房成交的時間大大延長。在18個典型城市里,過去三年,一個客戶從他第一次看房,到他定房的成交時間從26天拉長到了39天;而賣主把房子從掛出去到成交的時間,從62天拉長到了109天。
第二,在中介公司內部,也需要多人協作,才能成交一套房。比如北京這樣的城市,一筆成交背后平均有8個經紀人協同參與。
你看,過去一套房成交時間短,靠一點銷售套路是有可能賺到這筆中介費的,但是,現在時間一拉長,這套行不通了,你不跟客戶真正彼此信任,還真就賺不到這筆錢。
這么一來,一個人現在再要去干房產中介這一行,對能力的要求就非常高了。他至少得是一個能夠取得客戶長期信任的高手、不光是客戶要信任他,其他經紀人也要信任他才會愿意和他合作。你看,他還得是一個內部協同的高手。這個行業的財富分配天平就會向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傾斜。
再給大家介紹一個老職業的新變化。
你知道嗎?現在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在其他行業做得非常好的人,改行干保險。比如外企的、銀行的、廣告公司的、媒體的,甚至還有醫生。我們得到App的李璞老師說,過去大家的一貫印象, 轉干保險的基本上就兩種情況:要么走投無路,要么身懷絕技。這兩年,身懷絕技的人,改行干保險的,越來越多了。
改行的理由當然很多,但是深入了解之后,我才知道這一行對人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說個我的親身體會,今年,我也買了一份保險,就在我要提筆簽字的那個瞬間,對面的保險客戶經理突然笑瞇瞇地跟我說了一句話:羅老師,你想好再簽字哦。你簽了字,我可要服務你20年咯。
注意,是整整20年啊。在這20年里,我出險了他得幫我報案,我身體要有點情況他得幫我聯系醫院,看完病拿著我的各種證明、清單、發票、分割單,去理賠報銷。
說白了,他得跟我保持20年的緊密聯系。對一個成熟的保險經紀來說,他要在幾十年的時間里,同時跟很多人保持緊密聯系。你想想看,他要是沒有強大的跟人連接的能力,他是完不成這件事情的。
當然,要求高,也意味著回報高。你可能知道,現在做得好的保險經紀,年薪百萬不是問題,而且時間還自由。但是,你可能未必知道,保險這個工作,是可以傳代,可以繼承的。
你就想,等他退休那天,把30歲的閨女帶到我面前,介紹說:這是我孩子,相應資格都有,請讓她繼續為羅叔叔服務。你說這是不是就繼承了?他這輩子的奮斗是不是就可以在代際之間傳遞?
為什么保險這個行業可以繼承?因為它處理的其實是一組信任關系。 本領可能會過時,資本可能會貶值。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
當然,房產中介、保險經紀人,這些職業本身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器,所以他們的財富能力,掙錢能力會提高。那你要說我這個職業不是這樣的呢?難道我要改行么?當然不是。不管什么職業,在所有的選擇關頭,多和人連接,保證沒壞處。
一個廚師,是只會埋頭在后廚做飯,還是做了一道得意的菜之后,跑到前廳看看食客的反應,甚至聊幾句?后者更可能成長為一個名廚。
一個程序員,是只會埋頭敲代碼,還是會主動加個用戶的微信,聊聊使用體驗?后者更有可能成長為CTO。
一個搞科研的,是只在實驗室里守著設備做實驗,還是愿意跟其它學科的人多交流交流,后者更可能獲得科學突破。
這個趨勢不僅體現在職業上,也體現在性別上。
最近我們公司CEO脫不花,給我們公司的小姑娘開了個會,說不要辜負這個時代給女性的機會。
脫不花也是有感而發,因為她最近這幾年經常被徐小平老師表揚。表揚的方式是,每當有人找徐小平老師融資,徐小平都會問: 你的“脫不花”在哪里?
徐老師其實是在問:你的班子當中有女性嗎?這一點在國際上其實已經是一個共識。作為一個男性我不得不服。因為男性是個目標動物,當一個事目標清晰、路徑明確的時候,男性很擅長,而女性更擅長協調關系,當這個世界上出現了大量需要跨界整合,柔性溝通的事情,一個班子如果男女搭配,更能從容應對。這個變化會給多少女性帶來新的機會。過去常說的那塊針對女性的玻璃天花板,有可能就此打破。你看,因為更擅長人與人的連接,未來女性的財富能力就會顯著上升。
你問我,錢從哪里來?香帥的研究告訴我們,錢從自己的勞動里來,錢從更多的人和人的連接中來。
我們要特別澄清一個可能的誤解,連接人和人的能力成為財富杠桿,這可不是花言巧語搞關系,而是通過連接人,提高為這個社會創造價值的能力。
今年,我在汪丁丁老師的一本書《思想史基本問題》里,看到一段話。
他說,一個人花5分鐘就能想清自己生活的意義。5分鐘能干嘛?汪丁丁說,就是問自己5個問題,并誠實作答。這5個問題是: 你是誰?你干啥?你為誰干?別人需要你嗎?你干了之后,社會變得更好了么?
