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路,這條中國科技大學中有名的校園道路,路旁矗立著一座五層小樓——“少年班學院”。大廳墻上掛滿畢業生群英譜:張亞勤、駱利群……人才輩出、群星閃耀。
人才輩出
“我一直有少年班情結。初中時就報考了,但遺憾當時沒考上。”20歲的少年班大四學生唐榕來自江西,高三時她因獲得“全國數學競賽一等獎”,終于夢圓少年班。
高智商、超專注、特執著,這是大多數少年班學生的共同特征。中國科大曾做過統計,過去38年來中科大少年班共畢業超過3400名本科生,約90%考取國內外研究生。畢業10年后的學生中,有超過200人成為國內外名校和科研機構教授;另有55%投身于企業界、19%活躍于金融界,在世界500強任職者達到35%。
。保梗罚改辏吃拢诶钫、楊振寧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學家的倡導下,鄧小平、方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大力支持,中國科大創建少年班并招收了第一批21名學生,平均年齡14歲,最小的11歲,這期就包括當時大名鼎鼎的寧鉑、謝彥波等少年。
首批經半年預科學習的21位學生和67位參加過1978年秋季高考招收的少年大學生,合并成一個班,開始了中國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超常教育實踐。
全國開辦少年班的高校有中國科大、西安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科大少年班不急躁、不攀比,因材施教,一辦就是39年,始終探索教育人才新模式,做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少年班學院院長陳旸說。
選拔關
2015年上映的電影《少年班》中,少年班導師四處“民間尋徒”,通過了解家世,觀察其打牌、下棋、“土發明”等方式,選出“天才少年”。中國科大少年班學員是這樣選拔嗎?
“第一期少年班招生就是看你聰明不聰明。第二期科大單獨命題出了一套卷子,相當于又組織一次‘小高考’。” 曾就讀少年班的王永回憶說!
少年班學院目前學生絕大多數是16歲到18歲,不再像開辦之初那樣低齡。
如今,科大少年班學院由三部分學生組成。第一種是傳統意義上的少年班學生,16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后復試;第二種是理科試驗班,是從當年高考錄取的普通本科生里選拔出來的優異學生;第三種是創新試點班,對象是年齡17周歲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學生,先高考、再復試。
從選拔上看,高考分數基本成為選拔的“硬門檻”。通過筆試、“現學現考”、面試等多個復試環節,從1986年起還加入了心理測試。少年班招收的學生是文理兼備尤其是物理、數學擅長者。
學生也掛科
少年班學生,入學后也會“掛科”(考試不及格)。
大四的2013級少年班學生陳欣怡告訴記者,大一時最擔心的就是數學月考,一次月考下來全班大面積掛科二三十個人。“大家都掛科,就沒有那么緊張了,慢慢學就趕上來了。”
“在我們的這個班級,同學們都非常出色。”陳欣怡說。
在陳欣怡眼中,他們有超出常人的勤奮和努力。“一周學習60個小時對于少年班的孩子來說才是‘剛剛合格’”。業余時,這些少年班大學生也喜歡看電影、看小說等。
試驗田
多年來,社會對少年班的質疑聲始終不斷,主要圍繞在是否在拔苗助長?歷經39年風雨,中國科大少年班為何常青?辦學之路為何越走越“寬”?
首先,激發起這些孩子的興趣,夯實根基,才能讓他們走得更遠。
少年班學院先按照數學、物理專業水平的課程進行一年的基礎通識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擇學科平臺,進入各學院學習;第三年再自主選擇專業學習方向。
杜江峰,如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學生。他坦言,“經過基礎課強化訓練后,大家適應能力很強,不局限于某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從事不同學科的研究都得心應手。”
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培養方案,“先不分專業、再自由選擇”就是科大少年班的首創。
“我先試了無線電,上了電路分析,又去試了計算機,還是覺得不大對勁;后來又選了近代化學專業,但我更擅長物理,最終就選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當時14歲的盧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學家、科大教授。
“少年班的目的,不是選拔神童、培養神童,而是要給愛科學、有潛力的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也是為中國教育做創新實踐。”時任中科大校長的萬立駿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