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水果市場,一種黑色表皮的“藏烏梨”迅速走紅,成為消費者追捧的新寵。

“青藏高原的‘藏烏梨’,一年只有一季果,清爽脆甜。”在今年春節期間的多家年貨市場,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一種被稱為“藏烏梨”的水果,梨子表皮呈現黑色,果肉透白清甜。據水果商販介紹,該水果來自西藏地區,因高原種植,紫外線強烈,所以果皮呈現黑色。
3月初,新京報記者線下調查發現,不少水果批發商戶在售賣“藏烏梨”,且價格不菲。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有水果商戶向新京報記者展示自家的“藏烏梨”,聲稱產自西藏林芝地區,是當地特有的黑色品種梨,產量稀少,價格較貴,一盒精品包裝95元,里面共有9顆梨。“‘藏烏梨’近兩年火了起來,在2025春節期間尤其火爆,一度賣到斷貨,由于是新出來的水果品種,消費者都好奇,想買來嘗嘗,同包裝的‘藏烏梨’年前最高賣到195元一盒。”該商戶表示。

對于同款“藏烏梨”,另一新發地水果店老板表示,價格可以低到85元一箱。她強調,自家銷售的“藏烏梨”是正品,并提醒消費者市面上假貨泛濫,需謹慎辨別。“顏色不對的都是假貨,只有我們才能拿到正品。”長期從事水果貿易的商戶趙亮也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藏烏梨”近兩年走紅,價格昂貴,精品包裝的批發價約為70元一箱,每箱裝有8個-9個梨,折算下來每斤價格在10元左右。
“藏烏梨”在線上銷售更為火爆。近期,新京報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發現,“藏烏梨”已成為熱門商品。有主播在電商平臺中聲稱,這一水果是“三個季度開花結果長出的一款水果,日照時間特別長”“世界之巔、川藏特產”,而部分店鋪則在產品宣傳頁上標注“中國西藏—高原藏烏梨”“西藏高山藏烏梨”等字樣。從銷量來看,不少店鋪的訂單量已超過1000單,其中“鑫鮮農品店”的“藏烏梨”銷量更是突破1萬單。


一位水果采購商向新京報記者透露,市面上的“藏烏梨”實際上大多是當地普通梨,經過加工偽裝而成。據前述業內人士趙亮透露,2024年他曾采購了大量“藏烏梨”銷售,但后期發現不耐儲存,短期內就出現腐爛現象。他猜測,這種梨可能是通過添加“科技與狠活”制造出來的,之后便停止了售賣。
3月中旬,新京報記者致電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一工作人員向新京報記者稱,目前沒有聽說過“藏烏梨”這一水果。該工作人員稱,當地只有林芝、甘南地區生產蘋果,梨的產量更是稀少,幾乎不可能大量運往全國銷售。
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梨種質改良課題組組長薛華柏向新京報記者介紹,中國梨產業的科學家在中國各地采集過200余份種質資源,都沒有發現原生的黑皮梨物種。此外,西藏只有林芝及附近海拔相對低的地區生產蘋果和梨等水果,由于紫外線強烈,蘋果表皮會呈現紫紅色發黑的現象,但果皮能達到純黑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波也對新京報記者稱,“藏烏梨”這一品種并不存在。市面上所售的“藏烏梨”,實際上都是由普通梨經過人為高溫處理加工制成的。

王海波介紹,通常情況下,只需將普通梨用高溫水燙一燙或者低溫(冷凍),就能使其形成黑皮,但“藏烏梨”果肉沒有被破壞,很明顯是高溫制作。業內也有人認為“藏烏梨”系染色而成,王海波推測可能性不大。他表示,采用高溫處理的方式,成本更低且操作更為便捷,食用后也無安全風險。因此在加工過程中沒必要采用染色手段。
薛華柏解釋,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專家曾對市售的“藏烏梨”進行農殘檢測,并將其與多種常見梨的單果重、果形指數、pH值、可溶性固形物、維生素C、總酚等6個品質參數進行了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藏烏梨”與普通鮮梨在其他指標上并無顯著差異,但其果肉的總酚含量接近普通鮮梨的下限值,而果皮中的總酚含量則顯著低于普通鮮梨。薛華柏推測,這種異常偏低的果皮總酚含量可能是由于多酚類物質在果皮細胞經過處理后流失所致。
他介紹,梨變黑可能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反復凍化,類似于北方凍梨的制作工藝,這一過程中,凍結的冰晶刺破果皮和果肉細胞,形成黑皮,但這種方法會導致果肉凍傷,口感與正常梨有明顯區別;另一種則是采用瞬時高溫處理,這種方法可以使梨皮變黑而不影響果肉,市面上的“藏烏梨”很可能就是通過這種方式加工的。

