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9月19日,天藍氣清,朝陽初露,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洼子村樓區之間的廣場上已是熙熙攘攘,擠滿了坐著的、站著的男女老少,一派喜慶氣氛。正東方已搭好了戲臺,上掛大紅橫幅,前面是“慶國慶,迎十九大”,后面是“洼子村傳統文化展演大會”,煞是好看。
廣場上好多村民演員已化好妝,穿紅著綠,臉上滿漾著笑意。九點時分,他們迎來了尊貴的客人——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先生一行聞訊而來,前來觀摩盛會。一陣鞭炮聲響過,洼子村傳統文化展演大會隆重開始!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李松主任熱情洋溢地致辭
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張士閃致辭
有文化部領導專門來觀看,村民表演得特別帶勁!身穿紅衣裝的銅鼓隊在廣場上擺開了隊伍,揚臂揮槌,聲震四方,并不斷地變換著隊形。她們表演的是“十番”鑼鼓,在村中已有100多年的演出歷史。稍后,穿著利落的腰鼓隊分為兩隊,一邊敲擊,一邊展現著俏皮的舞姿,整齊的鼓點敲得人心振奮,現場氣氛一下子升了上去。
鑼鼓罷,這次活動的籌備組組長、退休校長張篤杰走上臺,宣讀了熱情洋溢的開幕詞。據他介紹,這次展演大會的豐富很是內容,其中包括大鼓、銅鼓、腰鼓、京劇、呂劇、五音、三句半等表演形式,還有多種藝術展覽,包括盆景40余盆,奇石30余件,根雕50余件,書畫45幅,剪紙3幅,淄硯作品10件等等,可謂琳瑯滿目,目不暇接。這次活動的資金,是由村支部書記咸玉廣,民營企業家張良貞、張士俠還有村委成員張士雷等慷慨解囊、踴躍捐助的。

山東民俗博物館館長、著名書法家王丕琢現場揮毫潑墨
山東民俗博物館館長、著名書法家王丕琢贈送書法
淄川區教師進修學校副校長、著名《聊齋志異》研究專家趙玉霞致辭
據悉,洼子村是元朝至正年間建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村民崇尚文化,是遠近聞名的“教師村”,千多人的村莊竟有當教師的60多人,多人在大學任教。洼子村人喜歡藝術,書畫成風,戲曲表演曾獲淄博市文娛匯演二等獎。近年來,在村民走上富裕路后,原有的文藝傳統又紅紅火火地恢復起來。當年,村里劇團曾演過五音戲《彩樓配》、呂劇《胡林搶親》、《龍鳳面》,京劇《沙家浜》,并自編自演過《機井新曲》《找驢》等劇目,多少年過去了,村民們的演出水平和熱情一直保持著,有的為了使技藝精湛,不怕路遠,跑到張店老年大學去學習。最受村民歡迎的節目,莫過于由張篤杰編寫、四位老姐妹表演的“三句半”《夸夸俺們的洼子村》,動作夸張,生動諧趣,引來陣陣歡笑,把這次活動推向了高潮。
京劇唱段
呂劇《王定保借當》
五音戲
在廣場北舉行的藝術展覽也毫不遜色,沒想到村民的作品這么豐富和精致!首先看到的是淄硯作品,樣式別致,精巧絕倫。有游龍穿云,有獅子滾繡球,有青蓮初放,有牡丹盛開……每一款都是多種圖案組合,構思精巧又刀工細致,制作者是40多歲的韓女士,小窎橋的娘家,洼子村的媳婦。制作硯臺的石材就采自于村東的洞子溝,有的還是閃閃發光的金星石呢!再往后看,是形態各異的根雕,都是從東山里刨來的荊楊疙瘩,稍一加工,有的像金龜,有的像猛虎,大仙鶴翹起了一只長腿、孫悟空高舉起降妖的魔棒。還有一只象征吉祥的大麒麟,竟然出自退休多年的張士佃老師之手。再后面的根雕更為精美,有壽星、有彌勒、有關公、有觀音大士,皆栩栩如生,其作者竟然是一位年輕人。后面還有盆景,石雕,皆取材于家鄉的東山,出自本村村民之手,不禁令人感嘆,家鄉的蘊藏真豐富,鄉親們的手藝真高超。
隨后,大家來到了書畫展室。只見墻上掛滿了作品,有工整的小楷,有氣勢磅礴的草書大字,還有動感十足的駿馬圖和精美的剪紙。洼子村愛好書法者多,已故張金山校長是書法名人,曾獲國際書法大賽“天鵝”獎,村里現有市區書法協會會員15人之多,有的多次參加過區、市、全國書法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看著這琳瑯滿目的作品,其中兩幅還是七八歲孩子所作,令人想到這文化的熏陶與傳承是多么重要。山東省民俗博物館王丕琢館長現場揮毫,收到了村民們的熱烈歡迎。
李松主任一行興致勃勃地觀看洼子村工藝展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李松主任給予這次活動以高度評價:“我走過大江南北很多村落,這次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一個人口并不算多的村落,能有著如此深厚的文藝傳統,而且直到今天依然鮮活,太不容易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洼子村人對本鄉本土文化的熱愛,我由衷地感到高興,我認為這樣一種紅紅火火過好日子的社區精神,代表了當代村落發展的正確方向。愿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繼續美化洼子村民的生活,繼續助推新農村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