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小清河美景。濟南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小清河,長又長,山東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好風光,出產稻麥和高粱……”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曾在齊魯大地傳唱。作為山東省濟南市城區唯一的納污和行洪河道,小清河曾一度變成小“黑”河。如今,經過系統治理,擁有900年歷史的小清河終于“名副其實”。
為提高治水成效,濟南市成立小清河環境綜合整治攻堅戰指揮部,按照“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思路,推進“系統治、全面治”,使小清河水質持續改善,徹底告別了劣Ⅴ類水體,成為濟南市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的最好詮釋。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肖紅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濟南市水污染防治再發力。1月至4月,全市國控斷面水質排名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無劣Ⅴ類水體斷面。全市10個國控斷面100%達標、100%實現水質類別提升,Ⅰ類-Ⅲ類水體比例達到90%。”
強化頂層設計,高標準推進治水
濟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高站位、高標準推動水污染防治工作。借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東風,組織編制濟南黃河流域暨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開展15區縣水環境承載力評估,對牟汶河、小清河等重要河段開展水生態調查,對雪野湖等重點流域開展生態環境評估,鞏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成果,釋放生態環境容量,擴大綠色發展空間。
今年3月,濟南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黃河流域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方案》,以市委、市政府辦公廳名義印發至各區縣黨委、政府,聚焦突出問題,高標準推進河道水環境問題解決。
《黃河流域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方案》以解決黃河流域突出水生態環境問題為抓手,要求進一步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持續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
突出問題導向,開展巡查督查
今年3月10日至12日,濟南市生態環境局組織10個檢查組,連夜開展黃河流域隱患排查行動;4月5日至6日,會同督查辦對黃河流域重點區域萊蕪區、鋼城區進行督導督辦;4月24日至25日、5月7日至8日,再次派出7個督導組實地核實,確保百分之百完成整改任務……
從會議部署到實地督導,再到現場觀摩,連日來,濟南市生態環境局全力落實定期調度、掛號銷號制度,持續加大巡查檢查力度,督導相關單位百分之百完成整改任務,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為進一步促進全市水環境質量持續提升,鞏固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成果,濟南市抽調各區(縣)環境管理、環境監察、環境監測人員組成13個精干檢查組,對全市65個河流斷面水質情況、53家工業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148個重點入河排污口、26個涉水資金項目進展以及飲用水水源地、各類專項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等進行拉網式檢查,采取明察暗訪的方式,找準弱點、短板,并通過視頻會議方式對所有薄弱環節逐一移交,逐一編號管理,逐一整改銷號。
濟南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處長李計珍告訴記者:“今年以來,濟南市先后組織開展了全流域水污染防治交叉檢查、污染源達標攻堅行動、黃河流域水環境風險隱患排查等多次專項檢查行動,先后6次開展水污染大檢查,通過區縣交叉檢查、暗拍暗訪、突擊抽查等方式,出動檢查人員1400余人次,對發現的問題,逐一進行現場移交,推動問題在一線解決。”
在水質逐漸改善的同時,濟南市注重水生態建設。2020年,小清河48公里全新生態景觀帶驚艷亮相,串聯起濟西濕地、大明湖、云錦湖、華山湖等多處城市景觀。小清河沿線成為聚人氣、得民心的泉城新地標。
創新監管模式,堅持河岸同治
人有指紋,各種各樣的水體有“指紋”嗎?
李計珍告訴記者:“濟南市在省內率先采用水質指紋溯源分析技術,快速鎖定污染源,建立起包括在線監控、追蹤溯源、立即整改等環節在內的快速反應閉環機制。”
為加強河流水質監管,濟南市在小清河睦里莊、京福路橋、洪園閘、辛豐莊等重點斷面建設國標站,對氨氮、總磷、COD、總氮、溶解氧等多項重要指標實施監測。
同時,在小清河干支流斷面安裝水質在線監測微站。目前,全流域共有81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全方位查找污染源,監控水質狀況及變化趨勢。
濟南市充分利用在線監測數據變化趨勢分析,及時、準確、快速判斷污染超標情況,重點對國、省控斷面進行日分析、日通報、日督辦,一旦發現指標超標,立即啟動河流沿岸徒步排查機制,力爭當日整改、當日見效;建立環保網格員加密巡查斷面機制,及時進行溯源排查,鎖定污染源頭,形成靈活高效的聯動響應機制。
市區兩級生態環境和水務部門實時聯動,區縣交叉檢查,市紀委、市檢察院等部門聯動督導,合力解決涉水問題,形成集監測、溯源、管控、執法于一體的“智慧黃河”監管新模式。
為加快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濟南市在山東省率先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監測。通過人工徒步排查,結合無人機、無人船等技術手段,出動無人機1750架次,航拍視頻8520分鐘,累計排查河道(湖庫)110余條(座)。
創新公益組織參與模式,社會公益人員參與排查共計1500余人(次)。他們對近百個間歇排口進行跟蹤,摸清排放規律,基本掌握全市主要河湖排污(水)口的分布狀況,初步形成排口管理“一張圖”,為濟南市水生態環境實施精準化、“點穴式”治污提供了基礎保障。
肖紅告訴記者,濟南市將繼續以水質改善為核心,以流域污染防治、飲用水水源保護、黃河流域水質保障三大任務為抓手,以城鎮飲用水水源地達標為底線,緊抓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機遇,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確保實現從水環境質量達標向水生態環境優良的突破,擦亮濟南“山泉湖河城”的生態底色。(周雁凌 季英德 趙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