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集團軍赦赦有名。這支部隊有“百將團”,有“臨汾旅”,在抗日戰爭和國共戰爭中,立下不朽功勛。
劉鄧大軍的“無敵鐵拳”
第十二集團軍的根兒是黃麻暴動后成立的紅軍第七十四師一部、抗日戰爭中成立的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縱隊一部和第一二九師三八六旅七七一團一部以及河北抗日義勇軍冀察游擊隊一部。
1945年10月15日,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軍區部隊組成的韋(杰)張(國傳)支隊、石(志本)何(柱成)支隊、秦(基偉)向(守志)支隊和太行軍區第六軍分區直屬隊合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六縱隊,王宏坤任司令員,段君毅任政委,下轄第十六、第十七和第十八旅,這就是第十二集團軍的前身。
六縱成立后,很快就成為劉伯承手下的一支主力部隊。1946年9月,定陶戰役發起前, 劉伯承、鄧小平主持作戰會議,劉伯承問各個縱隊的司令員、政委:“這一仗能不能打?敢不敢打?”會場上一時沉默。六縱的代司令員王近山站起來,操著濃重的黃安口音說:“一號(劉伯承司令員)、二號(鄧小平政委),我和政委商量了,六縱堅決要求打,打剩下一個旅,我當旅長,剩下一個團,我當團長,剩下一個連,我當連長。”在作戰中,王近山率剛成立不到一年的六縱先在韓集殲敵傷敵1500余人,后又與敵人血戰大楊湖,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名聲,為消滅國民黨整編第三師立下首功。
在挺進中原時,六縱政委杜義德指揮部隊強渡汝河,殺出一條血路掩護野戰軍領導機關安全突圍。
1948年7月,六縱又以“刀劈三關”的大膽戰法一舉攻下襄陽古城,生擒特務頭子康澤。戰后第十七旅四十九團被授予“襄陽特功團”光榮稱號。
1949年2月9月,參加淮海戰役之后的六縱在安徽蒙城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王近山任軍長兼政委,參加渡江戰役和進軍四川,和兄弟部隊一起解放重慶。
1950年12月,第十二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此時,原隸屬第十一軍的第三十一師(該師一○一團前身為紅軍時期的紅四方面軍第四軍第十師,抗日戰爭中是名震太行的一二九師七六九團)編入該軍。
在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戰役中,第十二軍三十一師九十一團在三八線以南將近100公里處被敵軍重兵包圍。他們不僅成建制突圍返回,還俘敵240名,創下戰爭史上的奇跡。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該軍共殲敵約50萬人。先后涌現出楊春增、伍先華、胡修道等著名戰斗英雄。
20世紀60年代初,第十二軍又創造出著名的“郭興福教學法”,為全軍開展的“大比武”運動蹚開了路子,作出了貢獻。
1 9 8 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二集團軍,軍部駐在江蘇徐州。
集團軍內有個“百將團”
第十二集團軍有個“百將團”,124顆將星從這個團里冉冉升起。有共和國大將徐海東、王樹聲,上將王宏坤、陳錫聯、洪學智、劉震、許世友、韓先楚、王新亭、陳再道、王建安,中將王近山、杜義德、王必成、鄭維山等。
這些將領多出自鄂豫皖根據地。這就要追溯到這個團的誕生地黃安、麻城。
1927年11月13日晚,匯集在黃安七里坪的工農起義軍千余人,沖向了黃安城。參加暴動的隊伍中的一部分,就是“百將團”的老底子。
抗日戰爭中,由七六九團團長陳錫聯率部夜襲陽明堡,火燒日軍機場,創下了“步兵打飛機”的著名戰例……
徐向前親書“臨汾旅”
在第十二集團軍,不僅有“百將團”,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臨汾旅”。
臨汾是晉南軍事重鎮,設防嚴密堅固,易守難攻。
第十二集團軍前身為解放戰爭時期組建的晉冀魯豫軍區第六縱隊,左圖為第六縱隊首任司令員王宏坤,右圖為六縱改編的第十二軍首任軍長兼政委王近山
二十三旅教導大隊二隊和旅工兵連開始艱苦勞作,挖掘兩條破城主坑道。為了對付敵人外壕和“反坑道”,他們挖掘的坑道要不斷拐彎,同時為了向外運土,戰友們以彈藥箱代拖車,以雙膝代腳,赤身裸體地來回爬行。
經過26天的艱苦作業,兩條坑道挖成了。一號坑道長117米,二號坑道長115米。5月16日黃昏,旅長黃定基冒雨指揮坑道作業的最后的、也是最關鍵的環節——運送和裝填破城炸藥。為了防止炸藥淋濕,他脫下身上的舊棉衣,蓋在炸藥上。3個小時后,裝填炸藥完成。5月17日晚上7時,一陣悶雷似的巨響后,整個臨汾城大地顫動。城墻被炸開兩個大缺口,攻城部隊吼叫著從缺口突入城內。守敵頭目梁培璜在混戰中逃出臨汾,第二天也被生擒。
臨汾戰役是一場攻堅戰,此戰的坑道作業,其規模之大,時間之長,在人民軍隊攻堅作戰的戰史上是罕見的。由于二十三旅戰功卓著,徐向前提議并經中央軍委批準,命名該旅為“臨汾旅”。在八縱隊的慶功大會上,徐向前親自將寫著“光榮的臨汾旅”橫幅獎旗授予二十三旅。
新中國成立后,“臨汾旅”又在朝鮮戰爭、國防建設、抗洪搶險等戰斗中屢立戰功,成為名震華夏的精銳部隊之一。他們先后接待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數千名國家元首、軍政要員和貴賓,向世界展示我軍威武、文明、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成為“中國陸軍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