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由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文化遺產研究院、儒學高等研究院、山東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山東村落田野研究叢書》出版發布會暨“改革開放與鄉村社會建設”學術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舉行。
會議現場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王琪瓏,《新華文摘》雜志社副社長劉仲翔、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黃永林、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劉鐵梁、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長邢占軍、山東大學出版社黨總支書記史永志,以及來自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的20余位學者出席了會議。長江學者、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方輝主持了出版發布會。

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王琪瓏致辭
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王琪瓏在致辭中說,山東大學是國內最早關注社會建設、注重服務社會的高校之一,近年來進一步凝練了“服務山東戰略就是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山東發展就是服務國家發展、扎根齊魯大地就是扎根中國大地”的辦學思路。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由張士閃教授領銜的山東大學民俗學團隊,長期扎根山東村落做田野研究。這套叢書是呼應鄉村振興戰略,以現代村落民俗志形式深入闡發鄉村禮俗傳統與本土智慧的重要學術成果。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致辭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新華文摘》雜志社副社長劉仲翔和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黃永林、劉鐵梁分別致辭,對叢書所體現出來的社會情懷、學術擔當和書寫模式、價值追求給予充分肯定,對山東大學民俗學長期關注田野、扎根鄉村的學術傳統給予了高度評價。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張士閃介紹編纂情況
據悉,《山東村落田野研究叢書》共計20冊,以“深描村落生活,凸顯村民主體,梳理鄉土文脈,展現國情底色”為編纂原則,大量使用村民口述、農家物什、鄉村儀式等資料,旨在展示村落人文世界與民俗事象。作者以山東大學民俗學團隊為主,張士閃、李松擔任叢書總編,刁統菊、王加華擔任副總編,劉鐵梁擔任編委會主任。這套叢書的出版,是在近年來國內建設鄉村、振興鄉村的大潮中,山東大學民俗學團隊響應時代召喚,以現代村落民俗志的形式,系統闡釋鄉村的發展脈絡與本土智慧的最早學術成果之一。

參加活動的領導專家
出版發布會結束后,隨即舉辦“鄉村改革與鄉村社會建設”學術論壇。來自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山東省社會科學院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20余位學者參加了研討。學者們圍繞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建設實踐總結;改革開放與鄉村社會建設相關理論;國家政治與鄉村社會之間的互動傳統;國家制度與鄉村內生相統一的中國發展道路;中國文化的民間傳承機制;鄉村振興戰略與民俗傳承發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鄉村發展戰略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研討。會議現場研討氣氛熱烈,學者們普遍認為,鄉村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基石,也是涵育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鄉村社會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認真考察40年來歷史,立足中國社會實踐,聚焦相關話語形式,梳理學術理論資源,這對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進一步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為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