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驅動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資源。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堅持市場導向,遵循人才規律,將人才工作與產業發展、創新創業深度融合,不斷優化人才服務環境,搭建寬廣、優渥的人才用武平臺,有效釋放人才服務發展的活力和勢能,為新時代追趕超越注入強大動力。
放寬視野引人才。瞄準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緊缺人才,著眼“高、精、尖、缺”,引進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企業經營管理類人才。在產業發展、生態環保、文化旅游、園區建設、市場營銷等方面,實施更加開放、更具柔性的人才引進政策,注重從知名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畢業生中廣聚人才,形成重點區域全覆蓋的優秀人才矩陣。
激發活力用人才。堅持以“用”為本,充分發揮人才在創新創業、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中的生力軍作用。以培養造就區域高層次人才為重點,實施領軍、拔尖、骨干人才梯次培養工程。聚焦追趕超越、目標責任考核、區域特色主導產業,用好黨政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常態化加強人才開發和培養力度,引導人才走向重點區域、基層一線和脫貧攻堅主戰場。
搭建舞臺助人才。找準人才工作與招商、旅游、文化、農業等工作的結合點,推動人才工作與中心工作有機融合,助推重點領域、重點區域人才項目加速實施。依托“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活動,廣泛建立人才工作室、人才服務站等有效載體,“外引內育”,激發人才活力。強化優秀人才的培養、培育力度,邀請高等院校和知名企業的專家學者辦班授課,傳授生態環保、文化旅游、鄉村振興等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增強人才的使命感、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人才助力發展的智力支撐作用。
創新政策活人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研究出臺“人才新政”,探索更為活躍、公平、科學的人才評價、運用體制機制,積極為各類人才作用發揮搭建平臺,讓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建功立業,實現“名利雙收”。圍繞經濟發展中的重要項目、重點研發、重大工程、優勢產業等,積極與“雙一流”高校簽訂人才交流合作協議,在決策咨詢、高端培訓、訂單培養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大中型企業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對接,深化校地聯合、校企聯合,在生產研發、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研究基地、工作室、示范點,依托高校培養一批適應經濟轉型升級的緊缺實用高技能人才。
優化服務留人才。以人才滿意為第一標準,當好服務人才的“店小二”,全方位提升面向人才的服務工作水平。切實加強人才創新創業要素供給和政策集成,拓寬投融資渠道,健全創業支持體系,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優渥的創業創新軟環境。完善人才生活保障體系,給予充分的關懷關愛。建立人才公寓、人才大廈、人才服務中心,在人才落戶、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開辟“綠色通道”,建立包含醫療、旅游等方面優惠政策的“人才綠卡”制度,做到“拴心留人”。提高人才政治待遇,加大人才認定和使用力度。積極培育、挖掘優秀人才先進典型,在人才評選表彰、職稱評定等方面進行鼓勵激勵,鼓勵人才從技術層走向企事業單位管理層、決策層,邀請優秀人才充分參與地方發展的重大活動、重要會議和重點決策,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