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占地面積大、揚塵嚴重、釋放毒氣、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甚至會自燃崩塌或爆炸,這是煤矸石原本的模樣。中國產煤大省山西,著力破解煤矸石之困,讓黑色矸石身著“綠裝”。隨著治理,矸石山這一地表的“傷疤”正逐漸愈合。
3日,中新網記者走進山西省矸石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試點示范工程項目之一的長治王莊煤業底山村排矸場治理現場,實地了解如何利用國內先進技術,讓黑漆漆的煤矸石山,變身綠草如茵,花香四溢的“綠色矸石山”。
煤矸石是采煤過程和洗煤過程中排放的固體廢物,是一種在成煤過程中與煤層伴生的一種含碳量較低、比煤堅硬的黑灰色巖石,產生量約為煤炭產量的10%—15%,個別煤種或個別地區能到達20%以上。
山西是中國的產煤大省,全省118個縣級行政區中94個縣地下有煤,91個縣有煤礦。按年產9億噸煤炭計算,以10%—15%矸石產生量,山西每年全省新增約0.9—1.35億噸。
山西長治王莊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建于上世紀60年代,隸屬山西國企晉能集團,發展至今已成為年產240萬噸的大型現代化煤炭企業,隨著產能的擴大,年產30多萬噸的煤矸石也不斷積存。
3日,當記者站在長治王莊煤業底山村排矸場前,煤矸石堆積的高度達35米,猶如一座山橫在眼前。正在治理中的這座矸石山,自下而上,由綠、黃、黑三種顏色構成,猶如梯田,一層一層而上。這三種顏色的漸變,也正是其治理過程的變化軌跡。
在礦山安全、環境治理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國家安全生產專家、山西智德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岳新積帶領團隊負責長治王莊煤業矸石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試點示范工程項目的實施。他說,區別于傳統治理技術,長治王莊煤業底山村矸石治理采用先將黑色的矸石滅火、碾壓、封閉隔離后,再覆黃土、營養層,最后進行植被恢復、植被養護,隨著植物的生長,可逐漸進行花、草、灌木叢、喬木等植物的自然演替,最終讓黑禿的矸石披上“綠裝”,成為郁郁蔥蔥、色彩瑰麗、四季芬芳的矸石山。
目前,底山村矸石場生態治理工程一、二期工程已完工并初見成效,三期工程正如火如荼開展。該項目整體完工后將有效處理煤矸石110萬噸,恢復耕地54畝,治理矸石山揚塵、預防矸石自燃、隔絕有害氣體、杜絕產生矸石淋溶液及其二次污染。
岳新積表示,長治王莊煤業矸石治理采用其團隊研發的最新技術和工藝,即七項國家發明專利技術:封閉隔離技術、抗侵蝕植被恢復技術、植被養護技術、半柔性快速排水技術、營養土構建技術、排矸道路抑塵技術、在用矸石堆場防塵防滲濾液覆蓋技術,既可以有效解決矸石自燃問題,使植被長期生長,又可以在20—40天內快速實現生態恢復,且矸石可邊生產邊治理,屬國內首創。
長治王莊煤業總經理助理陳建中對記者表示,王莊煤業重視環境治理,并不斷探索、尋找解決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技術和方法。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今后,我們將持之以恒抓好環境治理工作,挖完煤后,還給后人的也將是一座“青山”。
當前,環保風暴在中國越刮越烈,山西省委、省政府把環境保護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相繼采取摘不了“污染帽”,就摘“烏紗帽”的強力推動措施。山西省委書記駱惠寧近日在山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表示,山西要著力破解工業固廢歷史堆存和垃圾處理難題,堅決打好凈土保衛戰。據記者了解,針對煤矸石治理,山西省列出51個矸石生態環境恢復治理試點示范工程項目,要求2018年底前完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