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康供體的糞菌移植到患者的腸道內,以改善其失調的微生態,是糞菌移植的醫學原理。美國最早在1958年就有糞水灌腸治療的醫學記載,但更早的文獻,出自1700年前葛洪的《肘后備急方》。
2012年前后,糞菌移植在美國開始廣泛運用于臨床。也是這一時期,南京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張發明博士在美國做訪問學者,意外接觸到糞菌移植且產生濃厚興趣。回國后,他很快開始了自己的研究,并把這項技術帶到世界領先水平。
目前,中國至少已實施8000多例糞菌移植手術,很多“疑難雜癥”得到了有效治療。但調查顯示,依然有50%的一年級醫學研究生尚未聽說過糞菌移植。
↑↑張發明(右)與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同行交流
多年過來,張發明不得不面臨一直未能破解的偏見和誤解。剛開始,有人質疑糞便也能治病?現在,又有人覺得糞菌移植是“萬金油”,啥病都能治,腸道感染、糖尿病、癲癇、腫瘤……
張發明更害怕“萬金油”一說。他說,美國最近剛剛發生的一起糞菌移植導致的死亡案例,已經引起業界和公眾的恐慌,我們需要厘清認識。
↑張發明(中)和他的研發團隊
死亡案例
美國發生3起患者因糞菌移植導致死亡
這是公開報道的美國第三例與糞菌移植相關的患者死亡,但這一次,關注度遠超從前。
原因在于,之前兩例患者死亡,是手術操作過程中引發,由于術中誤吸導致死亡。而這一次,是微生物導致的死亡。“這跟前兩例有本質上的差別。”作為中國現代糞菌移植第一人,張發明隨時都關注著整個行業的動向。
2012年,張發明在美國做訪問學者,在一個小組會議上,他邊吃披薩邊聽一位醫生做關于人糞治病的報告,雖然當時覺得有些不適,但還是被這個全新的課題所吸引。張發明說,自己當時在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研修內鏡技術領域,指導老師就是經內鏡自然腔道內鏡手術概念的提出者Kalloo教授,是內鏡技術領域的國際權威。但他還是執意放棄了這個“高大上”的方向,改攻很多人“嗤之以鼻”的糞菌移植。
回國后,張發明潛心研究,用全新的方法做了第一例具有現代技術意義的糞菌移植治療,牽頭研發了世界上第一臺用于糞菌分離的智能機器,建立實驗室,中華糞菌庫,做風險評價,并積極推廣這項技術。
越來越多的醫院和醫生參與其中,糞菌移植一下子成為了熱門課題。據他統計,全國至少已經實施了8000多例糞菌移植手術,其中治療艱難梭菌感染90%以上有效,潰瘍性結腸炎70%以上有效,無一糞菌移植導致的死亡案例。
2019年6月中旬,一場微生態診療論壇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以下簡稱西南醫大附院)舉行,包括張發明在內,中國實驗動物學會無菌動物專委會主任魏泓、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夏敏、熱心腸生物技術研究院創始人藍燦輝等專家應邀參加,關于糞菌移植與人體微生態研究的現狀和未來,都有廣泛探討。
也是在會議舉行期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披露了微生物導致死亡的案例。隨后在另一場針對醫務人員的直播講座上,張發明對這起案例做了介紹和分析。他說,這起案例影響極大,業界將重新評估糞菌移植的安全性,并展開新的研究方向。如今,美國政府已作出新規,所有臨床研究,在提供對供體的耐藥菌檢測報告前,一律暫停。
張發明表示,這件事雖然發生在美國,但國內從業者要引以為鑒,舉一反三,在保持樂觀的態度時,更要理性認識和應用糞菌移植,這是保護其健康發展的關鍵。
↑呂沐瀚教授正在為患者做糞菌移植手術
曾經尷尬
效果明顯,但面臨“死馬當活馬醫”窘境
今年5月,西南醫大附院糞菌移植中心正式建成投用,這是西南地區首個標準化糞菌移植實驗室。西南醫大附院內科、消化內科副主任呂沐瀚教授介紹,醫院目前已經做了將近20例糞菌移植治療,90%以上患者顯示出良性效果。
主治醫師羅剛博士的一個病人,八年間反復拉肚子,遍地尋醫沒有治愈,最后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來。目前,這名患者病情明顯好轉,正考慮個把月后做第二次糞菌移植。而效果最佳的是一名頑固性便秘患者,一次手術后就基本痊愈了,而在此前數年,該患者必須依靠服藥幫助排便。另有四例炎癥性腸病患者,也效果明顯。
“大部分患者都是久治不愈,尋醫而來。”呂沐瀚告訴紅星新聞,目前醫院接診的有合肥、西安、成都、攀枝花、宜賓等地患者。
呂沐瀚介紹,相對來說,糞菌移植均用于疑難危重疾病。在治療時機上,往往基于醫生的臨床經驗判斷,另一方面,因為醫院目前供體捐贈的糞菌較少,“稀缺的醫療資源,需要用到更嚴重的病人身上。”
