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內蒙古自治區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官網發布,錫林郭勒盟一病人被確診為腺鼠疫。
11月16日,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鑲黃旗巴音塔拉蘇木采石場1人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醫院就診期間,反復發燒,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腺鼠疫確診病例。患者,男,55歲,曾于2019年11月5日在采石場剝食過野兔,目前,未發現本病例與此前2019年11月12日確診的2例病例之間有流行病學關聯。
患者已在烏蘭察布市化德縣醫院隔離救治,相關防控措施已落實。密切接觸者28名,已就地隔離醫學觀察,目前無發熱等異常表現。
11月12日,北京市確診兩例由內蒙古輸入型的鼠疫患者。北京市朝陽區政府對外發布消息稱,從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轉入北京朝陽醫院的2人經專家會診,被診斷為肺鼠疫確診病例。
據國家CDC官網,感染鼠疫菌以后,臨床可表現為腺鼠疫、肺鼠疫及敗血型鼠疫等類型,其中腺鼠疫最為常見。
已赴內蒙的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二科主任醫師蔣榮猛16日在接受醫學專業自媒體“呼吸界”采訪時表示,此次感染鼠疫的2位患者所在鎮曾于8月中旬4次在動物監測中檢出鼠疫菌共12株,而兩名患者也曾自行進行過滅鼠,目前還不清楚他們是否直接接觸過鼠類尸體。
據財新網報道,一位疾控中心內部人士表示, 鼠疫菌12株“已經屬于高了”,鼠疫菌在動物中陽性率比較高,意味著鼠疫傳播風險較高。
不過,云南省疾控中心主任宋志忠對《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我國的疾控體系是非常完善的,包括國家、省、地、縣四級人間鼠疫監測網絡。在有鼠疫疫源地的省份,縣一級有專門的科室進行監測,在疾控中心或地方病預防控制所。”
蔣榮猛在接受“呼吸界”采訪時介紹,甲類傳染病報告管理,2小時網絡直報,疾控中心2小時響應,就地隔離治療,24小時即可拿到培養細菌,拿到細菌即可確診,但人感染鼠疫后往往擅自使用一些抗菌藥物,不利于檢出確診,這是確診難點之一。
其次,目前主要檢出方式(抗原檢測、抗體檢測和核酸檢測)都在疾控中心,一般醫院都不開展,“早診斷早確診”非常依賴首診醫生的經驗,第一個接診的醫生要想到是鼠疫的可能,及時報告并將標本送到當地疾控中心檢測。中國鼠疫病例十幾年僅報告二十多例,屬于散發,大部分醫生沒見過鼠疫,遇到發熱,肺炎病人,較難和鼠疫做鑒別診斷。
鼠疫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高熱、淋巴結腫痛、出血傾向、肺部炎癥等。鼠疫傳染性強,如不治療,病死率高達30%~60%。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北京不屬于鼠疫自然疫源地,但依然存在鼠疫輸入和傳播的風險。
大理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尹家祥曾于2016年在《中國熱帶醫學》發表文章《我國鼠疫流行形勢分析及其防治策略探討》,指出“盡管目前鼠疫發病有下降趨勢,但新的鼠疫疫源地不斷被發現,疫源地面積也在不斷擴大,鼠疫復燃的不確定性和遠距離傳播的危險仍然存在,鼠疫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目前存在著12種類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19個省區、286個縣,疫源地面積115平方公里。主要在西藏和青海,其他地區也有散發。
青海省地方病預防控制所等機構發布的《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青海省60年鼠疫流行病學特征》一文表示,60年間青海省動物鼠疫及人間鼠疫流行自21世紀50~90年代末緩慢下降,但從2000年以來至今有回升的趨勢。
“近年來,鼠疫暴發偶有發生,并出現了向人口密集區傳播的趨勢。”2016年發表于《中國熱帶醫學》雜志上的文章《我國鼠疫流行形勢分析及其防治策略探討》指出,隨著交通的改善,鼠疫患者可以在潛伏期內到達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偏僻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作為旅游景點逐漸被開發,更多的人進入到這些地區,與鼠疫病原體接觸的機會劇增,這勢必增加了鼠疫疫情的發生和遠距離傳播的危險。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根據中心的監控數據,與往年相比,今年鼠疫在鼠間比較活躍,增加了感染人的風險。隨著冬季來臨以及內蒙古當地監測、滅鼠、滅蚤等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干預,目前整體風險可控、并處于下降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