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研究者概括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集團軍是一支“組建很晚,歷史卻很長,善與外敵作戰,戰果十分輝煌”的部隊。而五十四軍的將士們只說自己所在的部隊是一支“鐵軍”——從1924年孫中山大總統府的鐵甲車隊叫起,一直到今天的重點建設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四軍首任軍長丁盛
“就叫五十四軍”
朝鮮戰爭爆發后的19 5 2年10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原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五軍和第四十四軍各一部(四十五軍軍部、直屬隊、第一三四、第一三五師;四十四軍第一三○師)合編為一個軍入朝參戰。
現在這兩個軍的主力合并為一個軍,可謂兵強馬壯。但也出現了一個問題——兩軍合并,用哪個番號呢?在戰爭中,如果部隊番號被取消,是奇恥大辱。四十四軍的領導說,按排序,我們在前,番號應該用我們的;四十五軍的官兵叫得更響,我們過來一個軍部,兩個師,當然要用我們四十五軍的番號。這些爭論,報到軍區,軍區首長也難下決心,最后報到了中央軍委。主持中央軍委工作的副主席、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把四十四軍軍長張才千、政委譚甫仁和四十五軍代理軍長丁盛、代理政委謝明叫到北京開會,專門解決這個問題。
周恩來說:“我看可以這樣,四十四軍選你們一個‘四’,四十五軍選你們一個‘五’,組成五十四軍,這不是兩個軍的番號都保留了嗎?”
丁盛任五十四軍首任軍長,謝明任五十四軍政委。
出國首戰:金城虎威
1953年1月21日,新成立的五十四軍由廣東惠陽出發向朝鮮開進。6月下旬,他們又接到命令由西海岸開赴金城前線,配屬第二十兵團參加夏季反擊戰役。
6月23日,二十兵團召開作戰會議。丁盛軍長和謝明政委驅車趕到兵團司令部。
楊勇司令員的部署是:五十四軍一三○師和六十八軍(欠1個師)組成西集團軍,對手是“首都師”。
7月13日晚9時,戰斗打響,第五十四軍所屬部隊在各自集團軍內突入敵軍陣地,完成了第二十兵團規定的所有任務。
7月20日,在戰斗最困難的時候,丁盛命令五十四軍的預備隊一三四師全部投入戰斗。四○五團在巨里室西北高地與南朝鮮軍展開爭奪戰,拉鋸般地進行了25次爭奪,直至7月27日,停戰協議簽訂,陣地仍牢牢掌握在五十四軍手里。
作為朝鮮戰爭最后一仗的金城戰役,共殲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5.3萬余人。這次戰役向金城方向推進了160多平方公里,拉直了金城以南戰線,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的實現。五十四軍所屬部隊,出色地完成任務,出現了“二級戰斗英雄”麻俊坤、王占山和15名國際功臣、14個一、二、三等國際功臣連。
朝鮮停戰以后,五十四軍擔負“三八線”前哨陣地的守衛任務……1958年奉命分批回國。
邊境反擊:“瓦弄大捷”
從朝鮮歸國后,五十四軍參加青海、西藏平叛作戰。
1962年10月,五十四軍接到總參謀部命令,調一三○師到中印邊界東段、傳統習慣線以北的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參加反擊作戰。命令指出:根據瓦弄地區集結的印軍和準備空運該地的援兵,估計瓦弄地區印軍的兵力可能達2000~2500人,顯有堅守瓦弄的企圖。
五十四軍迅即組成以軍長丁盛為首的前線指揮部,簡稱“丁指”統一指揮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的瓦弄地區作戰行動。
11月16日,瓦弄作戰全線發起攻擊。經過10小時激烈戰斗,印軍前沿主陣地絕大部分被攻克。第三八八團控制了瓦弄扎公,割裂了印軍部署,向縱深發展,直逼瓦弄。中國邊防部隊全部攻占瓦弄。印軍大部被殲,一部潰逃到峽谷、深山密林。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帶部分機關人員乘直升機逃走。
瓦弄之戰是中印邊境戰爭中關鍵一戰也是最后一戰,殲滅印軍3個營全部、1個營大部和印軍第十一旅旅直分隊等部共12000多人,號稱參加過二戰,曾擊敗“沙漠之狐”隆美爾軍團的印度部隊威風掃地。
八五整編:老“鐵軍”入列
1985年,鄧小平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裁軍100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大整編,第五十四軍整編為第五十四集團軍。此時,一支被稱為老“鐵軍”的紅軍師,加入了五十四集團軍的序列。
這個師的前身是大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廣州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北伐戰爭中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三十四團,也就是著名的“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爭中連克賀勝橋、汀泗橋,血戰武昌城頭,那時人們就稱之為“鐵軍”。南昌起義,葉挺獨立團改編的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是起義的骨干隊伍之一,之后歷經種種血戰,隊伍逐步擴大成師。
該師是一支將星云集、英雄輩出的光榮部隊。共和國5位元帥(朱德、林彪、陳毅、羅榮桓、聶榮臻),粟裕、譚政、羅瑞卿等7位大將和蕭克、楊成武、楊得志、耿飚等數百位將軍先后在該師戰斗和工作過。還有人統計,中央軍委確定的36位軍事家當中有15位在該師工作過。
1962年中印自衛反擊作戰中,五十四軍軍長丁盛(左一)與副軍長韋統泰(右二)在西藏瓦弄前線察看地形
1979年2月,南疆邊界自衛反擊作戰打響。在副軍長兼師長張萬年的指揮下,他們在軍事重鎮諒山外圍的支馬、祿平地區接連打了四仗,四戰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