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北京車主反映稱,接到過幾次114打來的電話,但直接和其通話的是一個陌生人,通話的目的就是讓其挪車。事后車主了解,這是北京交管局和商業平臺114合作推出的一項創新舉措。部分車主因此擔心,交管部門在未經車主同意的情況下,就將個人信息導入114平臺,涉嫌侵犯個人隱私,此外,如何保證個人隱私不被侵擾或被用于商業目的,也引人擔憂。
記者調查發現,任何人通過114平臺,只要報一個車牌號,就能直接和車主通話,客服人員基本不會核實打電話的人,是否真的需要挪車。此事在法律界引起一定爭議。
報車號接通車主
114客服:“3119為您服務。”
記者:“我在紫竹橋這邊,我的車被別人擋住了,是可以通過你們找到車主給我挪車嗎”
114客服:“能說一下對方的車牌號是多少嗎”
記者以車主身份撥打114,然后按8,隨便報了一個真實的車牌號,很快就聯系到這輛車的車主。
“電話轉接中,您將與車主直接通話。”
接聽電話的是北京車主田先生,記者說明來電的用意后,他告訴記者,他之前就接聽過114打來的挪車電話,讓兩個當事人直接通話,他認為有些不合適。
114在把這個電話接通的時候,它是沒有監聽或者監管的。那對方跟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114是完全不知道的。它的義務似乎就是把兩個人接通就不管了。
車主信息來自交管局
記者詢問了多位北京車主,有的車主認為這樣無大礙,但有的車主擔心這會泄露個人隱私,甚至給不法行為帶來便利等風險。114客服人員向記者表示:
114是承接了交管局的挪車服務的,車主信息都是來源于交管局的。
讓田先生和部分車主疑問的是,之前并沒有在任何機構開通過這項挪車熱線服務,未經允許,交管部門能否就將個人聯系方式直接共享給114這樣的商業平臺?田先生說:“直接把一個陌生人的電話轉到我的電話上了。我的個人信息憑什么要給他們平臺?我不是公司也不是什么機構。任何一個機構,都沒有權利把我的個人信息給一個商業平臺。”
114是中國聯通運營的查號臺,收費按照市話標準收取。公開資料顯示,114挪車服務是北京交管部門和114合作的一項便民服務,打造“北京交警114挪車服務平臺”,同時對公安交管部門免費對群眾開通的122報警服務臺,也起到分流報警量的作用。122報警服務臺話務員告訴記者,114挪車服務的開通,不需要車主本人同意,但可通過技術手段隱藏彼此的手機號碼。“是不需要您本人確認的,但是114和報警人都是看不到您的電話信息的,它只是系統直接轉接。只要登記了車牌號。”客服人員這樣回答。
是否為商業行為?
北京交管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稱,北京交警114挪車服務平臺從2017年9月20日試運行以來,挪車成功率達75%,共服務了48萬多起挪車類需求。此外,還實現了對122報警臺非緊急警務的分流。目前,“北京交警114挪車服務平臺”收錄的車輛信息超過800萬條,幾乎包含北京全部車牌信息,還涵蓋290萬輛外地牌照車輛。2017年以來,沈陽、濟南、西安等地的交管部門和中國聯通合作,陸續推出114挪車服務。
在北京車主田先生看來,之前122報警平臺給他打電話挪車,他完全可以接受,而114打電話過來,直接讓他和陌生人通話,覺得個人信息被商業利用。“關鍵在于這個渠道的安全性和個人隱私是不是要經過個人允許,交警部門才可以把這個信息轉讓給114平臺。114是收費的,所以這是一個純粹的商業行為。”
專家:防止信息被濫用;
對于車主的擔心,在法學界也引起一定爭議。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劉德良教授認為,114挪車服務轉接車主電話,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侵犯隱私。“法律上講的隱私是與公共利益、社會利益沒有直接關系,同時又攸關人的名譽和尊嚴的這部分個人信息。不能說未經你的允許披露了你的電話號碼,就是侵犯你的隱私。如果有損害的話,一定是后續的濫用行為。”
知名律師岳屾山也認為,出于公共管理的需要,行政機關對于獲取的公民信息可以進行使用。但他也建議國家對此類便民措施中信息的規范使用作出具體細化的規定。而在北京律師協會副會長邱寶昌看來,雖然交管部門抓住民生痛點創新公共服務的做法值得肯定,但因此引起的治安風險也應警惕,“對于一些惡作劇應該如何進行規制?怎樣確保車主的個人信息得到保障并且不被濫用?是否可以通過拍照證明確實需要移車。如果僅僅通過一個電話,不能避免個別的惡作劇。”
我國治安學青年學者崔向前副教授認為,這項服務的相關細節需要進一步完善,一是確保數據庫安全,二是注意警情分類,不單單是純粹的挪車服務,有些是占壓消防通道、堵塞救援通道的緊急警情,需要及時處理。114對122的警情分流不能一分了之,甩包袱不管。警方應防范非現場處置的弊端,謹防民事糾紛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