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最終目的是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使創業創新過程更加順暢。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打開進入之門,讓企業注冊變得容易;也要敞開退出之門,讓企業注銷更方便、快捷。
據新華社報道,因創業失敗,李先生的公司于2008年停業,隨后被吊銷營業執照。兩年多前,當辦理公司注銷時,跑了很多次也沒能辦成。13日下午,國務院第三督查組陪同李先生實地辦理時發現,與兩年多前相比,窗口服務態度好多了,但辦起來卻好像更復雜了。他們折騰一個下午,跑了三個地點,才終于搞清楚了流程,具體業務還沒開始辦。
辦理企業注銷為什么難?客觀而言,企業經營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債權債務關系,一旦要注銷,必然涉及相應的各種文書、文件及證明材料的提供,這些材料都需要費心費力準備,有些還需要其他管理部門提供。程序繁雜,也不排除控制風險的考量。
近年來,盡管國家層面屢屢強調簡化程序,比如《公司法》第188條規定,公司注銷只需向登記機關提供一份清算報告,然后就可以公告公司終止。2017年3月,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也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行。然而,現實卻并不樂觀。
一方面,現行公司注銷程序未嚴格執行《公司法》規定,增加了企業注銷前置條件。具體而言,即工商部門又增加了授權委托書、清算報告確認文件、稅務清稅證明、清算組備案通知書、刊登公告的報紙樣張等多項條件。
另外,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并沒有消除,仍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這勢必使得企業要在銀行、工商、稅務、人社等部門來回奔波。所謂“企業簡易注銷登記”,很難真正“簡易”,往往會在事實的壁壘面前敗下陣來。
其實,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企業生生滅滅,本來就是常態。這也意味著,企業注銷手續應該也必須簡便一些。這兩年,隨著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的持續深化,企業注冊確實大大簡化了程序,但注銷仍很難,這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不匹配的,也不利于激發社會的創新活力。
因此,各地各部門理應加快改革進程。主動改、積極改、本著問題去改,而不要總是等著督查組發現問題之后才去改。比如,一站式“通辦”。各地都建有政務服務中心,這些中心理應把各種公共管理職能聚合起來,以方便企業辦事。退一步說,即便難以實現集中辦公,也不妨嘗試采取便捷的電子政務服務,實現“一個文件、一次辦理”,從而讓數據多跑路,讓民眾少跑腿。
今年8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推進企業簡易注銷登記改革,其中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依托現有政務服務平臺,探索建立全流程一體化企業注銷登記服務平臺,打通工商、稅務、人民銀行和人社等各有關部門辦理企業市場退出業務流程。
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最終目的是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使創業創新過程更加順暢。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打開進入之門,讓企業注冊變得容易;也要敞開退出之門,讓企業注銷更方便、快捷。這也是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后的公眾期待。