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bdo id="ydtpl"></bdo></meter></label>
    <label id="ydtpl"><meter id="ydtpl"></meter></label><span id="ydtpl"><optgroup id="ydtpl"><xmp id="ydtpl"></xmp></optgroup></span>

      1. <li id="ydtpl"><mark id="ydtpl"><strong id="ydtpl"></strong></mark></li>

        <thead id="ydtpl"><optgroup id="ydtpl"></optgroup></thead>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人物 > 各界楷模
        投稿

        飛奔的高鐵和它背后的女人

        2021-09-06 08:23:53 來源:鳳凰網人物 作者:賴祐萱 劉星雨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飛奔的高鐵和它背后的女人

        對梁建英來說,「火車」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一個詞匯。「非常快樂,非常自由。」多年后向《人物》回憶坐火車的童年經歷,梁建英用了兩個「非常」。從那時起,她就覺得火車是一種神奇的交通工具,「坐上它,就能到達你心里想去的地方」。

         第二個家

        海越來越遠,城市也看不見了。樓房變得低矮稀疏,數十輛重型卡車揚著塵土過去,沿街招牌上的名詞從鲅魚、戳子肉、青島鍋貼,變成了鋼鐵、建材、船舶涂料。棘洪灘位于青島邊緣,緊挨膠州與即墨,擁有成群的重工業園區。

        其中,占地2600多畝的中車四方是中國最重要的高鐵列車研發和制造基地之一,中國近一半的高鐵列車從這里駛出。中國首列時速200公里高鐵列車、首列時速300公里高鐵列車、首列時速380公里高鐵列車、首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和首列城際動車組均誕生于此。每天天黑后,待試跑的列車在廠區外的大環線軌道等候,忙碌的時候,轟隆轟隆能跑上一夜。

        這是49歲的梁建英工作了26年的地方,是她的第二個家。

        梁建英,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高鐵列車技術專家。她是中國高鐵裝備業唯一的女性總工程師,「和諧號」CRH380A高鐵列車、「復興號」CR400AF高鐵列車均由她主持設計。

        6月22日,清晨6點多,我們從北京南站出發,乘坐梁建英主持設計的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CR400AF高鐵列車,經3小時6分鐘抵達青島,在中車四方的高鐵列車模型室見到了她。面前的梁建英留著齊耳短發,參差一些白發。平時穿的都是工服,這一天為了配合《人物》7月刊的封面拍攝,她特地換上了帶著系帶、木耳邊設計的白色襯衫和一雙黑色高跟鞋。屋子中央的桌子以及三面環繞的陳列架擺著上百個列車模型,都是20年間她與中車四方團隊研發制造的產品。從地鐵、城鐵到「和諧號」、「復興號」、高速磁懸浮列車,這些產品覆蓋了中國幾乎所有的鐵道線路,見證過無數次地球上最龐大的、最密集的人口流動。

        20多年過去了,于延尊還記得梁建英剛畢業入廠時,和電氣組的同事就技術問題爭吵的場景。她有話直說,也不輕易退讓,經常和同事爭得面紅耳赤。「這小姑娘不一般。」初見她,這位電氣組的老大哥就知道,梁建英的脾性與旁人不同。1995年,23歲的梁建英從上海鐵道學院畢業,來到青島,想要闖出一番天地。二十出頭的年紀,毫不怯懦,潑辣直爽,「能說,能干,也能吵」。

        于延尊發現,這個新來的小姑娘「很多思路都很獨到。」梁建英自己解釋,這種獨到可能來自女性的第六感。她覺得,女性的細膩、韌性和包容在工作中幫助了她。在高鐵裝備行業,女性是少數。但梁建英說,從她進入中車四方那天起,她就沒有覺得自己比哪個男性弱。當然,她也不會覺得自己非要比哪個男性強。性別從來沒有阻礙過她。

        懷孕7個月,她去醫院產檢,與別的準媽媽不同,她咨詢醫生的不是身體問題,而是「醫生,我到底還能不能出差了」?醫生很驚訝,問她去哪兒,她說不遠不遠。其實,后來她挺著大肚子,興沖沖地跟著團隊去了日本,開展技術談判。

        她身上的這種「勁兒」一直都在。每一位剛入廠的大學生都要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這些基礎工作瑣碎、單調,但梁建英感到快樂。第一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一筆一筆將舊圖紙上的手繪本「描」進電腦,存檔歸案。剩下的時間就是看各式各樣的、幾百頁厚的列車產品說明書。

