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結束,考生和家長又為填報志愿忙碌起來。如何在短時間內篩選有效高校和專業,一些報考輔助機構和填報志愿APP成了家長的“救命稻草”。記者從幾家服務機構了解到,一對一輔導便宜的1萬多,貴的高達4萬元。大量高考志愿填報軟件、APP也上線,魚龍混雜、價格不等。專家提醒,家長需先掌握一定知識,在選擇服務和機構時擦亮雙眼,避免上當。
一類機構
一對一輔導最高要價四萬
在北京海淀區一家報考服務機構,客服人員向記者推薦了一個網絡在線查詢系統。“出分之前,你可以先大概看看目標學校、想學專業和歷年分數線、錄取人數等。等分出來你把分數輸進去,就可能看到你在所有考生里的名次,到底要報考哪里就更拿得準了。”
對方說一款售價為898元的“大數據庫系統卡”賣的很好,因依托當地教育考試院數據,參考價值很高。“如果買了卡還是很不明白,我建議你找我們的‘一對一’輔導教師來指導。報志愿其實是個個性化定制過程,老師經驗足,能為你量身篩選。”而這樣的“一對一”輔導當然價格不菲,3年經驗的老師要價12800、15800元不等,5年經驗的老師要20000元以上,而幾位有10年報考咨詢經驗的老師最高則需39800元。輔導形式由家長和老師商量決定,可以見面,也可通過微信語音、視頻。
有人預約明年高考填報
6月14日上午,記者以家長身份從輔導機構獲悉,盡管“一對一”輔導價格不菲,但老師卻供不應求。一位正在接受兩位來自天津家長咨詢的老師稱,她目前已經接了20個左右考生,“方案做不過來。要再接人,估計就不是現在這個12800元的價格了,得漲點兒。”
據她介紹,機構里最權威的老師,現在接單價也已不再是39800元,而是隨著家長需求水漲船高。
客服人員告訴記者,每年從5月份開始咨詢和預約老師人數就已增多,基本上在高考前,知名老師就已經“滿額”, 更令記者意外的是,報名預約的考生里竟然有2018年參加高考的學生,“有家長準備特別早,做到心里有數,提前一年就和老師咨詢,定下目標。”
一批軟件
線上報考神器也來爭市場
“天價”志愿填報咨詢火爆,各類高考志愿填報APP也成為流行的報考“神器”,受到追捧。 記者在某應用平臺搜索發現,“優志愿”、“高考好志愿”、“高考志愿填報助手”等幾十個相關軟件,其中有不少打出了“人工復檢”字樣。
記者下載一款名為“高考志愿君”的軟件,頁面顯示“七分成績走 三分志愿拼”,宣傳內容中一再強調填報志愿的重要性,并強調平臺注重大數據挖掘,從海量高考數據全面分析。點擊進入后,頁面最上方填寫預測成績及地區后,便會出現“沖刺推薦”、“穩妥推薦”、“保底推薦”等選項,里邊排列著眾多學校名稱。
此外,該軟件還有一款專業測評職業指導的服務,需花18元錢購買,聲稱通過全方位的心理測試問題,測查考生興趣、性格和能力等,尋找相互匹配專業,為未來職業選擇給予專業指導意見。
魚龍混雜有家長自稱被坑
而在另一款名為“準志愿”的軟件中,選擇找大學、查專業、學業測評等選項均顯示“暫不開放”。記者以考生身份聯系客服,對方表示必須先支付398元成為會員后,才能選擇相應服務。
據了解,除普通會員外,該平臺還設有一對一指導,價格為5800元;專家一對一指導,價格為12800元。在專家一欄記者看到,有多名8年至10年工作經驗的“專家”可供選擇。記者詢問工作人員,對方表示這些專家多為大學招生辦老師,可在線為全國各地考生提供指導。但問及其中一名“專家”身份,對方含糊其辭回答:“具體我也不太清楚。”
這類APP用戶體驗也參差不齊。在一款名為“科學高考志愿”APP中,多名家長反映支付后不顯示,“充了兩次198元沒有反應,感覺被坑了”,對此,該APP解釋為“因系統問題”。
記者發現,這類高考志愿軟件大多都有類似性格測試,價位從十幾元至上萬元不等。從部分APP的下載量和評論數來看,使用該類軟件的考生和家長不在少數。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對學生提供查詢和志愿填報有個基本參考,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應當要求服務機構本身具有專業性,所使用的數據要足夠客觀、真實、準確,推薦志愿過程中也要符合當地錄取資格。
但因目前該行業門檻較低,有些并不專業的機構看中這一商機便迅速投入其中,這讓整個市場處于一種魚龍混雜的狀態。
熊丙奇提示,在家長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大學及專業規劃時,更應該注意學生的興趣和選擇。
而在相關咨詢機構及APP的選擇和驗證上,熊丙奇也提示家長要做足功課才能避免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