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職位是目前21個副助理部長級別崗位中,唯一一個專注于單一國家的。”美國五角大樓2018年發布所謂《國防戰略報告》,炒作“中國威脅”,最近甚至設立了專門關注中國事務的新職位。
據美國《國防新聞》10月2日報道,6月,美國國防部新增了負責中國事務的副助理部長。
根據美國防部的介紹,該職位將擔任“國防部長的中國事務首席顧問,并將成為政策和戰略發展、監督、官方審查和國家級跨部門整合的唯一中心,以協調國防部在中國事務上的努力。”
而美國防部首任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由斯布拉吉亞(Chad Sbragia)出任,后者曾是美國海軍陸戰隊中國研究小組的主任。
圖自美國國防部網站
服役期間,斯布拉吉亞在中國呆過一段時間,包括就職于美國駐北京大使館。退役后,他又于2011年至2018年擔任美軍印太司令部中國戰略關注小組副主任。
周二,負責亞太安全事務的國防部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向《國防新聞》表示,對于這一新職位他已經考慮了一段時間,并稱其同時扮演對內及對外角色。
對外,新職位將幫助制定和維持與中國的軍事關系。
“對內,則是幫助我們整個國防部在執行‘國防戰略報告’及其實施時,能對中國行動一致……從內部幫助聯合參謀部和部門人員就中國事務做出各自的決定,”薛瑞福稱。
而設立中國事務副助理部長之前,美國防部有3位主管區域事務的副助理部長:一名負責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亞事務;一名負責東南亞、印度、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還有一名負責東亞,追蹤日本、韓國、蒙古、中國與(中國)臺灣事務。
《國防新聞》指出,新職位則是目前21個副助理部長級別崗位中,唯一一個專注于單一國家的。
隨著新崗位的產生,東南亞和東亞事務也被重新整合,將澳大利亞和日本等關系緊密的國家放在了一起,這也得到了一些人的認可。
前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指揮官特別助理、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兼職高級研究員塞耶斯(Eric Sayers)認為,設立專門負責中國事務的新職位是好的改變,可以緩解其他區域副助理部長在中國事務上的壓力,專注聯盟管理。
“國防部的這種變化是緩慢的,但這次重組和新職位標志著一個長期承諾,以及國防部與‘國防戰略報告’一致的工作重點轉變。”
主管戰略與軍力發展的美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柯伯吉(Elbridge Colby)是《國防戰略報告》的主要起草人,他也聲稱新職位有助于加強對中國的關注,并“將聯盟管理任務從中國雙邊工作中分離出來”,深化與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的合作。
不過,其他人并不確定此舉是否會奏效,因為這可能會分散該地區的注意力。
柯伯吉的繼任者卡林(Mara Karlin)警告說,重組之后需要確保新職位與更廣泛的區域做法、以及內部行動保持一致。
2009至2012年負責政策的前美國防部副部長弗盧努瓦(Michèle Flournoy)則認為,這可能會帶來意料之外的影響。
“我發現一旦有問題,國防部通常首先選擇‘重組’。但每次這樣做的時候,又會產生新裂縫,然后你就得去彌補。”
作為替代方案,弗盧努瓦提到了她在五角大樓任職期間的中國事務高層工作組,而非創建新的部門。
弗盧努瓦還提出,創建新崗位可能會導致地區盟友和伙伴被忽視,后者在影響中國上扮演重要角色。鑒于中美兩軍之間缺乏“真正的互動或合作”,新增一名副助理部長可能不是最佳選項。
此外,她同樣談到了各部門的協調一致問題。
塞耶斯則稱斯布拉吉亞是一名“真正的‘中國通’(China practitioner)”,如果美國想要擁有一支強大的亞洲事務隊伍,那么在未來10年里還需要重點培養十幾名像他這樣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防部設置這一崗位前的5月29日,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鄧福德上將 (General Joseph Dunford)在回答有關中美兩軍關系目前進展如何時表態稱,雙方都在努力,希望兩軍關系成為兩國關系的穩定力量。
鄧福德進一步表示,中美領導人“都將兩軍定義為兩國關系中應該穩定的一個方面。我們在努力實現總統的意愿。從這個方面來說,我們已經建立了有效的聯系熱線。當然,這個熱線還有待改善,也需要更加成熟一些。”
在美國軍方人士作出這一表態后,5月30日下午,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也發表了類似評論。他在評價當前中美兩軍關系時表示,我們希望美方與中方相向而行,在互惠互利基礎上拓展合作,在相互尊重基礎上管控分歧,推進以協調、合作、穩定為基調的中美關系,努力使兩軍關系成為兩國關系的穩定器。
不過,吳謙同時強調,針對美方包括經貿領域在內的一系列挑釁做法,中方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中國軍隊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堅定不移,中國軍隊捍衛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決心堅定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