        新入廠的年輕人都有師父領著,師父像傳授家傳秘籍般教導他們。那時,像梁建英這樣的大學生和辦公室那幾臺描圖的電腦一樣珍貴,師父們傾盡全力照拂他們。最初的10年,梁建英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她像交一個新朋友那樣去認識每一輛車的樣貌、性格和脾氣。她學的是電氣工程,但車的每一處都要熟悉:車體、設備、排水、電器、車內、轉向架……一個部件、一個設備、一個系統地學,直到掌握整輛列車的奧秘。

        甚至有半年,梁建英真的只是學習,每天的「活兒」就是上公司安排的英語培訓課。梁建英覺得,這兒真是一個特別的地方。

        她是林區的孩子,在東北森林繁茂的小鎮長大。林業局原本是當地人的理想去處,但上世紀90年代,林區逐漸衰敗,失去了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軌道交通行業卻在此時釋放出希望的信號,報志愿時,高中老師向她推薦了上海鐵道學院(現已并入同濟大學),老師說,「軌道交通是很好的,未來會很穩定。」專業是她自己選的。她記起有一則關于鐵路電氣化改造的新聞,看到的時候她就很興奮,電氣化鐵路將會是中國未來的方向,她想。于是,第一志愿填了電氣工程。

        梁建英對火車并不陌生,她的父親就是一名鐵路工人,在鎮上的小站負責列車調度。她對父親的工作不好奇,在她的世界里,有趣的是那一列列長長的、黑乎乎的東西,「怎么可以拉那么多東西,跑得那么快」?

        她的家住在離火車站直線距離兩三百米的地方,因此每天夜晚她都要伴著火車的轟鳴聲入眠。每當列車呼嘯而過,她睡的炕會發出強烈的震動。從小鎮去縣城,交通工具也是火車。那時候火車開得慢,一個小時左右才能跑三四十公里的路。梁建英最喜歡坐貨運列車,沒有乘客,尾節車廂屬于列車長和像她一樣的鐵道子弟們。冬日車廂靠燒炭取暖,孩子們搬著小板凳,圍著火爐聽大人們說笑侃大山,晃晃悠悠就到了目的地。

        對梁建英來說,「火車」是世界上最浪漫的一個詞匯。「非常快樂,非常自由。」多年后向《人物》回憶坐火車的童年經歷,梁建英用了兩個「非常」。從那時起,她就覺得火車是一種神奇的交通工具,「坐上它,就能到達你心里想去的地方」。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當時多興奮啊」

        梁建英懷著勃勃雄心入行、像海綿一樣吸收學習的最初10年,卻是中車四方一段低迷的時期。1952年,中車四方建造了第一臺國產蒸汽機車,但到了1990年代末期,卻已經很長時間不復曾經的輝煌。對設計師們來說,經費很少,能延展的空間也相對小——車型是固定的,一輛綠皮火車顛來倒去地改,改個門,改個車頭,修修補補,停停走走,好像一切都凝固了、停滯了。

        轉折點發生在2004年。2004年1月,國務院批復了《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規劃要求鐵路網擴大規模,完善結構,提高質量,快速擴充運輸能力,迅速提高裝備水平。同年4月,國務院發布《研究鐵路機車車輛裝備有關問題的會議紀要》,提出了「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的基本方針;7月,國家發改委與鐵道部聯合印發《時速200公里動車組技術引進與國產化實施方案》。中國高鐵列車在經歷了19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前期積累階段后,從此進入了蓬勃發展時期。

        通俗點說,從這時起,設計師們不再關著門、憋著勁自個兒琢磨如何造車了。國家開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且成熟的產品和技術。2004年,中車四方引進時速200公里高鐵列車,開始進行高鐵列車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設計師們看到引進的車輛后,內心都很受震動——原來車體還可以用鋁合金做?還只有1.5毫米的厚度?

