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工程本身就是一種公共性的工程,在戰時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平時應用于公益、便民方向……”近日,市民防局工程管理處副處長田志華介紹了本市人防工程的整治情況:目前,本市住人使用的人防工程占在用人防工程的4%左右。
4%左右的人防工程在住人
說到清理整治,就不得不提到散租住人。
人防工程在建設之初都有使用規劃,但由于管理監管不到位,使用者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經常改變使用用途,比較多的就是用做散租住人,個別還存在著開墻打洞、私拉電線現象,不但損毀了工程的結構,還存在著安全隱患,既影響戰時使用用途,又嚴重危害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011年,整治初期,需要整治和規范管理的地下空間共有7489處、達775.6萬平方米。其中,普通地下室4430處、450萬平方米,人防工程3059處、325.6萬平方米。全市從2011年開始至2016年底共完成5418處、458萬余平方米地下空間整治工作,消除各類安全隱患9.9萬多處次。
截至今年3月31日,全市完成整治存在安全隱患和散租住人地下空間268處、24.7萬平方米;整治地下旅館、集體宿舍94處、10.3萬平方米。
目前,住人使用的人防工程占在用人防工程總量的4%左右,主要用于旅館、服務于本小區或本單位的物業員工集體宿舍。
此外,民防部門嚴把地下空間使用審批許可關,凡是申請用于住人的項目一律不審批,凡是合同到期的地下旅館、集體宿舍不予延期,實現了無新增地下空間住人工程。
清理后成了鋼琴室、閱覽室
清理出來的人防工程,主要改造成公益和便民場所。金融街社區文化中心算得上是其中的“樣板間”。
這處工程近兩千平方米,以前用于存放設備設施和資料,改造后,成為了服務地區百姓業余文化生活的地方,一年服務一萬人次左右。
雖然身處地下15米深,但絲毫不覺得憋悶、壓抑——因為安裝了人防工程專用的通風設備。
在寬敞的地下空間里,有鋼琴教室、古箏教室、書畫教室、編織教室、圖書閱覽室、電腦室,還有一個多功能廳。
“六室一廳,琴棋書畫基本都全了。”常來這里活動的馬大媽為這項便民設施點贊。
據介紹,裝修時做的隔斷、石膏墻、玻璃門等,都沒有破壞工程整體結構,一旦需要,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拆除,馬上恢復到戰時功能。
據介紹,民防部門把公益便民類的工程劃分為六類:停車和交通場所、宣傳教育場所、物資儲備場所、文化體育場所、辦公場所和商業場所。目前,全市用于地下停車、文體休閑、倉儲、商服等便民類人防工程共3536處、達1607萬平方米,占全部在用人防工程總面積的92%。
此外,民防部門正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利用清退的地下空間為小區居民解決儲物問題;探討利用地下空間搭建“雙創”平臺,為開展發明創造和社區創業提供空間。
市民防局承諾,在保障戰備效能的前提下,將優先把人防工程用于公益事業,促進地下空間便民使用。
地下空間加裝煙感預警系統
對于已經清理出來、但尚未重新利用的人防工程,萬一再次住人、隱患反彈,怎么辦?
對此,民防部門建立了巡查機制:首先是市級部門,每月按照10%的比例,對已整治完成的地下工程進行檢查,對整治不到位或回流問題及時督辦;區級部門對重點位置、重點項目加大檢查力度,防止違規住人和安全隱患問題反彈;街道(鄉、鎮)加強日常檢查巡視,對轄區內地下空間實施不間斷檢查,及時發現回流反彈問題。
此外,對人防工程上門加鎖,封住入口,確保社會人員不能私自進入;打掉隔斷,關停水電,弱化居住條件。
為確保實現今年全市地下空間散租住人清零目標,各區還積極安排專項資金,對已清理出的地下空間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安防改造,對主要出入口加裝視頻監控系統,在地下空間重要位置設置防火和煙感預警系統,確保住人回流、隱患反彈問題早發現、早制止。
據悉,民防部門還將對地下空間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管理:利用現有政府公共安全管理平臺和資源,對地下空間進行網格化管理,實現地上地下統一管理;制定地下空間科技創安規劃,重點地區、重點部位地下空間實現科技創安手段全覆蓋;推進地下空間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地下空間綜合數據庫,實現科學化、智能化和精細化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