臨床數據證明,糞菌移植對一些疾病有明確療效,如艱難梭菌感染、便秘、放化療引起的腸炎、克羅恩病等。而癲癇、厭食癥、糖尿病等,也有不同程度效果,這些疾病都有一個內在關聯,就是“菌群失調”。
但現實中,糞菌移植的治療選擇,有時候不得不面對“死馬當活馬醫”的窘境。呂沐瀚說,因為病人的不了解,對新技術的不信任,他們往往是其他辦法用完了,只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前來。
羅剛就遇到過這樣的尷尬情況,一名腫瘤患者做完放療后,引發放射性腸炎,羅剛覺得可以嘗試糞菌移植治療,但對方耐著性子聽完羅剛的介紹后,只認為他是個騙子。
張發明對此并不意外,畢竟超過50%的一年級醫學研究生都還沒聽說過糞菌移植,這個數據,是他剛剛做的一份問卷調查得出的。
↑呂沐瀚教授正在為患者做糞菌移植手術
偏見誤解
被認為是醫學“萬金油”,啥病都能治
剛開始從事糞菌移植研究時,張發明耳邊充斥著各種懷疑的聲音。很多人認為他的項目并不高級,“這是胡搞”……這些聲音不是來自普通大眾,而是醫療領域。有半年時間,張發明為了“耳根清凈”,拒絕參加任何學術活動。
隨著臨床應用的增多,學術論文的不斷出現,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糞菌移植的治療效果。但另一種聲音又逐漸出現,糞菌移植就是“萬金油”,啥病都能治。
張發明對“萬金油”一說更為警惕,一方面,有應用不合理的話外音。他告誡業界同行要理性、謹慎、克制。已經有很多同行朋友告訴他,有不止一家公司變換花樣兜售“糞菌”,總的規律是價格昂貴,同時還表達對行業發展嚴重的擔憂。
張發明告訴記者,這樣的商業行為不新鮮,2013年5月以前,美國出現過熱炒明星糞便的現象,據說一個體育明星,或者影視明星的一泡糞便,賣到數千美元。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隨即對糞菌移植做出極其嚴格的管理,禁止任何商業銷售,要求只能是醫院用于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的治療,而且還必須提交很多審批材料。顯然,這影響了臨床救治,幾個月后政府又逐漸松綁。
人們懷疑“萬金油”,另一方面,這是大眾認識不到位,所謂的多種疾病能獲益于糞菌移植,是因為本質上這些疾病的特定類型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就好比青霉素,可以用于治療眼睛的感染,口腔的疾病,腹腔的疾病。”但人們不會懷疑青霉素“包治百病”,因為他們早就接受了這樣一個事物。
張發明將這些現象歸結為醫學倫理問題,他說糞菌移植面臨的醫學倫理存在兩種現象,一是倫理的過度限制,一是倫理的過度放縱。
過度限制,是監管和社會對新生的糞菌移植過于苛刻,拒絕或者限制使用,最終導致一些能挽救的生命不能挽救;過度放縱,指的是監管缺位和環境亂象,大眾及從業人員往往過度使用,又或者是不嚴肅的調侃。
↑工作人員在環境很好的糞菌制備實驗室
研究熱潮
業界形成普遍認識,探索人體微生態系統
“跟你握手,現在應該說你們好。”藍燦輝打了個比方,人體與微生態系統,是你和你們的關系。藍燦輝主創《熱心腸日報》,專門介紹腸道方面的疾病研究,關于糞菌移植,他已經寫過多篇科普文章。
他用亞馬孫河來比喻一個人的微生態系統,豐富而又有很多的未知。但宏觀的理論已經明確,部分微生物遭到破壞,影響的可能就是整個生態系統。
在目前的研究中,藍燦輝說更多還處于相關性階段。比如我們知道腸道菌群的移植,對治療艱難梭菌、癲癇等疾病有良好效果,但我們還不知道是哪一部分微生物發揮了作用,如何發揮的作用。
西南醫大附院的微生態診療論壇上,魏泓教授介紹了目前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在無菌實驗室里,把人體微生物移植到小鼠身上,以得出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因果關系。
不止于此,醫學領域、生物學領域專家正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從實驗室到臨床,搜集更多微生態方面數據,以求解這個寬廣而尚有很多未知的領域。藍燦輝統計了這一領域的研究熱度,2018年,全球頂級期刊發表了1.2萬余篇微生物方面的論文。從2012年開始,這個數據呈量級增長,已經趕上腫瘤研究的熱度。
張發明告訴紅星新聞,在科學主義至上的美國,“成分不清,機理不明,無法復制”的糞菌獲準用于臨床治療,這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這樣的研究熱潮,基于業界已經形成普遍認識,探索人體微生態系統,是治療很多“疑難雜癥”的另一個全新途徑。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糞菌移植供體招募
監管定性
糞菌移植到底是醫療技術還是藥品?