這真是5個神奇的問題,你每能回答一個,就會發現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連接深了一層。與此同時,每能回答一個問題,你也分明地意識到,有大量的人,他們的連接能力被你甩在了身后。
這五個問題你答得越清楚,你的財富能力就越強。
第五部分:教育在發生什么變化?
教育焦慮,這個話題成了全民焦點。
我還不能勸你別焦慮,哈佛前校長,德里克·博克不是說過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教育這個焦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它會變換一種樣式。
教育這個詞的范疇在今天已經變了。因為教育本來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
接下來,我為你帶來今天的第四份報告《全球教育報告》,來自教育專家沈祖蕓老師。
提起教育兩個字,摸著良心說,你什么感受?
我的感受是,這個話題成了全民焦點。
來看一個數據。新榜的徐達內給我看了一張表。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微信公眾號,同時有“教育”和“焦慮”兩個關鍵詞的文章里,有3470篇,閱讀超過了10萬+,平均每天將近10篇。“家長”“父母”’和“焦慮”連在一起的10萬+,有6751篇,每天18篇。我們這代父母確實很焦慮。
假如陌生人見面沒得聊,那就聊聊教育準沒錯。
我今年聽說了一個段子:兩個北京海淀的家長聊天,一個問另外一個:我們家孩子4歲,1500個英文詞匯量夠不夠?另一個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我還聽到過這么一件事:為了讓孩子能上好學校,一波家長,用盡各種辦法,偷偷摸摸地給孩子報補習班,當然,補習班這事,學校是不提倡的。那沒上補習班的家長呢?也沒閑著。聽說這件事之后,偷偷摸摸舉報了這些補習班。
我們家閨女3歲了,聽到這事我也很焦慮啊。
那么,這個焦慮到底是怎么產生的呢?早幾十年沒這樣啊。有很多種解釋:比如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沒有名校的畢業證,社會的好多門你都敲不開;還有人說是因為經濟發展了、教育工具多了,軍備競賽當然就升級了;也有人說人工智能要替代人類,把這一代家長嚇著了。
但是,我聽到最開腦洞的一個解釋是,因為當年那些高考的受益者,被高考、被大學教育改變命運的一代人,也開始養育孩子,這些被稱為“考二代”的孩子,沖進了教育市場。他們最相信教育改變命運這條道理。因此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這條賽道。讓下一代重復這個過程。就像玩游戲,突然有一批付費玩家集體上線,競爭怎么可能不激烈。
我還不能勸你別在意,哈佛前校長,德里克·博克不是說過嗎?假如你覺得教育的成本太高,試試看無知的代價。
教育這個焦慮是解決不了的,但是它會變換一種樣式。
坦率地說,人為了自己成長而感到焦慮,可能永遠沒有解藥。人類文明本來也依托于此。但是,你有沒有想過,焦慮會變換成別的樣子。
所以我們委托沈祖蕓老師歷時一年進行的研究,價值就在于此。她在過去的一年內訪談了100多位教育工作者,考察了全球25所中小學校,12所世界名校,她發現,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焦慮一個問題:工業時代形成的教育模式,已經跟不上信息時代的需求。
而沈老師今年最核心的洞察就是: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來組織的。
你就想一想,今天你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哪一件事,不是一個綜合挑戰?別說做一個新產品、組織一場大活動,就是為你娃找個好幼兒園,給家里的房子裝修,對你來說,哪個不是挑戰?哪個挑戰跟以往是相同的?哪個挑戰是只用學校里學到的知識能應對的?
為了應對這個變化,有一些學校已經在往前探索了。
沈祖蕓老師在過去一年,走訪了很多學校,她發現,很多學校已經從題目入手,來重新組織課程體系。比如咱來看一道小學里的考試題——
如果你想增加一個節日,增加哪個節日,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想減少一個節日,減少哪個節日,理由是什么?
你看,這都不是考你任何領域的知識,這是給你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看你如何應對它。
再給你看一道中學語文題,這是我去參觀北京一所名校的時候,隨便走進一個教室,當時正好趕上他們在學史記。怎么學呢?背司馬遷的生卒年份?還是朗讀精彩節選?都不是,他們的任務是: 給一個《史記》里的人物寫一份求職簡歷。
你看,這還是一個真實世界的挑戰,它牽扯的知識有哪些呢?
