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地南緣,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城東北30多公里處的狼窩沙,成片的樟子松已吐出新芽,與30多年來栽下的楊樹、沙柳等喬灌木一起,鋪滿了一道道沙梁。昔日不毛之地,綠意延展,黃沙止步。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880萬公頃,占“十三五”規劃治理任務的88%。經過多年治理,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生態狀況整體改善。
由過去的“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中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哪些成功經驗?成就背后,中國防沙治沙又有怎樣的核心密碼?
科學防治,四大沙地生態整體改善
陜西榆林林業展覽館里,一張老照片“訴說”著昔日風沙肆虐的情景:20世紀50年代,沙土一路埋到了鎮北臺的半腰處,眼看就要翻過城頭,直泄而下。有“萬里長城第一臺”之稱的邊關要塞鎮北臺,擋得住鐵騎來犯,卻攔不住滾滾黃沙。
那時,森林覆蓋率只有0.9%,流沙面積達860萬畝。榆林人吃盡了風沙的苦,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沙,非治不可!
靠著毅力和韌勁,以女子民兵治沙連為代表的當地百姓攻堅克難,治沙止漠。依靠科學治沙,榆林的林木覆蓋率從20世紀50年代的0.9%提高到34.8%,沙化土地治理率達93.24%。
播撒綠帶鎖黃龍,敢叫大漠換新顏。不僅在榆林,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山西右玉、河北塞罕壩林場,一個又一個科學治沙的故事詮釋著增綠護綠背后的精神力量。
“精準治沙,關鍵是要量水而行、以水定綠、林水平衡,應確保降水補給與植物水分利用動態平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長孫國吉說。
通過科學治沙,我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孫國吉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加快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國家重點工程,構筑區域性生態防線,由點到面帶動荒漠地區生態狀況整體好轉。目前,在我國北方風沙線上,已經建立起了一道多林種多樹種有機結合、喬灌草科學配置的綠色生態屏障。
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結果顯示,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年均減少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植被平均蓋度增加0.7個百分點,年均沙塵天氣次數減少20.3%。毛烏素、渾善達克、科爾沁和呼倫貝爾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增加226.7萬公頃,沙化土地減少16.9萬公頃,已由過去的“沙進人退”轉變為“綠進沙退”,生態狀況整體改善。昔日漫漫黃沙,如今已呈現綠浪滾滾、風吹草低的美景。
全民參與,以治沙促脫貧惠民生
“十幾年前,我聽說要在庫布其種樹時,感覺就是異想天開;十幾年過去后,看到沙地里的綠色多了、氣候好了,才發現庫布其沙漠真的變了。”在庫布其沙漠種了十幾年樹的村民張喜旺說,過去他靠著十幾畝薄田,每年純收入一兩千元,而現在他靠種樹、打工,一年收入可達十幾萬元,生活越來越好了。
如今,在億利集團等龍頭企業引領下,庫布其大批農牧民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條,實現了生態、扶貧協同發展,在生態改善的基礎上培育了生態修復、生態農牧業、生態健康、生態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大產業。
“有綠色就有希望。”這是張喜旺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從“黃色沙漠”到“綠洲銀行”,庫布其人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國沙區和石漠化地區分布著全國近2/3的貧困縣、近80%的貧困人口,既是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也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孫國吉指出,經過多年實踐,我國荒漠化防治已經走出了一條生態改善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近年來,各地依托荒漠化地區獨特的光熱水土條件,因地制宜發展以木材、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為重點的沙區特色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沙區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有效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沙區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陜西省創新造林營林機制,采取“社隊貧困戶造林、政府購買式”做法,有造林任務的貧困鄉、貧困村讓貧困群眾參與造林工程,讓更多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實現生態就業,獲得實實在在的收入。廣西石漠化地區依托油茶、林下經濟等優勢產業,大力實施林業特色產業富民行動,直接帶動約40萬貧困人口脫貧。
“各地通過機制創新,吸納更多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國土綠化工程建設、生態產業發展,實現就地就業,精準帶動群眾脫貧增收。”孫國吉說。
“啃硬骨頭”,面向“十四五”科學謀劃
我國防沙治沙成績卓越,但仍面臨不少困難?傮w上看,我國仍缺林少綠、生態脆弱,荒漠化土地達261.1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4;沙化土地172.1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近1/5。
孫國吉指出,當前,我國荒漠化防治已經進入“啃硬骨頭”的階段,治理難度更大,治理成本更高,荒漠化防治“十四五”任務十分繁重。
“我們將認真落實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著力強化依法防治、科學防治、綜合防治,推進荒漠化防治高質量發展。”孫國吉說。
荒漠化防治離不開重點工程建設。為此,我國將繼續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和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強化工程管理,提高工程建設質量,并開展“十四五”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思路研究,抓好規模化治沙項目。
在依法防治、完善防沙治沙法治體系方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將開展防沙治沙法修法專題調研,深入研究修法的必要性,著力推動防沙治沙法修訂工作。同時,還將組織編制防治荒漠化“十四五”規劃和《全國防沙治沙規劃(2021-2035年)》,全面落實《沙化土地封禁保護修復制度方案》,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全面加強防沙治沙工作,構建我國北方生態屏障。
“此外,我們將加強防沙治沙國際合作與交流,履行好《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義務,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中非中阿防治荒漠化合作與交流,輸出我國的經驗和技術,講好中國荒漠化防治故事。”孫國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