        他們如饑似渴地要搞清楚「為什么」。他們為什么這么造車?為什么這么畫圖紙?中車四方首席研發師、線路試驗專家于延尊回憶,「一張圖紙上電阻為什么用0.5,而不是別的參數」這樣的問題,他都可以追著外國設計師問很久。

        「當時多興奮啊。」田愛琴回憶,一切都立刻變得不同了。那段日子,單位所有人都跟「打雞血」一樣,兩三天連軸轉,成宿成宿不睡覺,都想把過去的日子追回來。

        2006年,中車四方開始自主研制時速300公里高鐵列車,梁建英擔任項目主任設計師,這是她第一次真正地設計一列高鐵列車,也是她忙碌生活的開端。三年多,她面對的是50多萬個零部件、幾萬張設計圖紙,以及,根本見不上她一面的女兒——她上班,女兒在睡覺;她下班,女兒也在睡覺。有一天,女兒打電話給她,媽媽,我想你陪我吃一頓飯。但她沒有時間。梁建英說,引進外國列車和技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她那時開始想自己成為那個巨人。

        電氣系統被譽為高鐵列車的神經與心臟,控制著列車的運行和方向。梁建英的工作從「心臟」開始,很早就過渡到了整體。中國高鐵列車發展的每一步,從時速80公里沖100公里,從100公里沖200公里,然后是300公里、380公里……梁建英始終在。從一名最普通的鐵路電氣系統設計員,到電氣組組長、高鐵列車設計師、主任設計師、總工程師……她不僅關注大方向,也參與每一個最細致的環節。

        「從頭至尾都是她跟下來的。二三十年了,我覺得梁總是我們公司唯一一個,一直把控方向,一直走過這么長路程的人。」田愛琴對《人物》說。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機器背后的「人」

        制造一個龐然大物究竟是一種什么感覺?很多人都這么問過梁建英。

        「所有的龐然大物,如果能夠工作得好,實現它的功能,那么基礎一定是十分精細的。(高鐵)雖然看著非常的笨,非常的拙,但它每個零部件可并不拙,都是很精巧的。」梁建英說,她的工作就是把千千萬萬個「精巧」連接成一個龐然大物。

        與其說制造的是一個龐然大物,不如說制造的是無數個精細的零件。正因為如此,列車每個細微的變化,都要經歷漫長且復雜的設計和無數次的試驗。「高鐵是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驗出來的。」梁建英說。

        2010年開始運行的「和諧號」CRH380A高鐵列車的噪聲在70分貝左右,已經低于世界動車組標準,但在主持研發「復興號」時,梁建英還是定下了再降低3分貝噪聲的技術目標。3分貝是一個太細微的聲音量級,蠶食桑葉的聲音大約是5分貝,也就是說,這是比蠶食桑葉的「沙沙」聲還輕接近一半的噪聲。

        2013年開始,為了降低這3分貝的噪聲,梁建英和她的團隊進行了持續一年多、超過3000次的試驗。從「和諧號」到「復興號」,表面上只是速度的提升,但它牽扯的是無數個技術細節。比如,當列車從時速300公里提升到350公里時,即便使用相同的材料,噪聲也會增強。梁建英和她的同事們為此重新分析了噪聲源頭,對車體結構、端部空調、轉向架的鋼輪都進行了新一輪的降噪處理。最終,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車廂內部噪聲降到了65分貝。

        列車的很多細節都藏著梁建英與她的同事們的心思。比如,掛鉤設計成什么角度,才能做到盡量固定住衣物,同時在回彈的時候又不傷到客人?這樣的細節還有很多:二等座座椅加長了20毫米,座位前后多了不間斷的電源口和USB接口,飲水機添加了安全鎖裝置……

        梁建英說,制造一列高鐵,不是為了制造一個巨型的機器,而是為了這臺機器背后的「人」。「要知道你的終端受眾是誰,你永遠圍繞著人在做事,只有這個『人』滿意了,你才滿意了。」

        她年輕時的愿望就是能設計一列讓所有人有尊嚴地出行的火車。這與她的經歷有關。她關于火車的記憶不只有童年的詩意。大學寒暑假,每次回家的旅途都是一個痛苦的記憶。

        上車的時候是被眾人簇擁著硬生生擠上去的;到了車上,喧囂嘈雜,還是人擠著人度過難眠的一夜。有時買不到票,站十幾個小時也是常有的事。車上除了人,有時還有動物,雞鴨籠子到處都是,車廂彌漫著污濁的氣息。因為擁擠,上廁所也是一件難事:首先需要在擁擠的過道擠著穿行,然后到了廁所門口,還需要先把擠在廁所里的乘客們請出來。

        梁建英至今清晰地記得,有一年去湖南株洲實習,她是從窗戶爬進車廂的,男同學先攀上去,再把女孩們一個一個從車窗接進去。「那個時候,我認為坐車是非常不體面的一件事情。」她向《人物》回憶,「那時候,火車只是一個運送工具,把你從A地運到B地,人像貨物,不像人。」她當時就想,火車不應該只是一個「運送工具」,它應該帶給人尊嚴,帶給人愉悅,就像她兒時記憶中的火車一樣。

