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國家衛計委、國務院醫改辦在深圳召開全國醫聯體建設現場推進會,會議的主要任務是總結羅湖等地的醫療改革經驗并向全國推廣羅湖模式。羅湖模式究竟給全國醫改帶來了什么啟示?
醫聯體模式
深圳被外界戲稱為“醫療沙漠”,與其龐大的經濟體量相對照的是其醫療資源的短缺。
因為深圳基層的醫療機構水平不高,居民看病都往大醫院擠,造成了大醫院人滿為患,F實處境倒逼著深圳必須要推動醫療資源下沉的改革。
2014年底,深圳市衛計委著手準備改革事項。2015年8月,羅湖醫院集團掛牌成立,成為轄區公立醫院惟一法人機構,定位是“基層醫療集團”。整個羅湖醫院集團是一個涵蓋從基層的社康中心一直到二級、三級醫院等不同層次的醫療機構,與集團簽約的當地居民可以獲得集團內不同層次的醫療服務。
2017年4月,國家醫改辦主任王賀勝明確表態,在全國各地探索醫聯體的實踐中,有四種模式屬于較為成熟的醫聯體模式。羅湖醫院集團的模式就是其中之一,代表了城市醫療聯合集團模式的成功探索。
家門口的醫生
成立醫聯體的主要目的是想要推進分級診療和家庭醫生服務,將醫療資源下沉,將日常病癥留在社區醫院,從而減少大醫院的就診壓力,使得大醫院的醫生能夠專注于處理疑難病癥。這也是羅湖醫院集團的思路。
為了做強基層,羅湖醫院集團還需要人。2015年12月初,羅湖醫院集團開出三十萬年薪面向全國招聘50名全科醫生。
“比原來門診忙多了。我們現在有很多公共衛生的工作要做。比如要幫病人建檔、家庭醫生的簽約、老年人的管理、殘疾人的管理、慢性病的管理等。多出來很多很細的工作。不光看病,還要把病人管理起來,跟他們聯系。”東門社康中心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的團隊長李華亮說。
對于醫生來講,一方面是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也是工作量的大幅增加。深圳居民的參保種類分為三檔,一檔居民醫保的報銷比例最高,二、三檔次之。但不管哪一個檔次的參保者,選擇去社康看病都能夠獲得政府更大比例的補貼。
全新的醫保整體支付方式
羅湖醫院集團改革最大的亮點是其醫保支付方式的改變,現在實行“總額管理,結余獎勵”的醫保整體支付方式。以羅湖為例,在羅湖的居民可以自由選擇醫療機構,醫保局以上一年和羅湖醫院集團簽約的參保人數為支付單位,按照人頭支付。所有和集團簽約的參保人的醫保費用是一個基數。此外再加上一定的深圳年度人均醫保上漲率。兩筆錢加總整體預付給羅湖醫院集團,也叫做打包付費。年終結算,虧損了由集團自行承擔,若有盈余,則全部歸集團。
換句話說,按照這種結算方式,從頭至尾醫保局只支付給羅湖醫院集團一筆錢。這樣一種支付方式的改變意味著,羅湖醫院集團如果想要實現利益最大化,只有兩種辦法:一種是集團要保證和它簽約的參保居民的健康,讓居民們少生病,少在醫院花錢;另外,要通過做好社康醫院的服務來吸引盡可能多的人和集團簽約。
“那么藥價虛高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了,醫院集團自己會去解決的。”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顧昕說。按照這樣的方式,邏輯上能夠實現集團、醫生、患者等多方利益的一致。
根據國辦發〔2017〕55號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深化基本醫療保險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在“完善醫保支付政策措施”一節要求“探索對縱向合作的醫療聯合體等分工協作模式實行醫保總額付費”。“這句話在之前的文件中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就是中央在肯定羅湖模式。”顧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