新京報記者還注意到,在購買的三箱水果中,有兩箱收貨不到10天時間就出現了腐敗,部分果品腐爛嚴重可聞到酸臭味。薛華柏表示,理論上來說,正規的瞬時高溫制作反而會去除果皮表面有害細菌,延長保質期。不過,如果使用簡便的滾燙水反復燙的辦法來制作“藏烏梨”,梨的果皮就會組織受傷,容易感染,加速腐敗。
此外,記者還發現,購買的三箱“藏烏梨”顏色不同,有的呈現純黑色、有的是棕黑色。對此,薛華柏解釋,不同品種的梨以及加工方法的差異都會導致顏色不同。例如,瞬時高溫處理的時間長短會影響表皮的黑化程度,而皇冠梨、玉露梨等不同品種經過高溫處理后,呈現出的黑色表皮也會有一些差異。

產地端的普通梨更為便宜,根據一畝田數據顯示,3月10日,常見品種的梨在產地貨源價格(通貨)是1元/斤左右,例如皇冠梨產地貨源價(通貨)是1.07元/斤;雪花梨是1.03元/斤;鴨梨是1.06元/斤;酥梨是1.01元/斤;碭山酥梨是0.92元/斤。而貴一點的秋月梨和玉露香梨,價格分別是2.13元/斤、2.62元/斤。
而新京報記者從電商平臺隨機選取了10家水果店鋪售賣的“藏烏梨”進行價格統計發現,單價最低的是7.31元/斤,最高達到31.6元/斤。最高價是普通皇冠梨貨源批發價的29.5倍,雪花梨的30.68倍,碭山酥梨的34.35倍。這樣懸殊的價格差距,使得“藏烏梨”在水果市場中顯得格外“昂貴”,也凸顯出其背后巨大的利潤空間。“利潤非常高,所以越來越多的梨產地商戶選擇制作‘藏烏梨’來銷售。”前述業內人士趙亮稱。

值得注意的是,電商平臺上竟然出現了“藏烏梨”種苗的銷售。記者在多家電商平臺搜索發現,不少商家正在售賣所謂的“藏烏梨”樹苗。其中,一家名為“西藏藏烏梨樹苗培養基地”的店鋪在其宣傳頁面上赫然標注著“嫁接正宗‘藏烏梨’樹苗”“9月中旬成熟”等字樣,銷量已超過1000單,店內單棵一年樹苗的售價高達118元。
有行業人士透露稱,一些苗商會用玉露香梨的苗子冒充“藏烏梨”苗木出售給農戶,這種行為不僅欺騙了消費者,還嚴重損害了農民種植水果的積極性。“由此可見,‘藏烏梨’市場的亂象已從產品端蔓延至種苗銷售環節,亟須相關部門加強監管,以保護消費者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北京市中聞律師事務所趙朋樂表示,商家虛構“雪域黑珍珠”“藏烏梨高原”“西藏特產”等商品核心信息,借助這些虛假的產品標簽與宣傳手段,誤導消費者誤以為該水果源自特定地區,進而在選購時產生錯誤判斷。此類行為不僅違背基本商業道德,更是利用消費者對地域特色的信賴謀取不當利益。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此已構成欺詐行為,消費者有權依法主張“退一賠三(即商品價款的三倍賠償)”。
此外,新京報記者留意到,部分電商平臺相關店鋪還宣傳“藏烏梨”有“潤肺止咳”功效。趙朋樂表示,“藏烏梨”作為普通水果,其宣傳的“潤肺止咳”療效屬于虛構商品功效,是典型的虛假宣傳。科信食品與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鋒表示,截至目前,并無正規科學研究能夠證實梨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人們食用梨后能緩解嗓子不適、咳嗽等癥狀,僅僅是因為補充了水分,并非梨中含有特殊成分。

趙朋樂認為,一方面,消費者維權面臨成本高、收益低的困境。涉及造假的商品單筆消費金額通常較小,消費者異地投訴難度極大,不僅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準備相關材料,還需與商家及平臺反復溝通協調。而且,消費者由于缺乏專業知識與手段,往往難以獲取有效的證據,導致舉證困難。再者,訴訟成本高昂,即便消費者最終勝訴,所獲賠償可能難以彌補維權過程中付出的成本,這使得多數消費者無奈選擇放棄維權。
趙朋樂還指出,不少商家還會采取多種手段規避監管,如頻繁更換商品鏈接,使消費者難以持續追蹤和投訴;偽造產地證明等相關文件增加消費者辨別難度;或是利用代發貨模式,使責任追溯變得復雜棘手。這一過程中,部分電商平臺對商家資質審核浮于表面,未能嚴格把關,致使大量可能存在問題的商家和商品涌入平臺,進一步加劇了信息不對稱,消費者難以獲取真實準確的商品信息,自然也就難以察覺造假行為并進行投訴。
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趙朋樂表示,首先電商平臺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的關鍵詞預警機制,對涉及地理標志、特殊產地等敏感關鍵詞進行重點監測。同時,加強對商家資質的審核,要求商家提供地理標志產品認證、原產地證明等相關資質文件,并進行嚴格核實。
“而對于違規造假的商家,要采取嚴厲的處罰措施,如立即下架違規商品、關閉店鋪等,提高商家的違規成本。其次,市場監管部門應聯合公安、網信辦等多部門以及產地地方政府,開展跨區域溯源執法行動,形成監管合力,加大對虛構產地、假冒偽劣等造假行為的查處力度。”趙朋樂稱。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