        飛奔的高鐵和它背后的女人

        486.1

        梁建英想找回的是兒時火車作為空間的溫情,但要重溫這種溫情,需要的卻是告別昔日蝸牛般的速度。中國鐵路列車的發展史,首先是速度發展史。

        1953年,中國第一代鐵路客車21型誕生,時速僅有80至100公里。1997年,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K字頭快速客車最高時速120公里,2004年,經歷五次大提速后,「夕發朝至」的Z字頭直達特快列車啟動,最高運行時速160公里。也是在這一年,中國開始引進德國、日本的高速動車技術,生產「和諧號」高鐵列車,三年后,D字頭「和諧號」首次上線,部分列車運行時速達250公里。之后,就是中國高鐵列車迅猛加速的10年,2017年,「復興號」高鐵列車在京滬高鐵實現時速350公里運營。

        也許用乘客的視角更為直觀:1954年,從北京到上海坐綠皮火車需要經過36小時,而2021年的今天,北京到上海最快的一趟高鐵僅需4小時18分鐘。

        從普通高鐵設計師到主任設計師,再到總工程師,梁建英經歷了中車四方幾乎所有的車輛試驗,對她影響最為深遠的試驗都與速度有關。其中一次是CRH380A高鐵列車速度試驗。

        2008年,梁建英開始思考,如何去研發中國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鐵列車。兩年后,這個目標實現了,梁建英團隊成功設計出「和諧號」CRH380A高鐵列車,并且在京滬高鐵上跑出了時速486.1公里,創造了世界鐵路純商業運營車輛試驗的最高速(這個速度沒有打破法國TGV列車時速574.8公里紀錄,但TGV列車為了沖速進行了專門的改造,而梁建英團隊的車試驗用的就是最終給乘客坐的車型和線路)。這樣的速度意味著,當列車投入時速350公里運營時,極度安全可靠——因為即便在時速486.1公里狀態下,列車的所有性能指標都「非常好」。

        「486.1,它證明了我們的能力。當它批量運營時,我也可以安心地睡覺了。」2010年12月3日,沖486.1公里試驗成功的日子,梁建英始終清晰地記著。還有當486.1這個數字從大屏幕上跳出來那一刻她也至今難忘:身處車上控制室的她「忍不住狠狠地拍了一下手」,同時,她聽見了同事們從高鐵上傳來的歡呼聲。

        在梁建英和她的同事們的工作中,成功不過一瞬,為了這一瞬,需要經歷成千上萬次的失敗、成千上萬次失敗之后的調整、優化。

        有些失敗幾乎令人絕望。田愛琴談起2017年進行的一次車頭碰撞試驗。這項實驗是為了模擬時速42公里狀態下兩車相撞,車體如何最大程度不受損、不脫軌。

        田愛琴是項目負責人,她帶著團隊,拉著車體,一路輾轉到了專門的真車碰撞試驗線路。進行一次試驗的成本極高,交通費、現場安防部署、直升機救護車……團隊在出發之前,已經在「家里」做了持續兩三年的事無巨細的準備,從車體材料的柔軟度調試,到連接車體的螺絲的仿真試驗,所有的細節測試都是成功的,研發團隊很有信心——真車試驗肯定可以一舉成功。

        但試驗結果讓人非常沮喪:除了車頭完好,后面的車廂都脫軌了。這樣的場景在過去兩三年的仿真測試中從來沒有發生過。田愛琴愣在那里,很長時間不知該如何反應。「好像衛星要發射上天了,結果突然發不起來。你想這個結果,誰能擔得起,你怎么和領導交代?」

        「領導」就是總工程師梁建英。猶豫再三,她還是給梁建英打了一個越洋電話。當梁建英接起電話,她說完一句「喂」,然后,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她們隔著電話,沉默了很久。

        最后是梁建英先開口的。「世界上沒有必然的事情,沒有道理說按照設計圖紙生產的東西就會成功。」梁建英同她講,「失敗,才能體現你作為一個研發工作者的價值。一次性成功那就不叫研發了,那沒有挑戰。」

        梁建英寬慰她,「你回來,咱們一起分析。」

        后來她們經過仔細排查,發現是供應商車體連接件的結構問題。一個零部件導致的失敗。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毛病」