要想給劉邦寫簡歷,首先,你得對劉邦的生平背景足夠了解,有哪些工作經歷,擅長做什么,有哪些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脈資源。
其次,你得了解他應聘的那份工作,你得知道這個工作需要什么能力。
更重要的是,你還得有本事穿越到劉邦的內心,站在他的立場上,幫他通過這份求職表,完成一次自我推銷。
你看,這就叫世界不是按照領域來劃分的,而是圍繞挑戰組織起來的。
你發現沒有,當你還以為學校只是給學生灌輸知識的時候,學校已經開始了自我進化。從教學階段開始,讓課程對接真實世界的挑戰。
十一學校聯盟的總校長,李希貴跟我們說,課程這個概念本身都在發生轉變。 課程是什么?不是知識的注射器,而是要把社會上的那些挑戰,孩子們將來會遇到的那些問題,打包濃縮,變成課程,讓學生們提前體驗。提前觸發孩子們的稟賦。
比如十一學校的戲劇課,一般人一聽這個學校開戲劇課,就覺得這個學校條件真好,能學藝術。但在十一學校。戲劇課的作用其實不僅僅是這個。
他們的戲劇課不分班,而是跨年級打通的。學生參加戲劇課,可不是化好妝上臺演個角色那么簡單。這只是其中一種工種。要讓一出戲劇能夠上演。得有導演吧?得有編劇吧?得有副導演在全校找演員吧?得有做服裝的吧?得有管劇務的吧?甚至還得有管舞臺燈光舞美的吧?戲排完了要上演,還得有管賣票、拉贊助、做海報的吧?這些工種,都是戲劇課的一部分。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各自的工種。
就這樣,在排演一臺戲劇的過程中,學生們可以感受到藝術的魅力,可以鍛煉組織協作能力,更有機會發現自己潛在的稟賦。前幾年就出過這么一個學生。他去上戲劇課,結果發現了自己給舞臺燈光編程的天分,現在,他已經真的成為一名工程師了。
教育這個詞的范疇在今天已經變了。因為 教育本來的意思,就不是教材、不是課堂,而是人點亮人。
這件事在教育界,其實已經是一個共識了。中學是這樣,大學也是這樣。
這幾年,深圳大學從錄取通知書開始,就致力于把點亮自己的學生,作為教育目標。每一年深圳大學的錄取通知書,都是一個引爆社交媒體的網紅現象。
他們會給新生寄出一個里面裝著豐富內容的錄取盒子。比如有一年在盒子里裝了件t恤衫,學生在報到那天穿上,就能一眼被學長們認出來,獲得學長的幫助和歡迎。還有VR眼鏡,戴上之后,可以提前看學校的各種風景。
這已經很棒了。但是當學生把里面的東西一件件地都拿出來,他會發現在這個盒子的底部,印著這么一句話:清空了,才能裝下更大的夢想。你要是今年的新生,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馬上要去的這所學校很酷?你對大學生活是不是就多了一份神往?因為你知道你的學校,已經在未來的四年大學生活里,為你點好了燈。
多年之后一位深大畢業生,回顧他的大學生活時,也許這份通知書的分量,要超過很多課程。
還是那句話:課程的本質是激發稟賦,教育的本質是人點亮人。
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來理解教育,那教育就是一個無所不在的東西。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我給大家講一個得到用戶的故事。他是一名警官,姓楊,在一所大規模的重刑犯的監獄里工作。
楊警官發現,服刑人員如果想要順利地重返社會,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建設和能力準備。怎么辦呢?作為一名警察實在是能力有限。他想到了一個辦法,把他在「得到」上學到的那些不錯的課程,一份一份進行編輯、打印出來、形成講義,供服刑人員借閱學習。通過這樣的學習方法,他們具體學到了多少知識我不知道,但是有一個信號他們是清晰地接受到了,那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在希望他們變得越來越好,能夠順利地重返社會。
你看,這就是人點亮人的時刻。
前不久,一個剛剛出獄的人給楊警官發來了微信,說如果不是你讓我在「得到」上學了兩年東西,我不會那么有平常心地回歸社會。他說:“我特別感謝在監獄里,你讓我學習了心理學。所以在出獄以后,我每天告訴我自己:如果這個社會接納我,我就努力來回報它的接納;如果這個社會不接納我,我就更加努力地讓自己配得上這個社會的接納。”
我們得到一直在說做教育,直到聽到這個故事的那一刻,我才真覺得我們是在做教育的。教育不見得是我們教給別人什么,而是我們有機會點亮他。
最近,我問過我身邊的很多人,假設你身邊有一個社區大學,你愿不愿意花時間把自己的知識變成知識產品,分享給別人?比如給寫字樓里其他公司的人講講怎么做ppt,給小區里的老人講講怎么使用智能手機,給鄰居家的孩子讀讀繪本。幾乎無一例外,所有人聽到我這個問題,眼里都放光。
你看,這個時代的燈,遠比你想象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