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企業綠色發展轉型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源頭舉措。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依法履行職責,堅持監管與服務并重,支持、服務、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一、通過深化環評制度改革,減輕企業負擔
(一)大幅下放環評審批權限,方便企業就近辦理環評手續。根據省政府發布的《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級審批辦法》,廣東省生態環境廳4次調整省和市的審批權限,向廣州、深圳和珠海橫琴新區全下放,也將大批治理技術較為成熟、環境影響和環境風險可控的項目放到市級。
(二)大幅度減少環評審批的數量。減少編制報告書的項目數量。嚴格落實國家的分類名錄,2018年廣東省建設項目編報告書的僅949個,占項目審批量僅2.86%(報告表3.22萬個,占97.14%)。嚴格落實登記表備案。占總數80%以上的僅需登記備案,實現了即時辦理,便民效應突出。
(三)大幅度優化審批流程。全方位對審批流程進行優化,對內整合,對外并聯。對內整合了總量指標審核、市級征求意見、技術評估等環節和環境管理要求;對外與立項、規劃選址、用地、水保等實行“并聯”。
(四)大幅度壓減審批時間。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大幅度壓減了審查時間,提高審查效率。與法定時間相比,實行審批制的平均壓縮了50%以上。此外,實行登記表的即時辦理。同時,全過程在網上公開。
二、通過強化環評服務,促進項目綠色發展
(一)主動服務,確保項目環評有序推進。對重大項目,逐一建立環評工作專班,廳主要領導靠前指揮,創新項目環評服務機制,統籌重點項目環評服務。
(二)高效服務,確保按期完成環評審批。根據年度重點建設項目計劃,結合項目特點及涉環境敏感區情況,梳理出重點關注項目,實施掛賬銷號式管理。2019年省掛圖督辦的50個重點項目中,49個環評順利推進,45個已批復。
(三)專業服務,優化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從源頭確保項目建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對有關項目提前介入,逐一指導項目優化選址或選線、優化生態環保措施、協調解決環評突出問題。
三、通過規范環境執法行為,營造公平市場環境
(一)優化環境執法監管方式,進一步規范環境執法行為。實施污染源日常環境監管“雙隨機、一公開”,明確要求做到依法、公平、文明、陽光執法。堅決禁止環保“一刀切”,省委、省政府專門印發《關于禁止環保“一刀切”的通知》,在省級環保督察中,強化對各地監管執法中不作為、亂作為的檢查,及時糾正行政處罰過程中的漏洞和不足。
(二)加強對環評機構監管,提升服務企業質量。省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公開環評信息、每年開展環評技術復核、及時通報處理存在問題的技術機構和人員等措施,督促技術單位提高環評編制質量、壓縮編制時間。
四、通過提升環境政務服務水平,實現更有效的服務
(一)建立企業溝通聯絡機制,開展“送服務上門”專題活動。對重點企業建立掛鉤聯系制度,廳領導班子成員分片帶隊走訪,實施精準幫扶。按照《關于深化企業生態環境監管服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要求,每月第二個星期三,廣東省生態環境廳舉行全省生態環境系統“服務企業接待日”活動,為企業答疑解惑,解決具體問題。
(二)持續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推進行政審批事項全過程網上辦理,推進相關環境數據接入和共享。編制《廣東生態環境政務服務指南》,對面向企業的相關辦事事項、辦事程序作了指引,公開相關負責同志的聯系電話,方便企業直接交流。
(三)提升一體化在線政務服務水平。省生態環境廳22項行政許可類事項即辦件比例達到40%,承諾時限壓縮比達到75%以上,壓縮比較去年提升20%;依申請類事項全部實現網上可辦,要求提交的辦事材料平均不到2份。
五、加強治污技術指導,助力企業綠色發展
(一)組織開展環保服務企業行動。提出深化“放管服”8項具體舉措。2019年牽頭召開污染防治攻堅戰治理技術、裝備、服務展示交流對接會,搭建政府與企業環境治理的供需交流對接平臺。
(二)引導企業提高守法自覺。2018年以來,省生態環境廳組織了近8000家(次)重點排污單位參加環境守法網絡遠程學習,大力宣傳環保政策法規。現場組織排污許可培訓近200場,對1.4萬人次開展排污許可培訓,基本實現對列入年度核發清單企業的全覆蓋。組織對全省鋼鐵、火電、水泥、石化等行業污染源達標排放技術評估,根據評估結果指導企業開展環境問題整治。
(三)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力推進綠色金融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試點。組織對近1200家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進行環境信用評價,并與人民銀行、銀監會等有關單位實施環保誠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