        在高鐵這個龐然大物面前,每一個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輕視不得。而且,為了它們,梁建英和她的同事們需要經歷持續的、具體的艱辛。運行在京哈線上的高寒版「復興號」,螺栓和螺母都采用了抗低溫材料,在零下40度的內蒙古伊圖里河進行試驗時,所有人穿著大棉襖、大棉褲,在冰面上滑著走。在蘭新線百里風區試驗高鐵列車的抗風沙性,每天梁建英團隊都要問當地的氣象所「今天幾點來風呢」。有時大風后半夜來,一群人就坐在深夜的高鐵里等風來。風來了,他們立刻讓列車穿梭在12級大風里,同時監測風力狀態、脫軌系數等一系列的復雜數據。兩個月間,梁建英和她的同事們在蘭新線上「跑」了整整3萬公里。

        梁建英說,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從圖紙變實車,團隊總共需要做超過5200項地面試驗、2300多項線路試驗,行駛總里程不少于61萬公里。

        制造高鐵的工作包括了截然不同的兩極:龐大與細微、理性與詩意、抽象數字與「肉身體驗」。這些在中車四方轉向架開發部部長張振先身上濃縮為一個「怕」字,張振先告訴《人物》,這是他做高鐵設計師最強烈的感受之一。

        進行試驗時,高鐵設計師一般都在車廂內部,他們能看到的、感知到的只有顯示屏上變化的數值。2016年秋天,張振先在山西大新縣做「復興號」時速380公里試驗,自己的列車做完試驗,他突然想感受一下高鐵的聲音,走到了試驗的高架橋下面。

        那是他第一次在高鐵車廂之外的地方感受它,也是他一生都將無法忘記的感受。當高鐵列車以時速380公里速度「跑」過高架,他感覺周遭的一切都在震動、顫抖,那種劇烈的響動他從未聽過。過去,他在車里,什么也感覺不到;現在,他在車外,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設計的東西能夠制造如此可怕的能量。「真的怕。特別怕。」

        一列空的高鐵列車組重達400多噸,支撐它的只有帶著兩個鋼輪的轉向架,轉向架的鋼輪與軌道的接觸范圍不過直徑三四厘米的面積,張振先伸出手,把拇指和食指繞成一個小圓圈,「你看,只有這么大。」和400多噸重、以每秒100米速度飛馳的巨物相比,設計師手指圈起的圓可以忽略不計。但就是這樣小小的接觸面,可能導致無法計量的災難。

        后來,張振先坐高鐵的時候多了一個「毛病」:非要在車上走一圈才安心。車廂兩端站一會兒,車廂中部站一會兒,從頭至尾,走個遍,他想在試驗和數據之外感受自己設計的東西到底安不安全。

        田愛琴也有這樣的「毛病」。她說,自己坐高鐵很難安靜下來,總想不停觀察四周,看看有沒有乘客或行李箱不小心撞擊到車體,會不會對設計造成損傷;看看墻上有沒有腳印子,下次材料是不是要做得更耐磨些;水灑了,是不是會滲到車體縫隙;工人洗車會不會把洗車液倒進設備,會不會無意踩踏了什么部件。她想好好保護自己設計的車,這樣才能保護車上的乘客。每次審視一圈后,她會對自己說,「沒啥需要改進的,還好,可以放心了。」

        安全是第一位的,這是大家的共識。作為一直追求列車性能和速度突破的總工程師,梁建英認為沒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所有的數據,所有的性能,所有的產品和速度,都應該以安全為基礎。」

        受訪者供圖

        受訪者供圖

        「極其美妙的時刻」

        「科研很苦,科研很苦的。」梁建英連著強調了兩遍。對她來說,科研本身的過程是冷冰冰的,它重復、單調,充斥著數據和公式,但它也有「極其美妙的時刻」。梁建英和田愛琴都提到了一個形容,制造高鐵的美妙就像學生時代解答數學難題的美妙。

        「小時候,我要做一道數學題,百思不得其解,等了很久,算了很久,終于有一天得到了正確的解法,那多快樂啊。我現在的快樂和孩提時做數學題得到的快樂是一模一樣的,是全身每一個細胞都在快樂。」梁建英說,26年,她就是靠著一絲絲變化、一點點快樂,去支撐一段段漫長的、冰冷而單調的科研過程。

        這樣的快樂是梁建英團隊中很多人都有的。《人物》讓他們中的一些和梁建英有20年左右合作關系的人說說與梁建英相處的細節、故事,他們只能往外蹦詞兒,「真是不知道說什么了。」但當他們談起高鐵,談起鐵路,每個人的眼睛里都發著光。當他們談論外行人聽起來晦澀難懂的技術名詞,談論每一個零部件如何被制造,談論一列時速380公里的高鐵列車如何疾馳的時候,他們都不自覺地嘴角上揚,沉思一會兒,繼而發出清亮歡快的笑聲。

