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教育部印發公告,嚴禁組織與義務教育招生掛鉤的奧數、等級評定、選拔性考試及學科類競賽活動。很多人感嘆,幾十年來伴隨無數中國中小學生成長、一直毀譽參半的奧數比賽熱潮有望“退燒”。
起源:數學家代表國力
作為對人類邏輯思維的一種挑戰,各種以數為內容的競賽歷史悠久,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以接受數學挑戰而聞名;中國著名的田忌賽馬典故,實際也可以算成一種對策思想比賽;歐洲文藝復興以來,不少數學家樂于通過提出問題向其他數學家發起挑戰。
當歷史車輪碾過19世紀后,數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意圖挖掘民間人才、培養更多數學家的現代數學競賽最早在匈牙利出現了。當時的觀點認為,數學人才很可能不太受年齡的限制,畢竟包括高斯在內的一大批數學家,在20多歲時就已經聲名顯赫。
1893年,匈牙利西北部城市杰爾的中學教師鄧尼爾?奧洛尼創辦《中學數學和物理期刊》。自創刊起,這本雜志組織舉辦面向中學生的多種著名競賽,為匈牙利的中學教育做出巨大貢獻。第二年(1894年),匈牙利數理學會主席洛安德?埃沃斯出任教育大臣,數理學會隨后通過一項決議,發起以埃沃斯命名、由中學生參加的數學競賽,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而非死記硬背。埃沃斯數學競賽對匈牙利數學發展起到很大作用,許多后來頗有建樹的數學家和科學家都是埃沃斯競賽獲勝者,如航天工程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97年獲獎)、核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1916年獲獎)等。
比拼:美蘇暗中較勁
受匈牙利影響,數學競賽在東歐國家蓬勃開展。不過最早將中學生數學競賽命名為“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是蘇聯。蘇聯數學家認為,數學競賽與體育比賽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都崇尚奧林匹克精神。部分蘇聯大學分別在1934年和1935年組織不同級別的中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二戰后,隨著蘇聯影響力的擴大,東歐各國都開始采用蘇聯模式的“數學奧林匹克”競賽。1959年7月23日-7月31日,首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簡稱國際奧數)競賽在羅馬尼亞舉行,首屆比賽參賽學生共52人,分別來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波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和蘇聯,東道主羅馬尼亞成功奪冠。
此后,國際奧數競賽每年舉辦一屆,參賽國也從最初的東歐國家擴大到世界其他國家。人們發現,國際奧數競賽的強國往往也是體育比賽的強國。在冷戰背景下,美國如何能在這樣的國際競賽中缺席呢?美國很多數學家紛紛建議政府,應該派代表隊參加國際奧數競賽,同蘇聯在奧數領域一爭高下。
1971年,美國數學家努拉?特納在《美國數學月刊》發表《我們為什么不能舉辦美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一文引起美國輿論的熱烈討論,美國數學協會全國競賽委員會迅速恢復奧林匹克小組委員會。不久,這個委員會投票啟動美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1972年5月9日,首屆美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成功舉辦。
1974年,美國向在民主德國舉辦的國際奧數競賽派出首個參賽團隊。在1974年7月4日-7月17日舉辦的第16屆國際奧數競賽上,總共有18個國家參賽。出人意料的是,美國代表隊首戰就取得大勝,他們擊敗強勁的競爭對手匈牙利和東德,獲得團體亞軍,僅次于蘇聯,而且美國隊的每個成員都得了獎。1977年和1981年,美國隊兩度獲得國際奧數競賽團體冠軍。1986年的第27屆國際奧數競賽中,蘇聯和美國并列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從1959年到上世紀80年代末,國際奧數競賽團體冠軍大多屬于社會主義陣營,除這些國家外,只有美國和聯邦德國取得過冠軍。
爭議:功過該如何評說
在冷戰后的國際奧數競賽中,屬于中國的時代開始了,尤其是從1997年開始,中國隊已拿到14次團體冠軍。這種壟斷性優勢帶來的巨大陰影,以至于2015年美國在第56屆國際奧數競賽中戰勝中國、時隔21年重獲冠軍后,《華盛頓郵報》《大西洋月刊》紛紛感嘆稱,這場勝利媲美“1980年美國隊以弱勝強擊敗壟斷奧運冰球金牌長達40多年的蘇聯隊”。
1986年,中國正式組隊參加國際奧數競賽,為了讓每年參加國家集訓隊的學生安心備戰,國家都給予他們免試上大學的保證。在這樣的鼓勵機制下,不但中國代表隊在國際奧數比賽上連獲佳績,神州大地上的奧數培訓也日益火熱。
近年來有不少人開始質疑奧數競賽的意義,甚至批評奧數金牌選手并不代表實際的學術研究能力過硬。也有專家解釋說,過于功利的“全民奧數”的確不可取,但奧數比賽對數學人才的選拔也算得上“功不可沒”,很多國際奧數競賽的獎牌得主,后來都成為大數學家,其中包括世界唯一獲得號稱“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女數學家瑪麗安?米爾扎哈尼,她曾在1994年和1995年兩次代表伊朗獲得國際奧數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