西南醫大附院消化內科主任鄧明明教授主持了醫院的糞菌移植項目,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創建了標準化實驗室。
張發明給予了技術和數據方面的全力支持,他認為,實現自動化、無交叉污染的標準配置,可以改變糞菌移植項目“不高級”的評價。
此前,鄧明明團隊在招募供體的時候,把廣告牌立在了西南醫科大學的食堂門口。有人笑言,在食堂門口來宣傳糞便捐贈,有些礙眼。但她堅持認為,這是一個嚴肅的醫學課題,只要做得專業,人們就能正確理解。
張發明介紹,全球對糞菌移植管理歸宿一直有爭議。美國把糞菌移植作為特殊研究性新藥來進行管理,但因為糞菌不可能實現絕對
的同質化生產,所以
糞菌移植
本質是一門醫療技術。在美國,醫生可以做糞菌移植,非營利性的機構可以賣,但是商業機構不能賣。在中國,糞菌移植目前直接按醫療技術進行管理,由醫院醫生來實施。
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曄是醫療界權威法律專家,他說如何監管,首先要明確糞菌移植到底是藥品還是醫療技術。如果按醫療技術管理,依據《臨床醫療技術管理辦法》,只要不是限制類技術,進入臨床治療就比較簡單,醫院備案,省級衛生部門備案即可,但是只有醫生才可以做。
但如果按藥品進行管理,就需要國家注冊,臨床研究、實驗、測試,以及準確的成分分析、藥理分析等。因此,把糞菌移植當藥品管理,只有藥廠才能賣,就很難用于臨床。但隨著糞菌移植的發展,未來有可能按照藥品進行管理,因為糞菌涉及到標準化生產、分離,并具備治療效果等特性。
張發明一直向業界呼吁保持理性,合法開展,穩健發展,“就好像開車,新手膽子大,老手才知道哪里有危險。”他擔心一旦失控,監管部門會“一刀切”式地收緊,這對行業的健康、長遠發展,是致命的打擊。
臨床共識
是另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什么樣的病人選擇糞菌移植手術?如何確保手術質量?呂沐瀚也坦言,除了明確有效的幾種疾病,其他一些疑難疾病需要醫生的臨床經驗進行判斷。
但每個醫生經驗有別,病人認知有差異。張發明告訴紅星新聞,作為新技術,大家都在探索標準的判斷,這需要一個發展過程。
但在張發明這里,標準化的糞菌移植技術從一開始就在不斷推進,他呼吁有條件的醫院來建立標準化糞菌庫,并給出自己清晰的建議,希望他們能做到最好。
在設施、流程、實驗室管理等方面,張發明也在不斷推動標準化。比如糞菌樣品保存兩年,供體也要追蹤評價十年,他說這有助于保護從業人員、患者,也助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
劉曄也表示,糞菌移植的醫療規范,應該由領軍人物帶頭來做,權威專家共同參與,醫療方面很多技術,都是這樣形成的臨床共識。或者是專家編撰的通用教材,權威期刊發表的論文。
劉曄告訴紅星新聞,依據《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臨床共識相當于法律補充,比如糞菌移植出現了不良后果,有訴訟發生時,教科書、指南、專家共識便是判斷醫生是否有過錯的參考。
美國最近的這起死亡案例,很多同行都給張發明發信息,詢問下一步該怎么辦,張發明給出的回復是,自己做好才是提高安全性的根本措施。劉曄表示,這確實是一項醫療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但一個病例不能說明全部問題,在醫療界,這樣的案例無法杜絕,就好比青霉素,因為過敏導致患者死亡也有發生。
劉曄說,這是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在治療過程中,是救人重要,還是避免風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