        他們發自內心地為中國高鐵的發展感到驕傲。梁建英覺得,中國高鐵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她認為,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擁有像中國這樣強大的鐵路運營組織能力,能夠貫穿南北、東西,實現四縱四橫的鐵道網。中國高鐵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舒適性也都是領先的。于延尊舉了兩個數據:截至2020年底,中車四方高鐵列車百萬公里故障率只有0.5次,而國際上這個數字一般在1左右;世界高鐵列車的乘坐舒適性指標優級是2.5,「復興號」高鐵列車的指標已經達到了2以下。

        另一種「美妙時刻」是在乘高鐵的時候。

        2010年,常年跟車、只與數據打交道的梁建英才第一次體驗到了這個「美妙時刻」。她在北京出差,突然接到緊急任務要前往濟南,她下意識地要買張機票飛回去。同事笑她,「現在誰還坐飛機啊?大家都坐高鐵了。」從業15年的高鐵設計師第一次以乘客身份坐上高鐵,從北京到濟南,只用了3個多小時,車廂明亮,井然有序。

        「你就覺得真是不錯,那個時候就感覺自己做的事情還是很有意義的,對這個社會也是有價值的。」梁建英向《人物》回憶。1992年12月,讀大二的梁建英入黨的時候,她就特別想走到建設國家的行列里去。畢業后,她真的走進了這個行列,在此后的30年,她一直做著與這個國家十幾億人民的生活最緊密相關的工作。

        6月下旬,中車四方研制的新型智能化高鐵列車在京滬線投產運營,這輛高鐵列車向梁建英的愿景再次邁近了一步:車廂座椅根據人體工程學進行了優化,空調氣溫調節也更加精準,一些細節上也更加人性化——USB充電接口從椅子底部變更到前座椅背,小桌板的杯托凹槽變深,還多了自動販賣機和全覆蓋的5G網絡。

        為了這個項目,最近連續幾周梁建英都在出差。忙碌是梁建英這么多年的常態。拍攝封面這天,中車四方外宣部的工作人員悄悄對《人物》說,能不能把今天的照片都發給梁建英,「她很少這樣拍照片了。」放假的日子,同事勸她,休息吧,去玩吧。忙碌慣了,她反倒不知道怎么休息了。

        她也設想過另外一種生活,沒有科研,沒有數據,沒有試驗。她希望有一天,能夠坐著自己設計的高鐵列車,走過中國10條最美高鐵線路,沿著鐵路線游玩,看看列車外的風景,最終抵達江南水鄉,在那兒住上一年半載。江南,是她去過最美最安靜的地方。

        但此時此刻,另一種生活還離她很遙遠,她需要和她的高鐵繼續一起「跑」下去。近兩年,中國高鐵下一步如何發展的問題一直纏繞著她:到底要往哪個方向去?還能怎么在技術上突破?如何在未來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繼續走在世界的前列?

        她理想中的高鐵不只是一個舒適、便利的交通工具,還是一個移動的城市生活空間。人們可以在高鐵上聊天、工作、休息,甚至進行社交和商務談判。尤其是,這個空間還有它的獨特優勢:它將人們從日常生活中解放出來,讓人擁有一整段的屬于自己的時間。

        也許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空間。梁建英也會在一些時候,短暫地退到她的「空間」里,她會喝喝茶,看看書,或者一個人開車出去走走。她一直喜歡蔡琴的歌,開車的時候總是放她的歌,聽著聽著,她會跟著音樂很大聲、很用力地唱起來。也許只有在這一刻,她終于不用再想中國高鐵往何處去的問題了。

        飛奔的高鐵和它背后的女人

         
         
         
        責任編輯: 孫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

        大胸妈妈的朋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影院| 美女毛片免费看| 四虎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秋霞日韩久久理论电影| 免费播放春色aⅴ视频| 污污视频网站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狠狠夜色午夜久久综合热91|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专区| 爱情岛论坛亚洲永久入口口| 动漫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特大巨黑吊aw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级在线观看|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亚洲人成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丰满熟妇xxxx性ppx人交|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熟妇人妻无码XXX视频| 亚洲色图欧美激情| 校霸把学霸往死里做|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高清ww|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综合在线视频 | 免费特级黄色片| 欧美激情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专区91在线|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日本牲交大片无遮挡|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久re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一个人看的视频在线| 大学生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